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掌握六个物态变化的区别及应用2. 掌握分子动理论3. 理解粒子模型,及摩擦起电的原理1. 六个物态变化的区别及应用2. 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理解摩擦起电原理温度计1. 原理:常见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 测温物质:酒精、煤油、水银等3. 常用温度计分类:(1)实验室用温度计:分度值为 1℃;测量范围为-20℃~100℃寒暑表:分度值为 1℃;测量范围为-30℃~50℃.体温计:分度值为 0.1℃;测量范围为 35℃~42℃;有缩口结构.4. 使用:一看(量程、分度值);二测(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三读数(示数稳定平视读数).5. 体温计的使用:由于体温计有一个特殊的缩口结构,导致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甩一下”。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1.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熔化 凝固定义 物体由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吸热 物体由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放热固体分类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海波、冰、金属、萘等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松香、玻璃、沥青、蜡等等);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特点 固液共存、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不断放热、温度不变;图像现象 冰熔化成水 水结成冰、铁水凝固成铁块等2. 汽化和液化知识点 汽化 液化定义 物体由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吸热 物体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放热方式 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 空气的流动;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液化石油气);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现象 湿衣服晾干、炎夏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 雾、露、“白气”3.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 升华 凝华定义 物体由固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吸热; 物体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放热;现象 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用久的灯丝变细; 霜、冰花、雾凇温标、温度计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细弯管的长度足够长)中有一段液柱.(1)若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_______(填“左”或“右”)边移动.(2)此温度计如何标上刻度呢?可以将此瓶放到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中,然后在液柱的一侧标上______℃,再将它放到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在此时的液柱的同一侧标上_______℃,然后在以上 两个刻度之间进行等分,就可以标上各个刻度了.(3)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瓶中气体的_________________.李明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他觉得可以:①细弯管再_______ 一些;②瓶子再_______一些甲乙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分别是 2℃和-3C,如果将两支温度计放入25℃的水中,示数恰好均为 25℃,则当把甲乙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入同一杯热水中时甲温度计示数为 71℃时,乙温度计的示数及相比于甲温度计的测量误差情况分别是( )A.75℃,误差大 B.75℃,误差小 C.81℃,误差小 D.81℃,误差大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所用的感温液体可以是水银、酒精或煤油等.但小嘉同学心存疑问: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水作温度计内的感温液体呢?他借助网络查阅到水、水银和酒精三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和沸点如表格所示,三种物质体积随温度变化图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1)分析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水不适宜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的原因是_________(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93.2℃.若作为南极科考站温度计的感温液体,_________(水/水银/酒精)较为合适.(3)若选用相同体积的水银和酒精分别制成温度计甲、乙,且温度每升 1℃,感温液体上升的高度相同,则_______ (甲/乙)温度计细玻璃管的内径稍大.小明与小芳为了探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的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环境因素相同、水的体积相同和水的______相同。(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____________ 。(3)小明与小芳是采用了“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水温降低多少”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温性能的你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比较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4)已知水温下降的特点:温度较高时,水温下降得较快。根据这一特点,时间为30min时,棉絮组的水温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 A.36℃B.39℃C.42℃D.45℃(5)实验结束后,小明观察到自已所用的温度计上标有测量范围是-2℃-110℃,但将该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8℃,则这支温度计实际测量范围是 _______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下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_______,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属于汽化的是_______,属于液化的是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属于凝华的是_______.