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据分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
数据的分析这一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这一章作为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前两个学段相互联系,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形式,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其意义深远。
二、本章知识结构
三、本章要求.
1.课程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中考要求(参阅2009年中考说明)
(1)基本要求:
a.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b.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
(2)略高要求
a.能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b.根据具体问题,会用极差,方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能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
(3)较高要求:无
3.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难点:(1)体会“权”的差异性对加权平均数结果的影响.正确理解“权重”的含义.
(2)在不同情景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数据的比较与选择应用.
(3) 体会极差受极端值影响较大的原因,关注极差,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波动的量.
4.本章与一版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5.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0.1 数据的代表 约6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 约5课时
20.3 课题学习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四、教法建议
1.注意与前两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
(1)学生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在前面的学习中有所接触.
(2)本章的编写是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3)教学中应注意随时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的整体认识.
突出统计思想,强调统计量的意义.
强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基本思想.
教学中,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适当分析它们的计算技巧,注重揭示各统计量的本质特征.
教学中可合理使用计算器(机),发挥计算器(机)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
在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
适当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在具体情景下,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建立统计观念.
在活动中,体会统计思想,体会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
五、内容安排
第一节 数据的代表
数据的代表是指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所谓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测量集中趋势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
一.平均数
1.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在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最为广泛.这是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基准,同时学习平均数也是学习方差的基础.
2.平均数的常见计算方法
(1)求、、…、的算术平均数,;※如果这n个数都比较大,并且又都在同一个数a附近波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计算:,,…,,求,则;
( 2)如果这n个数中有一些数字重复出现的话,也可以这样来求算术平均数:若出现 次,出现次,…,出现次(),那么;
(3)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对于同样的一组数据,若权重不同,则加权平均数很可能是不同的.(课本125页例1);
注:a.再次体会2中的式子,可以看作是求、、…、这k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中就是的权;
b. 事实上加权平均并非平均数的又一概念的形成,只是对于数据较多而又重复时,一种计算平均数的简便算法.
(4).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作法是: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值的权.这样求是因为数据分组后原始数据并不清楚,所以只能用各组的组中值和各组频数近似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所以这样计算的加权平均数是一个近似的估计值,这也体现了统计学思维方式.
(5).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不难,但是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引领学生实际计算,在公式的使用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努力发现巧算的方法,如凑整,找规律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的准确率.
例题选讲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 6, 1, 3, 10, 9, 7; (2) 29, 39, 31, 37, 38, 36;   
(3) 2, 2, 4, 8, 10, 7, 8, 4, 10, 4, 3, 2, 2, 10, 2.
例2. 填空.
(1)如果数据2, 3, x, 4的平均数3, 则x = .
(2)某单位举行歌咏比赛,分两场举行,第一场8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88分,第二场4 名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94分,那么这12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是 分.
(3)某学生使用计时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_________.
(4) 已知数据、、的平均数为 ,、、的平均数为b,则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
(5) 设、b、c的平均数为M,、b的平均数为N,N、c的平均数为P,若>b>c,则M与P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
例3.(2006.温州市)某公司欲招聘一名部门经理,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考核, 甲,乙两名候选人的笔试成绩分别是95分和93分,他们的面试成绩如表:
候选人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87
93
90
91
89

94
90
95
92
94
分别求出甲,乙两名候选人面试成绩的平均分;
公司决定: 笔试成绩的40%与面试成绩的平均分的60%的和作为综合成绩,综合成绩高者将被录用.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谁将被录用.
例4.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照如下标准:作业占1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丽和小明的成绩如下表:
学生
作业
测验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小丽
80
75
71
88
小明
76
80
68
90
分别求出小丽和小明的总平均成绩.
例5.某校七(7)班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经统计如下:
尺码(单位:cm)
组中值
人数
140x<150
145
7
150x<160
155
30
160x<170
165
10
170x<180
175
3
这50名学生的校服尺码平均数是多少厘米?
