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一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目 标 二 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 三 配子 D d 配子 D D d d Dd 高茎 高茎 Dd 矮茎 dd 1 2 1 : :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孟德尔提出的假说: DD dd 高茎 矮茎 × P Dd 高茎 F1 Dd 高茎 高茎 P DD 高茎 F1 情景引入 回顾 【体验假说】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 的分离和 的随机结合与 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遗传因子 配子 性状 用具或操作 模拟对象或过程 甲、乙两个小桶 _______________ 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的随机结合 雌、雄生殖器官 雌、雄配子 雌、雄配子 精巢 卵巢 雄配子 雌配子 模拟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2.模拟内容 4.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新知建构 4.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①分装与混合:甲、乙小桶内放入两种彩球各10各;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②随机抽取与记录: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放在一起。记录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③放回: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 重复30次以上 ④统计:不同字母组合的数量及其比例。 3.实验步骤 【思考】 ①为什么要重复30次以上? 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统计结果越可靠。 4.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②甲乙两桶中小球总数一定要相同吗? 不需要,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三.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3.实验步骤 ③每个小桶中标有D的小球和标有d的小球数一定要相同吗?为什么? ④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一定要相同。表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4.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思考】 ⑤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模拟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 (1)统计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次数 甲 乙 组合 1 2 ...... 30 合计 次数 D__次,d__次 D__次,d__次 DD__次 Dd__次 dd__次 统计 数量比 D:d=____ D:d=____ DD:Dd:dd=_____ 4.结果和结论 4.探究·实践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2)实验结论 统计样本足够大的情况下, ①.两种雌配子,D:d≈1:1 ②.两种雄配子,D:d≈1:1 ③.子代遗传因子组成,DD:Dd:dd≈1:2:1 ④.子代性状分离比,显性:隐性≈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个小桶,在每个小桶中放置了10个小球,小球颜色表示不同遗传因子类型的配子,若某同学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 A.雌①、雄② B.雌④、雄⑤ C.雌③、雄⑤ D.雌⑤、雄⑤ √ 【应用迁移】 温故孟德尔的假说内容,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 问题1: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才能证明其正确性。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 P F1 配子 高茎 Dd 矮茎 × D d d Dd dd 高茎 矮茎 dd 演绎推理结果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比例 高茎:矮茎≈1:1 1 : 1 1.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纸上谈兵) 让F1与___________ 杂交 隐性纯合子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 (1)实验结果: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测交后代 87株 79株 比例 高茎:矮茎≈1:1 2.测交实验: 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高茎 杂种子一代 矮茎 隐性纯合子 × (2)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与演绎推理的结果相吻合,从而证明孟德尔的假说是正确的。 (实战训练)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 同学们请思考: 演绎推理过程等于测交吗? 5.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 演绎推理: 属于理论指导过程,“想”“推测”测交实验结果。“若......,则......” 测交实验: 演绎推理过程≠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进行实验验证,属于实践过程,即“做”测交实验。 问题2:请大家总结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论? Dd D d 体细胞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配子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 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 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1.分离定律的内容: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问题3: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否所有生物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6.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得出结论) 时间 实质 6.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 (得出结论) 2.分离定律的核心(实质):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3.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2)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细胞质中的遗传因子及原核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都不遵循。 1.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 01 03 04 02 假说—演绎法 2.通过推理和想象 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3.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 4.通过实验检验 (1)若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则假说正确 (2)若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符,则假说错误 6.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分离定律的过程 假说演绎法 步骤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子一代) 高茎 787高茎 277矮茎 × P: F1 F2 矮茎 (杂交) (自交) 3 ∶ 1 × 高茎 (亲本) (子二代) 现象:正交、反交的子一代 都是高茎。 问题:为什么F1都是高茎? 矮茎消失了吗? 现象:子二代高茎:矮茎=3:1 问题:为什么F2高茎:矮茎 =3:1? 6.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分离定律的过程 F1 P DD dd D d Dd 配子 Dd Dd D d D d DD Dd Dd dd F1 配子 F2 1 : 2 : 1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假说演绎法 步骤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6、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分离定律的过程 假说演绎法 步骤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6.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分离定律的过程 假说演绎法 步骤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6.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分离定律的过程 × (杂交) P (亲代) (高茎杂合) (矮茎) F1 (子一代) (高茎:矮茎=1:1) 实验现象:测交后代高茎与 矮茎数量比为:1:1 得出结论:预期结果与实验 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 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对分离定律解释的验证 测交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 总结启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