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盈”一“空”寓盛衰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目标】反复诵读,把握《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音韵美和艺术美。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两首词的意象、内容和风格,在表现城市风光上手法的异同。把握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不同情怀。【教学重难点】1.把握《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的意象、内容和风格,在表现城市风光上手法的异同。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不同情怀。导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比如张爱玲心中的上海,侯孝贤心中的台北,杜拉斯心中的西贡,萨特心中的巴黎。城市的个性、景观特征、意象空间,是“城”人之美的魅力所在。(林奇《城市意象》)今天,我们对城市的了解,一方面源于我们现实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借助文学作品的记忆。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城市文学为核心不同,中国古典诗词是以乡土文学为主的,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并不多,城市文学处于一种他者地位,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与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同样是歌咏城市,这两首词在主题表达上有何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活动一:城市初心,我心戚戚1.大声朗读,初步感知。《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望海潮》压 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轻快,带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2)《扬州慢》压eng、 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2.一词点评,魅力初感初次踏入两座城市,你的第一印象是……选用两首词中一个词语进行印象总评,并阐释理由。盈:《望海潮》:杭州“钱塘自古繁华”空:《扬州慢》:扬州(古 vs 今)“入其城,则四顾萧条”(繁华:风景美丽、市井繁荣、生活和乐;空城:城市荒芜、音乐清寒、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小结: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因声求气,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朗读整体感知诗意。)3.探寻背景,感知差异。对比两首作品的写作背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情感 据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借写杭州美好景观,实际赞颂他政绩卓著,表达了对官员的赞美,并希望得到提携。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林立其间。靖康之变(1126 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21岁的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活动二:漫步城市,解锁技法在游览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为《望海潮》绘制旅游行程线路图,(3-5字概括景点名称,如钱塘怒江图),并思考词人如何展现这份城市记忆。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点染: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是抽象的评点(总写)、正面点明旨意;“染”,具体的描述(分述)、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用一句话抽象评点或者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一用景物来染。《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染,“断肠人在天涯”是点。《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 点烟柳画桥图,钱塘怒涛图,市井繁华图(分) 染重湖叠清嘉(总) 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染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分)2.读《扬州慢》,可以感知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一个属于姜夔,一个属于杜牧。《扬州慢》中共有五处提及杜牧诗中的扬州印象,结合阅读材料,分析杜牧、姜夔眼中的扬州分别是怎样 思考词人如何展现这份城市记忆。遣怀 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提示:小组研读,交流。可以选一首诗分析,也可以选一个角度结合几首诗综合分析;可以分析一个方面,也可以是几个方面。杜牧时代的扬州为和乐安平气象,有车水马龙,歌管满城的盛唐遗韵,是繁华富庶诗意浪漫的名都。《遣怀》,从表层看,是古典诗歌中一首罕见、难得的浪子忏悔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前尘如梦中,他的“浪子感怀”却是扬州城的盛世繁华,歌舞升平。《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他俊赏的何止是扬州禅智寺之静寂,更是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一动一静,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扬州城怎么都是美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前两句,诗人有如一个高明的画师,泼洒出一幅扬州秋日图:后两句,诗人将读者引至“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一俊赏也成为唐时扬州最好的赞美诗句。《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俊赏了扬州城的生机勃勃,写出了当时扬州城的繁盛美好。扬州的繁华与血泪--怀璧其罪扬州,古时也被称为广陵、维扬,因为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也被称为“天下运河第一城”。此地四方商客汇集于此,物阜民丰,从朝到清朝繁华一直是天下富庶之地,有“天下之盛扬为首”是无数才子向往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中国古代频繁改朝换代,而在乱世之中,繁华的扬州城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在从宋末到明末短短的四百年中,扬州城经历了至少三次浩劫,每一次都元气大伤,百姓死伤惨重。两宋北方异族入侵,北方金兵大举南侵,北方沦陷,昔日中原腹地富庶安定的地方成为两军交战之所,两军烧杀抢掠大军所过之处,都膳腥满地,脚下血流成河,原本富庶安定之地几乎都成了人间炼狱。扬州 (杜牧)昔日:歌舞喧闹、繁盛美好扬(姜夔)今日:颓败萧条、沉寂荒凉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姜夔聚焦于扬州城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一实一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小结:写作手法析不同“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城市 意象 意境 角度 表现手法 情感 风格杭州 云树、怒涛、重湖、叠巘、桂子、十里荷花 雄伟壮丽 自然风光 点染 赞美 豪放(明丽轻快)烟柳、画桥、翠幕、十万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热闹 城市风情 惊叹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箫鼓 安居乐业 官民生活 艳羡扬州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二十四桥 热闹繁华 昔日 对比 虚实结合 昔胜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婉约(清丽哀婉)荞麦、废池、乔木、清角、红药、冷月 荒凉破败 今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从两词中各挑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角度: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示例: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对仗工整,气势宏大。