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健康主题】“养成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教育班会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园健康主题】“养成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教育班会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养成卫生习惯 预防传染病
校园健康主题教育班会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肠道传染病预防
校园卫生防病指南
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
01
02
03
04
目录
01 校园卫生防病指南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国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41种。
(二)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使得机体调整失去了平衡,容易患病。
春季气温变化莫测
春季到来,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随之进入活跃繁殖期,为疾病传播奠定基础。
春季病原微生物生长活跃
春季气候干燥,人体缺水,呼吸道粘膜失去滋润,粘膜细胞脱落,屏障作用下降,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春季呼吸道粘膜屏障作用下降
捂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春季纷纷走出家门,或外出打工,或到闹市交易,人口流动频繁,为病菌的传播提供方便。
春季人口流动量大
开春时节,呼吸道疾病仍在高发时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流感,还有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原叠加,春季容易发生的传染性疾病还包括水痘、诺如病毒胃肠炎等。
(三)校园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为流感,人群普遍易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
流感常见类型有甲型流感H1N1,甲型H3N2以及乙型流感,甲乙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流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高热,伴有咳嗽、头疼、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儿童患有乙型流感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三)校园常见传染病-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最初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发热为中低度,咳嗽,有时候伴有头疼、咽痛、流涕等,但随后典型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刺激性干咳,夜间严重。
支原体目前有部分对常用的红霉素、阿奇霉素耐药,可能出现部分病人高热,肺实变、肺不张,甚至重症肺炎的情况。
(三)校园常见传染病-水痘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泡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疤,常伴有癌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痴,持续一周左右痴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三)校园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三)校园常见传染病-流行性腹泻
腹泻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会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冬春季节高发。
传播途径
主要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容易被感染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是像学校食堂、餐馆等人群聚集的公共用餐地,所以,在公用场所用餐最好使用自己的碗筷。
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滞水便,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呕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诺如病毒潜伏期为24~48小时,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
(四)传染病日常预防指南
①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要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②注意保暖:遵循传统的“春捂秋冻”初春不要急着脱去冬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
③认真洗手: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要注意流动水和使用肥皂(皂液) 洗手,操搓时间不少于15秒;
④佩戴口罩: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地预防呼吸道疾病。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颔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⑤饮食卫生:保持食物清洁,处理过程中注意洗手,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生鲜、禽类、肉类、蛋类彻底烧熟煮透,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⑥健康监测:出现发热(腋下体温二37.3℃)、乏力、咳嗽 (以干咳为主)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
(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①勤洗手:用洗手液、流水洗手,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②防飞沫: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③不随意: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于有盖垃圾桶;
④防疲劳: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量的体育锻炼;
⑤常通风: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通风期间注意做好保暖;
⑥不聚集:减少前往公共场所次数和时长;
⑦戴口罩: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应戴好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02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一)呼吸道传染病简介
01 新冠病毒感染
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结果显示,病例报告数和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春节后人员陆续返工和复学,公众外出时仍需做好个人防护。
02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和流涕等症状。
(二)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①坚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②多通风,少聚集:家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必须去时,建议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
③做好个人健康管理: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或外出时佩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④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减少传染病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流感和新冠病毒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⑤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出现疑似呼吸道症状的学生。当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或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做好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进一步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师生防病意识和能力。
03 肠道传染病预防
(一)肠道传染病简介
01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临床常见为腹泻、恶心、呕吐,或伴有发热和头痛等症状,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冬春交替时节是诺如病毒暴发的高峰期,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0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方式传播,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二)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或设施后,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肥皂等洗手。不喝生水,食物要生熟分开,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食品或海产品。
②做好清洁和消毒: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勤换勤洗,并定期在阳光下晾晒。孩子的奶瓶、餐具、玩具等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对重点部位(楼梯扶手、水龙头、电梯按钮等)擦拭消毒,对公共设施、玩具等进行清洁与消毒。
③减少暴露风险:病毒性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同时避免与有发热、腹泻、呕吐、出疹等症状的儿童接触玩耍。
④及时就诊:一旦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就诊途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如采取居家观察等治疗措施,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皮肤发冷、精神萎靡不振和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
⑤防范校园聚集性发病: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采购食材时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并配备足够的盥洗设施,主动引导学生做好手卫生。同时加强“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工作,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疑似病例,需要及时规范处置呕吐物和粪便,防止疫情传播。
04 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
(一)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的动物(羊、牛、猪等)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和奶制品而感染发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多汗、倦怠、乏力、关节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多数布病患者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预后良好,但如不规范治疗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
(二)布鲁氏菌病预防措施
①注意饮食卫生: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等病死畜的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肉、奶等畜产品,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熟分开。
②加强个人防护:从事畜类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职业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照料牲畜、清扫畜圈时,应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与牲畜接触后应彻底洗净双手,防止病从口入。
③规范牲畜管理:对健康畜进行布病疫苗预防注射。做好牲畜检疫工作,一旦检出病畜,应及时将病畜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必须深埋或焚烧,并做好现场的消毒工作。
④及早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多汗、倦怠、乏力等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主动告知是否有动物及其产品接触史、是否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奶及其制品、是否到过布病流行区等情况。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