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学习重难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体会《左传》的文辞特点。3、思考晋文公最后一段话,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学习文言字词与句式,理解文意。②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把握烛之武说理逻辑与艺术。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语言,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与形象。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一个人就能与百万的军队抵抗,那一定不是通过武力的方式,而是通过外交。《战国策》中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表明语言、外交的力量非常强大。此外,《孙子兵法》中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看重谋略,其次看重外交,最后才是战争。语言的外交在国与国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大军压境生死存亡间能力挽狂澜,改变形势。今天我们要来认识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烛之武。烛之武用他的三寸舌,劝退了攻打自己国家的秦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二)介绍《左传》提问学生,对《左传》了解多少?请学生回答或开火车。《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是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Ppt展示《春秋》:“晋秦围郑,烛之武退秦师。”10字。《左传》:课373字对比看出《春秋》有哪些特点?《春秋》经文言简意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所以当时出现了三部对《春秋》进行诠释和注解的书,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记事清楚有条理,也善于写人,工于记言。补充史书的体例:① 编年体:按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利于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避免叙事重复。)②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历史。《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时期的史书,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③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④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与断代史相对应。如《史记》。⑤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地历史。如《汉书》。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上述五种体例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三)整体感知(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能从这个题目中读出什么内容?1. 核心人物是烛之武;2.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3.“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2)文章结构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诵。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起因(1):秦晋围郑发展(2):烛之武临危受命高潮(3):烛之武退秦师结局(4):晋君退兵(四)深入研读1、秦晋围郑的原因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在文章的开头讲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谈谈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在学生回答后补充说明。“无礼于晋”: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前,曾因为晋国发生内乱而流亡国外19年,去了很多国家。他每到一个国家,很多时候都受到隆重的接待,比如到了齐国,齐桓公赠以车马、女子,到了宋国,宋襄公也以“国礼”相待。但有时也会受到一些国家的不友好。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重耳到郑国,郑文公觉得重耳流亡在外十多年,且已年过六十,以后必然不会有什么作为了,所以对重耳爱答不理,非常轻慢。【由于郑国和晋国同为诸侯国,地位平等,且同为姬姓之国,血缘相同,根据外交惯例,郑国理应礼待重耳才是,但郑文公不仅未给予重耳应有的礼遇,还对礼待重耳的大臣说出一番凉薄之语:“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也就是无礼于晋。“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郑国自知当年得罪了晋国,所以投靠了楚国。没想到在这场战争中,楚国大败,晋国成为中原霸主,这场战争就是城濮之战。而郑国又因为在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第二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前630)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同年(前630)九月甲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危在旦夕。晋国攻打郑国,就是因为郑国在晋文公重耳流亡到郑国时对他无礼,并且城濮之战时郑国帮助了楚国。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文中有没有说明?没有。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秦国和晋国的政治联姻延续多代,形成“秦晋之好”的局面。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文公的姐姐,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又亲自派一支军队护送重耳回国,帮助重耳复国。可以说,秦穆公是重耳流亡路上的大恩人。