例6.某西瓜种植户,今年他的西瓜结了1000个,为了了解这些西瓜的总重量,他从这1000个西瓜中随机抽取了20个,称得的重量如下表:
重量(千克)
1.5
2
3
4
5
数量(个)
4
5
2
5
4
估计这1000个西瓜的总重量为________
二.中位数,众数
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的位置= (n为数据的个数)
2. 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如果已知一组数据的中位数,那么可以知道,小于等于或大于等于这个中位数的数据约各占一半.注意: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可能并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
3.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度量集中趋势的三个主要特征数,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合,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是通过计算获得的,利用了全部数据信息,它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集中趋势度量值,但平均数的主要缺点是易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所以实际中也常采用去尾平均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它的优点是只需要很少的计算,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在有些情况下是一个优点.
众数是一组数据的峰值,它是一种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唯一性,只要频数一样且都是最大,那么就都是众数,所以众数可能有两个或多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例1.
(1)数据92, 96, 98, 100, x众数是96,则其中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 97, 96 B 96, 96.4 C 96,97 D 98, 97.
(2)某班7个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 5, 6, x, 7, 7, 8. 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
A 7 B 6 C 5.5 D 5
(3)在200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抽查了某县10名同学的成绩如下:78,77,76,74,69,69,68,63,63,63.在这一问题中,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_.
(4)已知一组数据:-2,-2,3,-2,x,-1.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5,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5)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组数据、、、、,其中每个数据都小于,则对于样本1、、、、、的中位数为___________.
例2.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观察7辆车的速度,观后他给出这样一份报告:
调查时间:2008年1月1日8:00----8:15
调查地点: 高速公路某路段
调查车辆数目:7辆
调查结果如下表:
车序号
1
2
3
4
5
6
7
车速(千米/时)
66
57
71
54
69
58
69
样本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有一辆车的速度是68千米/时,那么它速度如何?
若只调查序号1---6的车,那么这6个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例3.某校艺术节汇演,由参加演出的10个班各派一名代表担任评委,给演出评分,甲,乙两班所得成绩如下: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8
7
7
4
8
7
8
8
8
8

7
8
8
10
7
7
8
7
7
7
若采用平均数计算甲,乙两班谁获胜?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采用怎样的方法,对参赛班级更为公平,如果采用你提供的方法,甲,乙两班谁会胜?
例4.某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现有员工50名,所有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
员工
管理人员
普通员工
人员结构
总经理
部门经理
科研人员
销售人员
高级技工
中级技工
勤杂工
员工数(名)
1
3
2
3
24
1
每人月工资(元)
21000
8400
2025
2200
1800
1600
950
请你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高级技工”有 名;
(2)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为2500元,中位数为 元,众数为 元;
(3)小张到这家公司应聘普通工作人员,部门经理说:我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500元,薪水是较高的. 问这个经理的介绍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的实际水平吗?
并指出用(2)中的哪个数据向小张介绍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更合理些;
去掉四个管理人员的工资后,请你计算出其他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结果保留整数).并判断能否反映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实际水平.
第二节.数据的波动
数据的集中趋势只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它所反映的是数据向其中心值聚集的程度.而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如何呢?这就需要考察数据的分散程度,也称波动情况.数据的分散程度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所反映的是各个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因此也称离中趋势.刻画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是对数据一般水平的一个概括度量,它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刻画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对该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其代表性越好.
一.极差
1. 极差的概念: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2.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计算简单,容易理解.由于极差只是利用了一组数据两端的信息,所以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不能反映出中间数据的分散状况,提供的只是数据粗略的分散情况.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知道极差就够了.例如,天气预报,收入差距等.
例1
1.一组数据3,-1,0,2,的极差是5,且为自然数,则= .
2.一组数据的极差是0,这说明这组数据 .
3.若数据的极差为,则数据的极差为 . 的极差为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注:可依学生情况补充平均差:
一组数据的平均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 这也是一个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
二.方差
1. 方差的概念是本章的难点,因此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一定要使学生对方差的 统计意义以及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为什么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就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应作较细致的讲解(课本139页).
2. 方差的定义: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方差=各数与其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3. 从方差的定义可以看出,要求方差,必须先求平均数,同时要想利用方差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也必须是在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最后还可以得出方差的单位应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
4.在考试中,方差计算往往数据不会过大,但是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带领学生亲自实践,加深对公式的感受.
例1.