“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2)远近结合,层次分明。首先是远望湖山相连,再是近观桂子飘香,然后又把视线拉到远景,画面富有层次美。(3)时空交错。桂子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体,打破时序的界限。“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作者巧妙运用时空交错的方法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漫步古城,解锁意象:“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人是这样,城何尝不是这样。四人一组讨论,就诗中不懂的部分进行交流,从意象入手,探究:为什么“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 或者“太平'城’”和“离乱 '市’”有什么区别 《望海潮》:珠玑罗绮竟繁华,烟柳画桥饰繁华,参差十万显繁华、箫鼓烟霞赏繁华,千骑凤池夸繁华。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自然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人文景观景美,人多,豪奢的物质,优美的乐声,歌舞升平繁华富庶诗意浪漫的名都《扬州慢》:十里春风拂萧条,青青荠麦厌萧条,废池乔木倚萧条,黄昏戍角吹萧条,冷月无声荡萧条。初霁的夜雪、废池乔木、自碧的寒水、无声的冷月、桥边红药 自然景观悲吟的戍角、二十四桥、十里春风、青青荠麦 人文景观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萧条破败荒凉空寂的空城。)两首词在意象、意境、手法层面的诸多不同:(1)《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繁华之景物,用铺叙写法营造出山河壮美、国泰民安的意境。(2)《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之景象,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营造出山河破败,感伤哀婉的情境。(盛世之下,目之所及,皆赏心悦目;而乱世之中,所到之处,皆难掩悲情!个人的悲欢又何曾游离于时代之外呢!我想,古典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绝不仅是江山如此多娇,更是情感的浸润,精神的成长!至少读完这两首词,我们都不免庆幸生逢盛世!)究多样法:1.虚实相生:景中含情、极富声韵之美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1)虚实相生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2)虚实相生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物、虚景、虚境。“虚景”主要有三种:①虚幻的想象、神话或梦境;②追忆中的历史、往事;③设想中的情境或尚未实现的未来。2.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ào)处能平,状难状文境,达难达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冯煦《蒿庵词话》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总写,抽象评点。后面诗句,层层铺陈,从城外城内,自然人文各个角度渲染烘托,给读者展现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染:具体描绘。柳永的词曲折委婉,善于转折跌宕,在变化中传情。铺叙,就是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展要使用多种艺术手法;开,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手法,借用到诗词鉴赏上,“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语言(总),“染”就是塑造形象的铺陈性语言(分,具体)。3.明暗对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夔聚焦于扬州城今昔盛衰的对比,一面描摹眼前“空城”景象,是明写和实写: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是暗写和虚写繁华之景。一明一暗,一实一虚,形成对比,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也彰显了姜夔“清空骚雅”的词风。两个人一座城,杜牧和姜夔的两种扬州记忆叠加在一起,在词中相敬相杀。4.清空骚雅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如野云飞,去留无迹。——南宋·张炎《词源》“清空”是相对于”质实”来说。张炎补充了”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句话,对”清空”词风进行描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野云孤飞,是清幽拔俗的;去留无迹,是空灵超逸的。也就是说,姜夔词具有清幽、空灵的特点这就是”清空”的审美境界。 那姜夔是用什么手段,让人产生”清空”的审美体验呢 清、寒、空、波心、冷月:极力表现语言上清雅空灵。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杜牧名句:扬州昔日的繁华: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清幽伤感的气氛;桥边红药:“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这些造境都是用来表现意境上清雅空灵。词人的笔法是清雅空灵的,却寄寓深长。用低婉的声调,清刚峭拔之势、冷僻幽独之情,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活动三:深度云游,探究主旨1.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从中也可窥探柳永的平民意识。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传递了兵火劫后的沉痛悲怆,隐含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黍离”意象《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背景: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痛,后代指故国之思。王朝颓倾、宫殿为墟、国破家亡之悲情。《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 说明理由 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1)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橡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2)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3)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说明:此为思辨性阅读,对所持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应该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艾青在书卷中拥抱岁月山川,明确人生的方向与责任。小结: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活动四:交流表达,城市记忆结合以下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骐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1)城市里不只是一个人的记忆,还有集体记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文学作品传承下来的城市记忆。如北平,有老舍笔下历史悠久的古城,有郁达夫笔下幽深的胡同,这才构成了所有北京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2)一个人的记忆,也许仅仅是记忆。当作家们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文学中来,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有表情,才有情感。当个人的记忆成为群体记忆,就成为一种文化。课堂总结一“盈”一“空”寓盛衰,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课后作业1.(2018年浙江卷)本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赏析: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中间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结合今天的学习,阅读陈平原《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和张柠《都市经验与城市研究》两篇文章,写一篇关于城市的记忆或思考的文章。推荐阅读: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