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二 法治教育专题(二)建设法治中国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二 法治教育专题(二)建设法治中国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二
法治教育专题
(二)建设法治中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 根本出发点、内容
法治的要求 对国家、对个人
依法行政 主体、要求、核心、政府的宗旨、权力的来源、
全面依法治国 要求:党、国家(国家机关)、社会、公民
法治与德治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
法治精神 法治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中考考点归纳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情境导入
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的基本内涵。
2.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3.根据案例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揭示目标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
根本立足点
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人民服务
“法治为了谁、依靠谁、保障谁”?
①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⑤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⑥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⑦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十一个坚持。
考点解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1982年,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2014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2018年,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围绕“法治”谈谈你的认识。
答:认识
我国法治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
考点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为了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近日,河北省沙河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响应最高检关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要求,依法从严、从快批捕了涉嫌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地区电诈数据头目王某某。对该犯罪嫌疑人的批捕,在沙河市区范围内有力地打击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切断了涉电诈数据源头,回应了社会关切,保护了群众财产安全,对其他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强大震慑。
新闻材料是如何体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
1.立法方面,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十三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坚持了立法为民。
2.司法方面,为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沙河人民检察院依法从严从快批捕犯罪嫌疑人,坚持了司法为民。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
考点应用
考点解析
二、法治的要求
1. 对国家:坚持实施良法善治
2.对个人:树立法治意识
良法
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善治
还政于民,让人民享有更多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学法、知法、懂法、尊法、守法,护法,增强法治意识。
考点应用
二、法治的要求
2022----- 2023年,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两次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些意见在三次草案审议稿中予以体现和吸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从法治角度谈谈你的感悟。
答:感悟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我国坚持良法之治。
③我国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④我国法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考点解析
三、依法行政
4.政府的宗旨:
1.主体:
2.要求:
3.核心: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5.权力的来源
人民以法的形式赋予的。
政府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考点应用
三、依法行政
近期,淄博烧烤“火”了!淄博市也凭借特色烧烤火爆“出圈”。“赴淄赶烤”也是一次治理大考,淄博市探索出既具有特色又符合实际的城市治理“淄博样本”。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如加设临时停车点,新增烧烤公交专线,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规范商户行为等。烧烤商户等行业明码标价、规范经营,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数万名志愿者进入车站、社区、烧烤点,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旅游引导等方面的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阐明“淄博样本”的治理经验。
①建设法治政府,政府部门积极履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便利;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烧烤商户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
③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数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游客提供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考点解析
四、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国家机关
1.中国共产党
坚持依法执政
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3.社会
依法行使权力
行政机关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4.公民
权力机关
科学立法、依法立法
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树立法治文化导向。
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考点应用
四、全面依法治国
友情提示影院规定:通常,影院纸质电影票背面的“观影须知”中,都会明确印有“影厅内禁止摄影”的图标提示。
法律规定:《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同时,影片著作权及其相关的权利,还受到《民法典》《著作权法》《刑法》等法律的保护。
当下,走进影院看电影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随着影厅灯光一暗,有人就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摄,不少人的朋友圈充斥着屏摄的照片、短视频。对于“屏摄”行为,有的观众认为这很正常,自己花钱买电影票就有权拍摄、发朋友圈,又不是商用,没什么不妥,况且拍摄的时候也没人制止。
“屏摄”行为是一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也是一种违纪、违法的行为。为预防和减少“屏摄”行为,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①文化部门:应当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让观众增强文明、守法观影的意识;
②电影院:在电影开播前先播放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警示语;应当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标语,提醒观众“屏摄”违法,请做守法观众;电影院工作人员要适时提醒、劝诫观众不要“屏摄”;
③观众: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自觉遵守规则,依法自律。
④国家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法者依法处罚。
考点解析
五、法治与德治
法治是治理国家的重器,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与德治
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别 区别
产生 实施手段 适用对象 违反后果
法律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国家强制力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道德 约定俗成 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力量 全体社会成员 受到舆论谴责
联系
①都是行为规范,法律具有规范作用,道德具有教化作用。
②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律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③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考点应用
五、法治与德治
邻里百态身边事,和谐社区你我他。
镜头一:与( )同行
“各位邻居:今日吾儿新婚,宾朋将至,电梯使用频繁,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特备喜糖,诚邀共贺。”某小区电梯内摆放了喜糖,并张贴了这份“温馨告示”。面对这样的善意举动,邻居们暖心地将停在楼下车位上的汽车挪走,万便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停车。
镜头二:与“法”为邻
赵大爷处于安全考虑,在家门口安装了摄像头。对门王大伯发现摄像头能拍到自家客厅,于是以自身权利受到侵犯为由,要求拆除。赵大爷却认为,摄像头安装在自家门口,与王大伯无关。沟通无果后,王大伯多次将垃圾丢到对门,以示抗议。
(1)补全镜头一的标题。
(2)两组镜头反映的主题与和谐社区建设有何关系 请用图示回答这一问题, 并阐述设计意图。
答:友善、美德等。
①道德 和谐社区 法律。
②设计意图: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也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考点解析
六、法治精神
法治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自由 平等 公平 正义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坚守公平
个人维护公平
制度保障公平 非正义行为
个人守护正义
司法维护正义
相关意识:法律意识、法治意识、宪法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观念