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如图所示,常温下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杯口分别盖有玻璃片 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中水珠是冰块熔化得到的B.b 中水珠是热水汽化得到的C.小水珠在 a 的下表面、b 的上表面D.小水珠在 a 的上表面、b 的下表面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户外用温度计测量铁块和木块的温度,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B.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C.冬天我们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棒冒出的“白气”形成原因不一样D.秋天早晨的“大雾“,是夜间从地面冒出的“白气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 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 _______,通常烧水时我们会发现靠近壶嘴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到“白气”,如图,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______(甲/乙)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 100℃的水将( )A.一定沸腾 B.一定不会沸腾 C.一定蒸发 D.都不可能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 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B.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 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C.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 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所以重新沸腾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两杯水中都有未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室内,则( )A.在室内的水的温度高 B.在阳光下的水的温度高C.两杯水的温度一样 D.无法比较两杯水温度的高低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附近高山上的冰层熔化,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岩浆后来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火山岩。科学家发现火山岩离火山口由近而远依次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中熔点最高的岩石是 _______。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 C. D.在某些干早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在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物态变化综合在气温是 0℃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 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液面时,内盆仍为冰水混 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在此过程中( )A.内盆中,冰与水比例增加B.内盆中,冰与水比例不变C.甲、乙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D.甲温度计的示数低于乙温度计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 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砂。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 100℃、油温 180℃、砂温 250℃),再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三烧杯中水均在沸腾B.三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C.三烧杯中水温 t 甲=t 乙=t 丙D.三烧杯中水温 t 甲<t 乙<t 丙在图中,将甲、乙两个杯子放入水槽中,甲内有水,乙倒扣入水中,然后对 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不能沸腾,乙能沸腾B.甲能沸腾,乙不能沸腾C.甲能沸腾,乙也能沸腾D.甲不能沸腾,乙也不能沸腾假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 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一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乙知,M、N 肯定都是晶体 B.由图乙知,M、N 肯定都是非晶体C.由图乙知,M 肯定是晶体,N 肯定是非晶体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 100℃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如图1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的开水降温至55℃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小强发现妈妈用湿拖把拖过的地面,很快就干了,而地面瓷砖是不吸水的。为探究“水的消失”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强将水分别泼在凉爽的室内、风和日丽的阳台上的一块或二块瓷砖上进行实验。记录地面变干的时间(砖材质和大小均相同)。半杯水 室内 阳台1块砖 2块砖 1块砖 2块砖变干时间 2.5小时 1小时 45分钟 20分钟地上的水干了,它属于物理学中的 ___________(选填“蒸发”或“沸腾”)现象。这一现象的快慢程度主要与液体的 ___________、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空气的___________因素有关。小强在室内的两次实验是研究这一现象的快慢程度与液体的___________是否有关.小强在以上四次实验中,所泼的水的多少要_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在西北农村,农业缺水现象普遍,张爷爷种了一块玉米地,玉米苗一尺多高,为抗旱、节水、保湿,在下列措施中,应向张爷爷推荐的措施有:___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A.早、晚气温较低时浇水 B.中午风和日丽气温较高时浇水C.把水均匀泼洒在玉米地里 D.在玉米苗附近浇水E.在植株间的空地处可用些秸秆、树叶作简单覆盖以下是关于相对湿度的资料:①若1m3 的空气能容纳水蒸气为8g,而实际容纳了4g,则相对湿度为50%。②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如图,其中一个温度计液泡由浸透水的布料覆盖(湿球温度计),另一温度计的液泡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干球温度计),利用两温度计的示数及下表可得当时的相对湿度。(1)图中干球温度计示数为 16℃,湿球温度计示数为_____℃.从表中推算出此时相对湿度是______ %,1m3 的空气容纳水蒸气为_____ 。(2)根据表格内容归纳“当湿球温度计与干球温度计示数差为 3℃时,相对湿度与干球温度计测得的温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水的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图乙中,能正确表示水在沸腾时现象的是_____(填“A”或“B”)图。