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3.8《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三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五年级下册3.8《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三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对比初步了解民主与专制的区别,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道德修养:通过了解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出的努力。
法治观念: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接力奋斗的信念。
健全人格: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的新风尚。
责任意识:知道辛亥革命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话题三“民主共和渐入人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本课时着眼于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进步实践民主共和理念进行的努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这三个角度思考民主共和思想如何渐入人心,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课上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条文的内容是如何体现民主共和理念的。同时,教师收集清朝的相关法律条文,请学生将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条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学生收集资料,发掘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并结合人们对辛亥革命后的新潮流在态度上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由此突出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传播民主共和理念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教学中注意史实资料的综合利用。本课内容虽然划分为三个话题,从三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但三部分内容不能截然分开。比如,在讲孙中山的革命经历和革命思想时,也会涉及他领导的武装起义和他提出的民主共和理念,在教学中没有刻意规避,但也要注意不可过多交叉教学,抓住人物的精神和思想这一主线。
2.教学中呈现学生能够理解的资源,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故事、纪录片等直观、形象的历史资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革命人物、革命思想的意愿,体会人物、史实背后的精神力量。
结合资料1的内容补充有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清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区别,比如可让学生思考“皇帝和总统是如何产生的”“这两个政府各自是如何组成的”等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理解推翻帝制、传播民主共和理念的重大意义。
3.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现实,沟通历史与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人们为什么还在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伟大构想如今是否已经实现”等问题,让学生在古今联系中,认识到学习历史、铭记历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