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5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练习+学习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5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练习+学习单)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科学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 3.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一认同一家庭中的成员以及对自己性状的一些调查,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性状,以及性状的遗传、异现象; 2.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科学家探究遗传物质事例介绍以及DNA模型的观察,认识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3.通过运用科学史资料与实验资料,让学生体会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现象,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在亲代与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遗传与进化》。 问1:这是班上两位同学,这是两位妈妈,你觉得她们分别是谁的妈妈? 学生:连一连母亲与儿子,并发表看法 问2:这是两位可爱的妹妹,她们分别又是谁的妹妹呢? 学生:再连一连妹妹与哥哥。 出示结果 问3:哪些地方很像? 学生:脸颊、眼睛...... 【遗传和变异现象】 问1:什么是性状? 学生::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等等。 教师:两家人在子代和亲代、子代与子代性状上的相似性,我们称为遗传。(板书) 问2:那么两个家庭中的三个成员是否完全相同呢? 学生:不相同 问3:为什么? 学生:存在变异。 教师:请你给变异下个定义! 学生:生物体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称为变异。 教师:根据下表观察你自己的具体性状,并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并与同学交流,看看表中所列的几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同学在班上有几人。 调查:请全体起立,一位同学表述自己的每一个性状,听到与他有不同的性状,请立即坐下。 教师:我们的性状相似度比较小。刚才我们只举了7个性状,如果列举的性状越多,完全相似的可能性就越小。 问4: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遗传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问5: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有何意义? 学生: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变异——是生物发展进化的内驱力。 教师:现在的物种是由低等物种逐步进化而来,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习性上存在很大差异,也就说,变异是绝对存在的,而遗传只发生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后代与祖先在性状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遗传物质的传递】 教师:回到刚才的照片,他们很像,看着他们的相似度,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他们那么像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教师:17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 问1:你认为当时先成论者的这个观点成立吗? 学生:随着显微镜的发明,能清楚观察精子和卵子结构。 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借助工具,大大拓展了我们对未知领域观察的广度和深度。 问2:那么生殖细胞中是靠什么物质来完成遗传的呢? 阅读: 资料1: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后来我们称之为染色体。 问3:这是人类体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请观察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几条?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23对 46条。男性和女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是因为第23对性染色体不同。但总的数量是相同的。 教师::再来观察表格,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问4:你能推测出什么? 生物种类不同,染色体数目不同 染色体与生物遗传现象有关 阅读: 资料2:1928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获得生理医学诺贝尔奖。(板书) 教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板书) 观看视频 资料3:美国化学家鲍林,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英国化学家富兰克林等,在DNA模型构建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 图的上半部分是以超高分辨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拍到的照片。图的下半部分是DNA的人工模型。 看图,DNA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科学家探究的脚步永不停止。 教师:出示DNA模型。 “模型法”是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让我们对DNA分子有了直观而形象的认识。(板书:模型法) 小组讨论: 阅读课本P3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DNA分子模型的特点; 2.说说DNA分子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3.在图甲中圈出DNA分子的一个基本单位. 问5:一个DNA分子是否就决定我们的一个性状呢?(不是的)又是什么控制着我们人体的每一个具体的性状呢? 资料4: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推理。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中得到证实.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 基因: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征,如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 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问6:再回到刚才的照片,那么像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基因通过生殖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教师: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细胞内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而引起的。现代科学家对基因又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呢? 观看视频 资料5:20世纪70年代, DNA 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程)获得成功并付之应用,分离、克隆基因变为现实。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问7:根据5个资料中,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以及一些科学家所作的贡献,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学生: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永无止境...... 【教师总结】 思考: 请用图示说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科学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1.下列不属于人的同种性状差异的是(  ) A.直发与黑发 B.单眼皮与双眼皮 C.有耳垂与无耳垂 D.挺鼻与塌鼻 2.“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遗传是普遍存在的  B.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C.进化是普遍存在的 D.选择是普遍存在的 3.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某人的眼睛像父亲、鼻子像母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 ) A.染色体 B.基因 C.DNA D.蛋白质 4.一对夫妇生育男孩时,形成受精卵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分别是( ) A.22条+X、22条+X B.22条+Y、22条+Y C.22条+X、22条+Y D.22条+Y、22条+X 5.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6.下图是关于遗传知识的概念图,图中代码1、2、3、4依次为( ) A.染色体、双螺旋结构、遗传信息、基因 B.染色体、双螺旋结构、基因、遗传信息 C.细胞核、染色体、基因、遗传信息 D.细胞核、基因、染色体、遗传信息 7.把同一品种的水仙花引种到别处栽培,由花多味香变成花少味淡;但再引种回原产地后,又是花多味香。此过程说明了水仙花的这些性状( ) A.会遗传但不会变异 B.不会遗传也不会变异 C.是由基因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D.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8.动物或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如图表示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成分。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__。一般来说,一条染色体上含有_______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含有_______________个基因。 (2)人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对染色体,这些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男性的一对染色体是X和Y,其中来自母方的一条性染色体是_____。 (3)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它通过指导_____________的合成来表达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基因并不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有很多性状是遗传物质和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若在发育初期分裂成两个胚胎,进而发育成两个个体,就会产生同卵双生的双胞胎,这样的双胞胎性别相同,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主要原因是______。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遗传与进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科学教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 3.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一认同一家庭中的成员以及对自己性状的一些调查,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性状,以及性状的遗传、异现象; 2.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科学家探究遗传物质事例介绍以及DNA模型的观察,认识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3.通过运用科学史资料与实验资料,让学生体会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1. 了解细胞、生殖及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
2. 观察生物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认识遗传与变异的普遍性 寻找班中同学的家庭成员,了解遗传、变异现象。 观察你自己的具体性状,并与同学交流,看看表中所列的几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同学在班上有几人,从而认识遗传与变异的普遍性。
【学习任务二】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1.根据科学史材料,追寻科学家们探究的脚步,了解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本质。 2.小组讨论: 结合课本P32内容,回答问题。 (1)说说DNA分子模型的特点; (2)说说DNA分子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3)在图甲中圈出DNA分子的一个基本单位,并标注其组成。
推荐的学习资源
DNA双螺旋开启分子生物学相关视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