水中气泡内是________(填“空气”或“水蒸气”)。(4)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是________℃,此时当地的大气压强______(填“不等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小雨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5)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但按照该方法操作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6)两位同学利用两套装置(装置2在装置1上加盖)做“研究水的沸腾实验”,在图丁中图像a对应的是装置_____,0﹣6分钟a和b图象重合可以判断她们实验所用水的体积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 16min。(1)甲图实验装置安装的顺序是_____(由上而下、由下而上);(2)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___℃,小明发现温度计外壁上挂满小水珠,较难读数,请指出小水珠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给出一条改进的方法__________;(3)图丙是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①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此时的气压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②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_____;小红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炖汤,汤沸腾后妈妈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小红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你觉得不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小明戴好隔热手套取下盛有热水的烧杯,又找来一个相同的空烧杯,小红找来 4 张卫生纸,把它们都喷湿,把其中的一张湿纸对折后撕去一半,将它们贴在烧杯的外壁,分别标记为 1、2、3、4(如下图所示):①电吹风对着 1 号湿纸吹冷风,比较 1,2 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_____号纸片;②比较 2,3 两张湿纸,先落下的是_____号纸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 3,4 两张湿纸能否得出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_____(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以体积小、静音、加湿均匀而深受用户喜爱。超声波加湿器原理是什么呢?如图甲是某款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振子每分钟向水箱中发射900万次高频振荡波,将水打散成直径为3~5微米的细小水雾颗粒。加湿器加湿效果如何呢?物理学中将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的比值叫做该温度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研究发现: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为此人们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干湿球湿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玻璃泡裸露的称为干球温度计,用湿棉布包裹住的称为湿球温度计。已知部分室温下的相对湿度表如图所示。(1)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 (选填“方向性好”或“声能集中”)的特点制作而成的。(2)加湿器工作时,喷出的水雾最终使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水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个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3)关于加湿器和干湿球湿度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正常工作时,加湿器的响度约为70dBB.加湿器喷口外的白雾是液化形成的C.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越小,表示当时空气越干燥D.包裹湿球温度计玻璃泡的棉布不能用酒精沾湿(4)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玻璃泡部分已被遮挡,由图可推测湿球温度计是 (选填“A”或“B”)。根据两温度计的示数,对照湿度表可知:此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 。(5)某天中午,小明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26℃,湿温度计示数为21℃。到了晚上,小明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15℃,湿温度计示数为10℃。由此可判断: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中午空气的相对湿度。一 分子动理论1. 德谟克里特的猜想:提出“原子”的概念,意思是“不可再分割的颗粒”.2. 阿伏加德罗:最早提出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注: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所以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3. 分子非常小,数量非常多.注: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为 10-10 (0.1nm),其质量也非常小.4.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2. 带电体的特点:吸引轻小物体(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能吸引小纸片.(2)和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勺子靠近细小的水流时,会把水吸引过来.3. 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 、负电荷(-)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 验电器: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有没有带电的仪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1)如果物体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表明物体带了电.(2)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角度越大,表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粒子与宇宙1.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真空管放电实验发出的一种射线发现了电子,确认了原子是有结构的.2. 原子结构: 卢瑟福“核式结构”.3.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盖尔曼提出)组成的.4. 