2、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在面对两个军事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国家的进攻、包围,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看看郑国的大夫佚之狐,给郑伯(也就是郑文公)出了一个什么策略。佚之狐给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那佚之狐是怎么说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家危亡了,如果让烛之武与秦君见面,也就是与秦君谈判,一定能使军队撤退。从“师必退”中你能读出什么?佚之狐对烛之武外交能力的肯定,对烛之武的信任。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但是烛之武开始却拒绝了郑文公。请同学翻译并揣摩二人在对话时的动作、神态或心理。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第一处: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第二处: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烛之武说自己年轻时未被郑文公重用,流露出委屈、牢骚和怨愤的情绪。郑文公用人心切,立即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当年不用你现在来求你,确实是我不对;第二,郑国灭亡,对你也没有好处。烛之武在郑文公的话后,就接受了这一危急重大的使命。那从这一处对话中,你读出烛之武、郑文公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烛之武不卑不亢,面对国君在自己年轻有为时不任用自己,国家危难了才想到要用自己,他不是马上答应国君的请求,而是委婉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同时他又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在郑文公道歉并表明利害关系后,他还是以大局为先,接受临危受命。郑文公从谏如流,勇于自责,礼贤下士。在佚之狐提出“使烛之武见秦君”的建议后,他很快接受了;在烛之武表明不满后,他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从“急而求子”的“求”字中可以看出郑文公放下自己国君的身段,恳求一位地位较低的人施以援手。帮助国家渡过危机,如果放在现代社会,人们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荣幸,但我们看到在古代当时的社会中,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间表现出的是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3、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是烛之武在见到秦伯后的一番说辞,是本文中最重要的一段对话。请同学朗读第三段,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中心句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意思是侵损、削减秦国(的土地)来使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那么在这段话中,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请大家阅读这一段,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烛之武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说理的?先举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说: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益,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烛之武先承认郑国即将灭亡这一事实,以退为进,缓和秦国与郑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使接下来的对话更容易进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这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思考的。烛之武明明是郑国派来的使者,为什么要站在秦国的角度?因为秦穆公当然不会在乎郑国君民的感受,也不会顾虑郑国国家的利益得失,但他作为秦国的统治者,一定关心秦国的国家利益,秦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成本与响应回报。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巧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为自己的游说打动秦穆公创造条件。请学生以上面的分析为例,小组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探究这一问题。请学生回答,翻译,后再补充。明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地理位置角度说明,郑国离晋国近,与秦国远,灭了郑国,晋国变得更强了,那秦国相对就弱了,这对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这也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国的利益考虑,而丝毫未提及郑国的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假设论证,表明“不亡郑”对秦国的利益。将来秦国东进争霸天下,需要进入郑国境内,郑国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以郑国为基地,可以担当招待之责,为秦军的军事行动提供后勤等保障。】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借助历史往事来强化自己的外交游说力量,用“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晋国是一个不信守承诺、忘恩负义的国家,挑拨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直言晋国的野心,假设未来晋国强大后对秦国的危害。用两个反问句强调晋国的贪得无厌,以及秦与晋未来在根本利益上的矛盾,进一步拆散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盟军关系。】烛之武在对秦君言说时,他的语气和态度是什么样的?比较谦卑。“敢以烦执事”一句,“敢”字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则是表达了对秦伯的恭敬,明明是秦国要攻打郑国,作为郑国臣子的烛之武说的是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完全站在对方秦国的立场,为秦伯着想,这一方面体现了烛之武的谦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娴熟的外交辞令。