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群星闪耀学习活动单活动要点:单元导读目标定位1.了解本单元阅读主题与策略。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3.初步理解本单元重点词语的词义。4.了解本单元文学文化文体常识。课时内容教科书第一单元四篇课文、学习活动单学习活动活动一:绘制学习框架图阅读课本第一单元概述,圈画本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策略。然后完成单元学习框架图。单元概述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阅读策略写作作文题一:作文题二:作文题三:在特定场景细节中感受人物比较联读识人物读出别样的鲁迅先生对话之中见人物从评价、历史和对比中理解人物诗意语言品人物《资治通鉴》的史料剪裁艺术)活动二:你读我读大家读每组领取一篇朗读任务。各组组长分配朗读任务,分别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互相纠正错误。对疑难生字词,要用彩笔涂出,查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各自任务,注意:其他组同学要标记本组没有朗读的课文生字词。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测评】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生字注音。筹( )划孕( )育宰( )割鲜( )为人知 开拓( ) 大厦( )奠( )基 燕( )然勒功 元勋( )颤( )抖 彷( )徨 殷( )红挚( )友 至死不懈( )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古罗布泊( ) 可歌可泣( )选pìn( ) 鞠躬尽cuì( )shǔ( )名仰mù( ) 妇rú( )皆知 家yù( )户晓马革guǒ( )尸 衰( )微 赫( )然迭( )起 锲( )而不舍 兀( )兀穷年潜( )心贯注 慷慨( )淋漓( )气冲斗( )牛函( )寄仰之弥( )高lì( )尽心血 一反jì( )往 jiǒng( )乎不同咳嗽( ) 调羹( ) 校( )对抹( )杀轻捷( ) 竭( )力喘( ) 忧郁( )揩( )疙瘩( ) 更( )卿( )岂( ) 涉( )孰( )遂( ) 邪( )活动三:猜词比赛二人组用彩笔在文中标出注释的词语。同桌结合,一人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一人读注释予以纠正。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测评】根据后面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1.那是中华民族任人____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比喻侵略、压迫、剥削。)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____________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想办法,定计划;筹措。)3.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____________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____________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敬仰思慕。)(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4.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5.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很少有人知道。)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到死为止。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7.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____的。(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8.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____________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9.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____________,没有矛盾。(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10.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____________。(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11.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____________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12.那时候,他已经____________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____________,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____,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____________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或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起的意思。)(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表示极其敬仰之意。)(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13.1930年到1932年,“____________”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____________,足不下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 闻诊、问诊、切诊。)(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14.杜甫晚年,____________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____________的。(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没有时间顾及这件事。)15.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____________。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指整齐地排列着。衙, 衙门。排衙,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称为“排衙”。)16.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____________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形容专心致志,高度集中精力,用心专而深。)(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17.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了。(很不一样。)(既,已经。既往,从前。完全与从前相反。)18.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____________,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充满激情、痛快顺畅。)19.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__,声震天地!(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20.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____________。(泛指高耸特立之物。文中指超群、出众。)21.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____________桌子,或做什么的。(擦,抹。)22.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____________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安稳。)23.鲁迅先生走路很____________,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轻快敏捷。)24.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____________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25.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____________是不太好的。(心里怀有的念头。)2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____________之的。(厌恶、痛恨到极点。)27.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____________,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活动四:语文常识早知道拓展阅读本单元文体文学文化常识资料,圈画要点,结合课本注释,完成测评。1.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2.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3.人物传记:《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可繁可简,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4.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 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 《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5.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家骅,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闻一多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他的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他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6.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被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于是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臧克家在校期间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烙印》就是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的,此后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了《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7.萧红: (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今属哈尔滨)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伴侣。后来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散文集《牛车上》等。8. 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9.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8.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9.《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10.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吕蒙(178-219年)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吕蒙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死关羽后,吕蒙不久病死。鲁肃(172—217年),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鲁肃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他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11.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测评】综合上述资料,查阅课本注释。完成下列表格。篇目 文体 出处 作者 时代(国籍) 主要作品《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活动五:学有余力读文言在完成以上四项任务的基础上,学有余力,就可以尝试结合注释,阅读《孙权劝学》,了解大意,课下完成作业相关部分。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