考点应用
六、法治精神
案例呈现悟法治
某市人民法院接收了这样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莱清沽公司员工刘菜和杨菜负责同一路段卫生,轮替上班。一天,二人私下协商换班,结果刘某骑电动车 上班路上与轿车碰撞受伤,社保局认定刘某属于工伤。但公司认为,刘某私下换班违规,不应认定工伤,于是将社保局起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规定判定刘某发生事故地点在合理上班路线上,属于正常上班时间,认定为工伤,因此驳回公司起诉。
法律链接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 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摘自《工伤保险条例》
(1)结合上述案例,简要说明法治维护社会公正。(3分)
答:人民法院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解决纠纷,制裁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非法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法治维护公平正义。
(2)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如何让法治精神深人人心。(2分)
答: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之后,共有85221位网民提出了423719条意见。另外,还收到近三百封群众来信。这表明( )
①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法律意识很强
②网民有序地参与立法,专业素养较高
③法律体现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声
④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有利科学立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综合检测
B
综合检测
2.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共制定、修改、废止行政法规466件次,其中制定56件、修改46件次,“一揽子”修改327件次、废止37件。这表明( )
①我国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②规则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被修改完善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规则都将被修改或废止
④我国一直在追求良法之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D
综合检测
3.随着网络的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给许多不设防的民众在身心和财产上带来巨大伤害。2022年9月出台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预防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法律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国家应当( )
①公正司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②科学立法,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
③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擦亮双眼防诈骗
④加强部门协同,严厉打击各类涉诈黑灰产业行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综合检测
4. 小区里能不能养大型犬?发生不文明的养犬行为时,怎么制止?2023年6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给出答案。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市人大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汇集民智。以下关于《条例》形成的路径合理的是( )
①公民针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
②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
③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小区不文明养犬问题
④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草案)》
⑤市人大常委会公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A.③→⑤→①→④ B.③→⑤→②→①
C.①→④→⑤→③ D.⑤→①→④→②
D
综合检测
5.近年来,各类“吃播”节目备受社会关注。有些另类“吃播”行为,浪费粮食、糟蹋食物,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让“吃播”节目具有正能量,需要( )
①网络平台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
②企业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网速
③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和管理
④网络参与者格守道德、遵守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综合检测
6. 2023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安徽某米业公司,通过香精勾兑,以名称带有“泰国香米”、“泰子王”等方式,来冒充泰国香米。有专家认为,单纯依靠法律很难解决造假问题,需要借助道德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专家的观点表明( )
①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
②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③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④要增强法治观念,不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综合检测
7.2023年3月13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正式发布。在此次立法法修改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两次审议,两次向党中央请示报告,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信息表明(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监督权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C.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保障了公民依法行使国家立法权
D.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D
综合检测
8.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配合保护法的实施,黄河沿线各地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某地启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聘任“村级普法联络员”,打通普法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启用村级普法联络员制度的价值在于( )
①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②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高黄河沿线群众法律意识
③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综合检测
材料 教材知识解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法治要求实行①。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 政府必须②。
天下之权,惟民主是主。
有法必然治国,无法必然乱国。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③、④有机统一。
9.【法治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所缺内容。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良法之治
依法行政
10.【营造清朗环境共建法治社会】
近年来,盲盒产品越发火热,未成年人消费者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据某省调查显示,有22.46%的未成年人热衷购买盲盒,在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大危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分析报告》中,“利用盲盒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位居首位。作为盲盒产品的一种,文具盲盒因包装设计、内置产品满足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而倍受青睐,但也给未成年人带来购买成瘾、过度消费、互相攀比等负面影响;部分文具盲盒中还涉有违法违禁产品。
(1)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从国家、企业、个人角度谈谈如何避免未成年人受到问题盲盒的侵害。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刺痛着人们的心。网络世界里,一句恶毒的话语、一个带节奏的帖子、一个随意剪切的视频,经过一次次传播后,影响可能被无限放大,给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随着互联网等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相关法律也在随之跟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均对侮辱、诽谤他人行为的处罚、量刑作出相应规定,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法。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
(2)“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结合材料,从自由与法治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推进科学立法,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的违法行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决查处取缔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良商家,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习惯;
企业:经营者要切实遵守法律法规,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适度营销,不可进行消费误导。
个人:青少年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量力而行,理性消费,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
观点是正确的。
①无法治不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
②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③因此,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依法参与网络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