1.刘翔在出征北京奥运会前刻苦进行110米栏训练,教练对他20次的训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判断他的成绩是否稳定,则教练需要知道他20次成绩的 ( )
A.众数 B. 平均数 C. 频数 D.方差
2. 某中学人数相等的甲,乙两班学生参加同一次数学测验,班平均分和方差分别为甲班方差为245, 乙班方差为190,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是 ( )
A甲班, B 乙班, C 两班一样整齐 D 无法确定
3.已知一个样本的方差,则这样本的平均数是 .
三.知识的补充
1.数据的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单位相同.
2. 平均数、方差的运算性质
(1) 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s2,那么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仍是s2(为什么?).
(2) 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s2,那么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仍是a2s2,标准差是.
(3) 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s2,那么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仍是a2s2,标准差是,其中a、b为常数.
※3. 方差的简化公式
如果一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1)
(2) ,其中,,…,, 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4. 数据的平均差
一组数据的平均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这也是一个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
例2. 如图,公园里有两条石阶路,哪条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图中数字表示每一级的高度,单位:厘米)
例3.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的质量,从产品中各随机抽出6件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下(单位:毫米):
甲机床:99,100,98,100,100,103
乙机床:99,100,102,99,100,100
请分析哪台机床加工的零件更符合要求.
四.知识的提升与总结
随着这一章知识的结束,初中阶段的统计知识也结束了.因此在本章知识结束的时候,建议老师们在此时,对整个初中的统计知识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将统计知识作整体的梳理.同时可借助近一,两年的中考题为例题,让学生感受中考对这段知识的总体要求.下面以 08年北京中考题为例,作一分析.
例:为减少环境污染,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的商品零售场所开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以下简称“限塑令”).某班同学于6月上旬的一天.在某超市门口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了“限塑令”实施后,顾客在该超市使用 购物袋的情况,以下是根据100位顾客的100份有效答卷画出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补全图1, “限塑令”实施前,如果每天约有2000人次到该超市购物,根据这100位顾客平均一次购物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平均数,估计这个超市每天需要为顾客提供多少个塑料袋;
补全图2,并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说明,购物时怎样选用购物袋,塑料购物袋使用后怎样处理,能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
补充练习.
一填空题:
1.有一个班的30名学生中,18名男生的平均体重是48kg,12名女生的平均体重是40kg,则这个班的平均体重是___________kg.
2. 一组数据2,6,的平均数是4,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_,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
3. 数据-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________.
4.如果一组数据同时减去350后,新数据的众数为7.3,中位数为8.2,则原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_.
5. 当五个正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中位数为4,如果这组数据的惟一众数是6,那么这5个数和的最大值可能是_________.
6.为了测量一批种子的发芽时间(单位:天),从中随机抽取100粒进行试验,测得发芽天数如下表所示,则这批种子发芽的平均天数是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
发芽天数
1
2
3
4
5
6
7
发芽种子数
17
34
23
11
9
5
1
7. 一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练习中打出的成绩是(单位:环):7,8,9,8,6, 8,10,7,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__.
8. 某公司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按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给应聘者打分,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6:3:1.对应聘的小王、小张两人的打分如下:
 
小张
小王
专业知识
14
18
工作经验
16
16
仪表形象
18
12
如果两人中录取一人,若你是人事主管,你会录用 .
9. 由于数据93,92,88,85,95,86,89,90都在________左右波动,计算平均数时可以将上面各数据同时减去__________,得到一组新数据3,2,-2,-5,5,-4,-1,0计算它们的平均数=-0.25,从而得到原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这是运用了计算平均数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10. 某校在一次考试中,甲、乙两班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如下:
分数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数
甲班
1
6
12
11
15
5
乙班
3
5
15
3
13
11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甲班众数为_________分,乙班众数为__________分,从众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班;
(2)甲班的中位数是_______分,乙班的中位数是________分,甲班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乙班中成绩在中位数以上(包括中位数)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从中位数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班;
(3)若成绩在90分以上为优秀,则甲班的优秀率为________%,乙班的优秀率为________%,从优秀率看成绩较好的是_________班.
