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依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及要求,它归属于“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新课标在这个学习任务群里面明确了各个学段的学习要求,其中六下册属于第三学段,它对应要求是“阅读表现人和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和想象,尝试有创意的表达”。本单元的课程内容都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都能体现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文中感情的抒发既真切自然,有各具特色。《匆匆》侧重于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侧重于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包括两篇习作例文,都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的例子。结合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确定本单元的大情境和大任务为:童年拾贝 难忘真情,设置了如下单元任务:一、感受真情;二、品鉴真情;三、表达真情。在《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主要是落实第二个任务。教学时, 将创设情境引入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通过四个子任务,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景物、事件等方式,间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教学目标】1.认读18 个字词,重点理解“急遽、惆怅”等5个词语。2.运用鱼骨图了解“我”的心情变化历程,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通过圈、画、批注等方法学习课文是怎样借助人物事件、心理、细节、景物的描写表达细腻真挚的情感。4.结合“初试身手”及课文片段,交流练笔;结合“交流平台”,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在细致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仿写迁移,练习借助景物抒发情感。【教学流程】板块一:了解作者,明晰目标1.了解不一样的作者。借助课本注解, 了解课文出处和作者苦难的经历。史铁生先后获得多项文学大奖。1972年双腿瘫痪后,他坚持写作,相继发表《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散文与小说。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但他没有被新的灾难打倒,而是继续写作,出版随笔集《病隙碎笔》。他在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一起从“作者如何表达”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1.检查字词。(1)依偎 惊惶 缥缈 惆怅注意“惆怅”读音。发现这组词的特点。(形声字,每个词中的两个字同偏旁,意思相近)(2)急遽 消逝借助句子判断“急遽”的意思。画出“缥缈、急遽、惆怅、消逝”这四个词所在的句子, 说说有什么发现。(都在写光线的变化)板块三:借助图示,梳理内容1.借用下面的鱼骨图,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鱼骨图完整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板块四:细品句子,初试身手1.再次关注“缥缈、急遽、惆怅、消逝”这四个词所在的句子。作者仅在写光线变化吗 其实是在写什么 (作者心情的惆怅、失望、伤心、难过)2.那天早上准备出发时,作者看到的光线是怎样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阳光明媚、兴奋、激动)3.像这样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就称之为“借景抒情”。4.课本第 48页的“初试身手”就提到了这种写法,自己读一读,再次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5.选择“初试身手”中的一个情境,就“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写几句话。6.交流学生练笔 情境:走在小巷里(不好)那天,我的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耷拉着脑袋,走在回家的那条小巷里。斜落在巷口的夕阳格外刺眼,让我忍不住眨了眨眼;与我每天相见的树不动了,像是在看我的笑话;王奶奶窗前的那盆花,那天也失去了艳丽的色彩。(好)那天,我的考试成绩超出预期目标。走在回家的小巷里,夕阳落在巷口,就像快乐的橙色精灵,不断地跳动着,在跟我捉迷藏;树叶在随着风儿轻轻跃动,是在为我庆贺吧;王奶奶窗前的那盆花儿,开得精神抖擞,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就连来往的路人,也都笑脸盈盈的。小结:在叙述中,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表达内心的盼望。通过圈画相关语句、批注来体会。1.学习“融情于事”的方法。第4自然段中“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写“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通过这些事件体会作者是在“挨时光”。除了圈画关键事件,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来体会。插图就把“挨时光”时所做的四件事都表达了出来。小结:“这段时光不好挨”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的, 这就是“融情于事”的表达方法。2.学习“融情于心”的方法。第5、6自然段这两段中有很多作者心里默默说的话:该是我有理的事啊 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 母亲不是答应了吗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把午觉睡过头了。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这些念念叨叨的内心独白,就把作者急切而又无奈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小结: 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很能触动人。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融情于心”。3.学习“融情于细节”的方法。(1)关注“反复”的词。关注第6自然段中三个“一声不吭”。作者为什么反复用,每处所表达出的情感一样吗 第一次,作者在盼什么 心情如何 (急切却依然满怀希望)第二次, 太阳在变, 光线在变,心情是怎样的 (失落)第三次,光线沉郁、缥缈,心情又是怎样的 (失望难过)小结:读文章时,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细细品味,往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又如第4自然段中的 4个“想象”,可以体会出等待时的难挨; 第5自然段中的3个“它们”,可以读出母亲越来越忙,作者越来越急。(2)关注细致的言行。像这样在细节中表达情感的词句还有很多。再看第7 自然段中写母亲“惊惶”的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 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 对不起,噢,对不起……”将这句话进行改动, 看看有什么不同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小结:一比,发现课文中的惊惶还表现在母亲细小的动作中。正是这样一个个融满情感的细小动作, 让我们感受了母亲对孩子的愧疚与深深的爱。原来情感还可以这样表达:一个动作,一句话语,或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4.学以致用,当堂练笔。(1)请你也来试一试,将情感的表达融合在具体的事件、心理、细节的描写中。 分享练笔。融入事件中:那天,我难过极了。我看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看小鸟,飞着飞着就不见了踪影。我翻看起漫画书,可是什么也看不进去。我在空白的纸上胡乱地画着,只画了一会儿,我又开始双手托着下巴发呆。我真希望那一切没有发生,可是,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接受,接受……融入细节描写中:“哇,哥哥,你好厉害呀!”妹妹的眼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她拉着我的手,又跳又笑,赞扬的话语滔滔不绝地从她的嘴里飞了出来,好像我是一位凯旋归来的英雄。我自豪极了。融入内心独白中:这道题老师明明讲过的呀 不是吗 那天,我第一次没听懂,老师还单独给我讲解了一次。怎么又忘了呢 唉,我这记性,怎么这么差呀!老师常说要举一反三,我没有好好地去反三,又做不来了。(3)修改练笔。板块六:体会情感,比较异同1.母亲因为忙碌,忙于生计,在那个星期天, 始终没能实现孩子的心愿。课文最后,我们看到男孩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我们读到了他的伤心、委屈、沮丧、失望,但再读,又能读懂男孩的乖巧、懂事和对母亲的体谅。有兴趣的同学建议读一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更真切地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那份情感。2.将情感融合在具体细致的人、事、景的描写中,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与前一课《匆匆》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联系“交流平台”,填一填下面的对比表。小结:无论是将情感融入到具体叙述中,还是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只要是能把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就能打动读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