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与说理艺术吗?明确:说理逻辑:烛之武的说辞可以分为五层,首先承认郑国即将灭亡,以退为进,消除秦伯戒备。接着,站在秦国角度,通过地理位置的分析,点明灭亡郑国的危害,即“亡郑无利”。再指出保存郑国的利处,即“舍郑有利”,替秦着想,拉拢利诱。再后,用晋君的事例,提醒秦伯晋君背信弃义的一面,挑拨秦晋关系。最后,指出秦君的贪得无厌和政治野心,秦君阙秦利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说理艺术:①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②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以秦国的国家利益为中心说理,帮助秦伯分析形势和利害,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③从现在、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说理。通过上面这段说辞,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烛之武是一个 的人。例:烛之武是一个聪慧善辩的人。再如:烛之武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是一个善于利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人。资料链接:“秦晋之好”与“秦晋之怨”:秦、晋是相邻的大国,秦是嬴姓,晋是姬姓,由于晋的其他邻国都是姬姓,以及自古以来就有“同姓不婚”习俗和门当户对的观念,秦、晋王室往往进行联姻。具体到我们这篇课文。一是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晋献公之女,是晋文公重耳和晋惠公夷吾的姐姐,这层关系为后来秦穆公先后拥立晋惠公和晋文公为晋国国君奠定了基础。二是晋惠公的儿子圉(yǔ)在秦当人质期间,秦穆公嫁女为其妻,圉后来逃回晋国即位,即后来的怀公,《左传》诸书将该女子记为怀嬴。三是秦穆公将怀嬴再嫁给逃亡列国而到秦国的公子重耳。从这层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秦穆公和晋文公能结成军事联盟,不仅有秦穆公贪图郑国土地这一根本原因,还有穆公和文公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但秦晋之间也有恩怨,秦穆公先后两次给晋惠公及其继任者晋怀公圉施过“恩惠”,但是这两任晋君又都得罪过他。晋献公由于听信骊姬对太子申生的构陷,在僖公四年(BC656年)酿成申生自缢而重耳、夷吾等公子逃亡列国的宫闱之祸。BC651年,献公死,包括里克在内的晋国权臣作乱,先后杀掉继位者奚齐和公子卓,有心迎重耳回国即位。不过,重耳以“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待丧”为由拒绝。而夷吾趁此机会贿赂里克获得国内支持,又以“晋河西之地”贿赂秦国,求得秦穆公派兵支持他当上晋君。但是,夷吾在成果国君(晋惠公)那一年,就背信弃义:一是找托辞拒绝割让承诺的土地给秦国,二是逼里克自杀。惠公即位第四年,晋国碰上饥荒,于是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不计前嫌,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到晋国,帮助他渡过难关。第二年冬天,秦国也碰上饥荒之年,向晋国求购粮食,晋国不仅拒绝售粮给秦,还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国。第三年春天,穆公讨伐晋国,大败之,俘虏惠公。穆姬携太子在内的子女以自焚相逼,晋国才得以存国,惠公才得以归国继续当君主。这些事件,就是烛之武口中讲的“君尝为晋君赐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但这些时间,严格意义上讲,跟晋文公没有关系,晋文公也未必会做出类似的事。但烛之武的话,实际上在暗示穆公:历代晋君的背信弃义是习惯性的,现在文公许下的承诺——共同瓜分郑国,大概率也只说说而已。使秦公放弃与晋国的联盟。4、秦晋退兵烛之武的这一番说辞有没有起到效果?我们看到,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国与郑国结成了同盟,烛之武成功地使秦国退师。那在秦国退兵后,晋国有什么反应呢?分析最后一段。(翻译。导向拓展探究)(五)拓展探究【教学指导: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左传》在记述史实时特别重视“礼”,常以“礼也”“非礼也”评述所记的历史事件,也常以历史人物的话来自我诠释“礼”的重要性。本文中的“无礼于晋”“贰于楚”“尝为晋君赐”“不仁”“不知”“不武”等,均与“礼”有关。透过历史事件,发掘隐藏其下的价值观,这正是《烛之武退秦师》思辨性阅读的重点。】问题:你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集中在知的方面老师补充礼相关的关于“礼”的补充资料: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左传·桓公二年》)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注: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言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礼,从外在形式看是一套复杂的仪式,而内在核心则是一种等级秩序,通过“礼”能够规定公侯伯子男不同等级、君臣父子不同关系的人的行事准则。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那到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秦晋两国只是诸侯,却自持征伐之权,本就是无道无礼之举。晋文公的“不仁”、“不知”、“不武”是打着“仁”的口号,实际上以晋国的“利”为考量核心。晋文公的“不知”,指继续伐郑会失去自己的同盟秦国,失去一直交好的秦国的帮助;“不武”,是说秦晋两国盟军内部动乱,会打破原先统一和谐的局面,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不符合“以顺为武”的道义准则。这些都是从维持秦晋之好对当前晋国的有利性层面来说的。因为晋国当时称霸的首要敌人是楚国,与西方大国秦国保持一贯的友好关系,符合晋国称霸的策略。晋文公的“仁”其实只是一种借口。他实际上仍是从“利”的角度去打算的。(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在这一场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外交斗争中,烛之武通过对秦君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引史为鉴、推测未来等方式的说辞,成功智退秦师。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