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查德威克发现)不带电;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它们所带的正负电荷相互抵消(也叫中和),所以整个原子是不带电的.5. 微观世界尺度由大到小的排列:病毒(分子团)、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6.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现象,能说明分子热运动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数树深红出浅黄C.满架蔷薇一院香 D.纷纷暮雪下辕门观看纪录片《穹顶之下》了解到: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的悬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m)的2万倍,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正确的是( )A.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PM2.5颗粒轻小所以不受重力作用C.PM2.5中“2.5”的单位是μmD.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把萝卜腌成咸菜通常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萝卜分子间存在空隙,易扩散B.盐分子与萝卜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C.炒菜时萝卜是运动的,盐分子更容易进入萝卜中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更激烈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甲图中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乙图中分子静止B.甲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排列情况、丙图表示的是固体分子排列情况C.乙图中分子间距离比甲图中分子间距离小、分子间作用力也比甲图中分子间作用力小D.若某种物质分子排列情况通过某一个过程由乙图变为丙图,这个过程是熔化过程6 如图是观察气体的扩散现象装置图,浅色瓶和深色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两瓶气体用玻璃板隔开.下列四种操作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7 下列事例中,属于静电(摩擦起电)现象的是( )①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②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起纸屑;③将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头发,会看到头发被吸引;④将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的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会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静电复印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如图所示是利用身边的素材来简单模拟静电复印原理的示意图. 请依据图示及操作步骤,结合“人作为导体可以将电荷导走”的知识. 简要说明其操作意图.A.找一块塑料板,用丝绸快速摩擦整个板面;其意图是通过摩擦使塑料板 ;B.用干燥的手指在塑料板上写一个“大”字;其意图是借助人体将“大”字部分的电荷 ;C.将塑料板平放,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干木屑,再将塑料板缓慢竖起,随着静止在塑料板上木屑的滑落,一个“大”字就在塑料板上显现出来了. “大”字部分的干木屑滑落是因为___________,其他部分的干木屑被吸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92016年3月3日,物理学家杰拉德 杰克逊和史蒂芬 霍维试图就反物质湮灭释放巨大的能量来制造宇宙飞船的推进器. 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质子、正电子都属于反粒子,它们分别与质子、电子的质量、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那么,根据你的理解,如图关于反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所示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Abc B.abc C.bcd D.ad下列关于温度的估计不正确的是( )A.家用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30℃B.适宜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 40℃左右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 20℃左右D.兴化地区夏天最高气温可达 40℃下列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_______A.春天冰雪逐渐融化成水﹣﹣汽化﹣﹣吸热B.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上出现的水﹣﹣液化﹣﹣放热C.秋天出现笼罩大地的浓雾﹣﹣汽化﹣﹣放热D.冬天窗户玻璃上形成的冰花﹣﹣凝固﹣﹣吸热E.春天红莲湖水面上的冰层消融﹣﹣熔化﹣﹣放热F.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汽化﹣﹣吸热G.秋天荷塘中荷叶上露珠的形成﹣﹣液化﹣﹣放热H.寒冷的冬夜,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凝固﹣﹣放热I.“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液化﹣﹣放热J.“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熔化﹣﹣吸热K.“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汽化﹣﹣放热L.“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升华﹣﹣吸热小王用电热水壶烧水时,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时,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的转化相同B.水沸腾时继续通电,水的温度会升高C.壶盖和壶口上方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D.烧水时水温升高,是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小明同学在探究“液化”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水蒸气从烧瓶口喷出,在瓶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这时,如果在瓶口处放置一块铁板,会发现正对瓶口的铁板表面有_______,铁板的温度将_______(升高/降低/不变).(3)要 在 铁 板 上 产 生 更 多 的 水 滴 , 可 以 采 取 的 措 施(4)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_______ 房间的气温高一些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内能不变,比热容不变C.比热容、内能、温度都不变 D.