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下《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风土人情”,所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风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通过叙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赤诚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也表达了对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回延安》诗人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由于生活经验和缺失,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背景资料,结合地理、历史知识,了解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做铺垫。此外,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诗人对延安饱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鉴赏诗歌,体会“信天游”的形式、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语言,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历经荡气回肠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阅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延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1.结合工具书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请1-2名同学读。
明确: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糜子 满窑 油馍 气喘 白羊肚
脑畔 眼眶 登时 柳林铺
2.读诗歌,全诗一共五节,请结合诗歌的内容,每一节诗歌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明确:诗歌每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具体内容如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每部分诗歌在情感上又有些细微的变化:
激动喜悦——感激怀念——兴奋感动——感叹自豪—— 赞美不舍
3.根据以上的分析,自由选取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读出节奏、情感等。
示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三、品味诗歌,体悟情感
1.其实,作者的家乡并不是延安,为什么对延安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屏幕出示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2.请小组合作,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手法、意象等方面,与《黄河颂》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回延安 黄河颂
形式
语言
手法
用词
意象
抒情方式
明确:《回延安》是以陕北地区的“信天游”形式写成。在形式上,每两句形成一节,且节内押韵;韵脚转换较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词语运用上,善于运用叠词等,凸显陕北地区的口语特色,如:“一口口”“一排排”“一座座”等。此外,还有“登时”“心口呀”等口语化的语言,以及“白羊肚手巾”“米酒”“油膜”“炕上”“满窑”等具有地区特色意象。
3.屏幕显示“信天游”的知识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4.介绍信天游知识后,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人民淳朴、热情的精神状态,作者以诗歌以陕北特有的诗歌形式——信天游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有了这样的土地、这样的人民,才能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同时,以口语化的语言入诗,把诗人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1.屏幕显示朱熹之语: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
明确: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
2.阅读诗歌的第二部分,说说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中,用“树梢”“树枝“树根跟”来比喻自己和延安山水、人民的关系,体现了自己与延安及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本课小结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作者生活了多年的地方,诗人对此地充满了炽热的情感。《回延安》是一首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典范之作。作者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对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所思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体现了延安人民的淳朴、热情,表达了对延安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作业布置
1. 模仿“信天游”特点,运用比兴的手法,试写两节《我的家乡》。
2. 搜集有关延安的革命故事,课后与同学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