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 凡人小事 学习活动单活动要点:单元导读目标定位1.了解本单元阅读主题与策略。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课文。3.初步理解本单元重点词语的词义。4.了解本单元文学文化文体常识。课时内容教科书第三单元、学习活动单学习活动活动一:绘制学习框架图阅读课本第三单元概述,圈画本单元人文主题和学习策略。然后完成单元学习框架图。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 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 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 感受文章的意蕴。(第三单元人文主题阅读策略写作作文题一:作文题二:叙事的详略与主旨读懂“不幸者”的小人物形象文言积累与梳理叙事的视角与抒情读懂“幸运者”的“愧怍”之情演读《卖油翁》大时代折射下父亲的复杂形象文题“台阶”与文章主旨)活动二:你读我读大家读每组领取一篇朗读任务。各组组长分配朗读任务,分别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互相纠正错误。对疑难生字词,要用彩笔涂出,查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各自任务,注意:其他组同学要标记本组没有朗读的课文生字词。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测评】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生字注音。絮( )说 憎( )恶 辟( )头chuāng bā( )诘( )问 惧惮( )震悚( ) 渴mù( )粗拙( )霹( )雳( ) 杨绛( ) 侮( )辱( )荒僻( ) 镶( )嵌( ) 伛( )翳( )骷( )髅( ) 滞( )笨愧zuò( ) 取dì( )zuàn( )包guǒ( ) 凹凼( ) 门槛( )唿( )嗒 黏( )性 撬( )开硌( )脚茬( ) gān gà( )矜( ) 圃( )睨( )矢( ) 颔( ) 汝( )忿( )然 酌( ) 杓( )活动三:猜词比赛二人组用彩笔在文中标出注释的词语。同桌结合,一人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一人读注释予以纠正。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测评】根据后面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1.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____________,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2.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____________,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____________;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____________的了,倒应该我退让。(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____________,而且当面叫她阿长。(追问,责问。)5.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____________着绘图的《山海经》了。(非常思慕。)6.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____________的。(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7.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____________,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8.我似乎遇着了一个____________,全体都____________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恐惧而颤动;震惊。)9.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__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明令取消或禁止。)10.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因为他是单干户。(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惊慌害怕。)(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11.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____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荒凉偏僻。(塌陷破败。)1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____________地转过身子。(呆滞笨拙。)13.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____________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____。(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惭愧。)14.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____________在青石板上。(安放、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15.乡邻们在一起常常____________: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戏谑地称呼。)16.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____________动工。(挖地动土,多表示建筑开始动工。)17.他忽然____________,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18.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____________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19.父亲老实厚道____________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20.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____________,但他做得很认真。(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21.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____________的笑。(神色、态度不自然。)22.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____________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人很多的公开场合。)23.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____________的模样。(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活动四:语文常识早知道拓展阅读本单元文体文学文化常识资料,圈画要点,结合课本注释,完成测评。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山海经》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各卷撰成年代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相关文献。《山海经》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剧本有《称心如意》《风絮》等;小说有《倒影集》《洗澡》;散文集有《将饮茶》《干校六记》等;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回忆录有《我们仨》。钱锺书(1910—1998),中国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他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杨绛。1937年,他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他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出版。1958年,他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82年,他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老王》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钱钟书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作者夫妇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于是,作者于1984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自己一家从前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契机与灵感。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了这篇小说。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归田录》由欧阳修撰,共二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他在出知亳州时所作的。《卖油翁》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特点是:根据一件事情、一句话或一个举动等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得出深刻道理。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生动,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它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的代表诗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等,有《王右丞集》。《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逢入京使》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有所感悟而作,同时也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测评】综合上述资料,查阅课本注释。完成下列表格。篇目 文体 出处 作者 时代(国籍)阿长与《山海经》 现代《老王》 当代《台阶》 当代《卖油翁》活动五:学有余力读古文在完成以上四项任务的基础上,学有余力,就可以尝试结合注释,阅读《卖油翁》,了解大意,课下完成作业相关部分。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