二.选择题:
11. 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的众数与平均数相同,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8 (B)9 (C)10 (D)12
12. 一组数据中不一定在原始数据中出现的是( )
(A)平均数和众数 (B)平均数和中位数
(C)中位数和众数 (D)平均数
13. 某校学生体检完后,抽查了6名男学生的身高(单位:厘米):151,151,151,152,152,154;给出以下结论:(1)众数是152厘米;(2)众数是151厘米;(3)中位数151厘米;(4)平均数152.其中正确的个数(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4. 数学老师对小明5次数学考试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小明的数学成绩是否稳定,于是老师需要知道小明这5次数学成绩的( )
(A)平均数或中位数 (B)方差或极差 (C)众数或频率 (D)频数或众数
1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
(B)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
(C)中位数与数据排列的位置有关,中位数是惟一的且中位数可以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
(D)众数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而是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
16. 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个别较大变动的数据时,这个数据( )
(A)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没有影响
(B)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有影响
(C)对众数没有影响,对中位数、平均数有影响
(D)对众数、中位数没有影响,对平均数有影响
17.某班数学活动小组7位同学的家庭人口数分别为3,2,3,3,4,3,3.设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a=b18.为了了解某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抽查了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结果如下表:
月用水量(吨)
4
5
6
9
户数
3
4
2
1
则关于这10户家庭的月用水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位数是5吨 B. 众数是5吨 C.极差是3吨 D.平均数是5.3吨
19.(2008.桂林)为了解我市初三女生的体能状况,从某校初三的1,2班中各抽取27名女生进行1分钟跳绳次数测试,测试数据统计结果如下表.如果每分钟跳绳次数大于或等于105次的优秀,那么1,2两班的优秀率的关系是( )
班级
人数
中位数
平均数
1班
27
104
97
2班
27
106
96
A.1班优秀小于2班优秀 B. 1班优秀大于2班优秀
C. 1班优秀等于2班优秀 D.无法比较.
三.解答题
20. 小文在八年级上学期历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100分制)依次如下:
95 85 80 64 100 92 89 78 100 96 98 80
(1)他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
(2)根据给出的信息,评价一下小文这学期学习数学的情况,并提出一些以后学习的建议或意见.
21. 如图,是某篮球队队员年龄结构直方图,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该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
(2)该队队员年龄的众数、中位数;
22. 某商贸公司有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情况如下表:
销售额(单位:万元)
3
4
5
6
7
8
10
销售员人数(单位:人)
1
3
2
1
1
1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销售额,准备采取超额有奖的措施.请你根据(1)的计算结果,通过比较,帮助公司领导确定今年每个销售人员统一的销售标准应是多少万元?说明理由.
23. 时代中学初中二年级准备从部分同学中挑出身高差不多的40 名同学参加校广播操比赛,这部分同学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整理之后得到下表:
身高x(厘米)
频数
频率
152x<155
6
0.1
155x<158
m
0.2
158x<161
18
n
161x<164
11
164x<167
8
167x<170
3
170x<173
2
合计
(1)表中m=__________,n=__________;
(2)身高的中位数落在哪个范围内?请说明理由.
(3)应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参加比赛?为什么?
24.有两个班参加期末考试,甲班的平均分为81分,方差为98.01,标准差9.9分,乙班的考试成绩资料如下:
按成绩分组
学生人数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4
10
20
14
2
合 计
50
要求:(1)计算乙班的平均分数和方差;
(2)比较哪个班的平均分数更有代表必.
25.某中学开展“八荣八耻”演讲比赛活动,九(1),九(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图:
(1)填表
平均数(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九(1)班
85
85
九(2)班
85
80
(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3)如果在每班参加复赛的选手中分别选出2人参加决赛,你认为哪个班的实力更强一些,并说明理由.
补充练习答案
一.填空
1. 44.8 2. 4, 18 3. 2 4. 357.3, 358.2
5. 21 6. 2.8, 2, 2 7. 8 8. 小王
9. 90, 90, 89.75 10.(1)90, 70, 甲 (2)80, 80, 62,54, 甲. (3)40, 48, 乙.
二.选择题
11.C 12. B 13.A 14.B 15.B
16. D 17.D 18.C 19.A
三.解答题.
20. (1)88, 90.5 , 10.5 21. (1)21 (2)21, 21 .
22. (1)5.6, 4, 5. (2)标准定为5万元较合适.
23.(1)m=12, n=0.3 (2) 158 (3)可选155至164之间的学生参赛合适,因为他们处于中位数附近 .
24. (1)分
=96
(2)

∵12.22%13.07%
∴甲班平均分数代表性强.
25. (1)85, 100. (2) 甲班复赛成绩较好. (3) 九(2)班实力更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