比热容变大、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3,比热容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相同时,所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A.3:1 B.1:3 C.3:2 D.2:3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 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我市某中学有一介“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17 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个小塑料瓶,B 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 A 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 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3(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 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2)根据表中散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m,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 h 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若在不同的高度,吸管上刻有对应的温度值,则吸管上温度的数值从上往下看,上面的效值要________(填:大、小、无法确定);③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3)通过实验探究,课题组同学还发现,若用此“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点)。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 30%逐渐增大到 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 2 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 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______℃。(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轮复习答案声光专题1-4、DDDC 5、6406-10、BACAA 11、响度 音调 音调 响度 12、B13、ABFGHI CDEJ14、A 15、42.5 16、D 17、CEFH ADG BI18-22 BCDAD 23-25 BDB 26、乙、ac/b 27、D28、变小 不变 圆 不变 减弱29、实像 光的直线传播 树荫下的光斑 蜡烛靠近小孔 C30-33 B B A 第一二组34、镜面 不点燃 从不同角度观察 C 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不变。0.435、凸面镜 缩小 相同 发散36、蓝 蓝 紫外线 绿 37-39、ADB 40略课后作业1-7 DBBABDA8、C 4500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 A透镜专题例1 ××√√×××例2 acd be11 ADDCCCADC例12 图略13、20cm 15cm14-20 CADCCCA 21-24 CABC25、倒立放大的实像 D 远离 4 第2次实验可知,焦距等于10cm,当物距小于10cm,光屏上不成像。26、10.0cm 蜡烛与光屏的距离小于4倍焦距 1 2 能 远离 左 > 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20cm 一倍焦距①③ ③ ① 10.0cm 平面镜成虚像,无法在光屏上成像28-31 DBBC32、会聚 凸透镜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倒立缩小的实像 远离 靠近34 C35 倒立缩小 实 焦距 焦距 C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36 左 主光轴 投影仪 物距略大于一倍焦距,光具座不够长 小于 远视眼 像大小不变,亮度变暗倒立缩小 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便于比较物象大小关系 < 不能 不能 能看到课后作业6 CBBDDD大于 虚 远离 放大 靠近 缩小主光轴 倒立 10 投影仪 上 C将外筒左右移动 依然清晰 ② 幻灯机 B热学专题例1 左 0℃ 100℃ 热胀冷缩 细 大例2 D例3 水在0℃~4℃之间温度升高但体积减小 酒精 乙例4 初吻 泡沫材料 两瓶水降低相同温度,比较所需要的时间 C -6.4℃~112.8℃例5 CJ L K BDG EI AFH6-10 CACDB11、小水珠 壶嘴附近温度高,水蒸气不容易发生液化 甲12- 14 CCC 15、凝固 橄榄石16-17 DB 18、汽化 放出19-24 ACDCCA 25、蒸发 温度 流动速度 表面积 相等 ADE26、14 90% 6.4 干球温度计示数越大,相对湿度越大27 自下而上 不变 A 水蒸气 98℃ 不等于 不可行 熄灭酒精灯石棉网的余温大于水的沸点 2 相同28 自下而上 94 液化 给烧杯加盖 99 低于 水的初温低 汤吸收的热量小于释放的热量1 3 相同条件下,液体温度越高,蒸发速度越快 不能 没有控制液体质量相同29 声能集中 汽化 吸热 D B 76% 小于30-35 CCDDAD 36重力的作用 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37-38 BC课后作业:例1 A例2 BGI例3 D例4 液化 小水珠 水珠 升高 在铁板上放冰块 乙例5-例8 AAAC力学基础例1 ××√√××××例2 B 例3、②③⑤⑦ ①④⑥ 4-6 CDB 例7 右 空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0 DD 例10 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例11 ×√×√×××例12-18 DBABCDC 例19 10cm 5cm B A 22.5N 10N 12cm 30cm例20 0.2m 20 l2 例21 ×××√√××××√×例22 BDA 例25 图略例26 使小车到达水平初速度相等 D 慢 匀速直线运动 不需要 B 例27 B例28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一样大例29-30 AC 例31 惯性 不会例32 长 BD 不是 C 例33 小 低 支撑面积 下 分开 h/s课后作业例1 C 例2作用点 重力 3-4 BC 例5 耐磨性强 增大质量 惯性 例6 右 左 水例7 < < 延长物体受力的时间 时间 小 缓冲 减小 D第5讲 力学进阶例1-9(DE)CABCDCAD例10小木块与水平面有摩擦 平衡 重力 同一物体 不能 没有控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可靠 拉 重 拉例11 ×××××√√× 例12 ACB 例13 BCDD 例17 5N 保持静止 3N例18 120N 5N 竖直向下 25N 50N 例19 0N 15N例20 0N 18N 18N 例21 3N 5N 5N 例22 5N 左 10N例23 匀速直线 二力平衡 B D 变小 A 不一定 水平向右 长木板例24 5N 静止 加速 例25 没有沿水平方向拉动 匀速直线运动 压力大小 2 3不需要 右 2.8N 不同的鞋质量不同,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同能 乙鞋对水平面压力小而摩擦力大,说明乙更粗糙27 CC 例28 图略33 BDACB 例34 D 0 非平衡 1N例35 1250N 5 40N课后作业1-2 CC 例3 滑动摩擦力 拉力 不需要 例4 不需要例5 5 6 不变 例6 50 16 例7 D 例8 ④ m4g 二力平衡 难以控制滑块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向左 偏小 小 2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一轮复习答案.docx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3讲 热学专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