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老山界/ 陆定一第二单元《老山界》叙事与赞人1.抓住文章的叙事线索,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结合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体会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3.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导入新课这首诗以精练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和战胜的种种艰难险阻,赞美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越城岭的土名就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座高高的老山界,看看它是怎样被红军战士当作“细浪”征服的。导入新课1.听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读准字音。叙“老山界”之事(听范读音频)结合课文和资料,说说老山界是一座怎样的山。补充资料:老山界为五岭之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在广西北部,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山地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其主峰是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五岭第一高峰。这里山势连绵,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触目惊心。遍山林深叶茂,河谷幽深,人迹罕至。只有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可走。小径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忽而伸向山顶,忽而坠入峡谷。“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是人们对老山界的形象描述。叙“老山界”之事高大陡峭、崎岖险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叙事文,那作者是怎样叙事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红军翻山的路线图。思考:(1)从路线图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叙事的线索是什么?(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之事。(3)从图中,你还可以发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哪些信息?叙“老山界”之事下午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在瑶民家攀谈天黑山脚登山黎明半夜“之”字路攀爬吃饭、登山山腰露宿到达山顶下午两点多一气跑下山去宿营地红军翻山路线图(1)作者是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顺序叙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将翻山的整个过程叙述得十分清晰。(2)红军战士翻越了高耸、陡峭、险峻的老山界。(3)从图中,我们还可发现:翻山的时间是一天半;是连夜翻山;翻山的过程很艰苦;在翻山途中红军能密切联系群众。我们理清了翻山之事,再去认识一群翻山之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找出文中评价老山界的一句话。思考:老山界究竟有多难走呢?“难”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照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难。红军战士 。先细读课文,思考作答,然后师生评价和交流。赞“老山界”之人“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行路难。红军战士要翻越的老山界,山高路险,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路只有一尺多宽。生活难。红军战士缺乏粮食,吃不饱饭,而且只能在山路上睡觉,晚上寒气逼人,却只有一条毯子可以避寒。行动难。红军战士不是轻装行军,而是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辎重。处境难。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时的境况危急:地上有敌人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他们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如此难走的老山界,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你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去理解,然后回答。赞“老山界”之人(1)看到了有着必胜的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句子:“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2)看到了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句子:“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3)看到了有着高度的纪律性、自觉性和团结互助精神的红军。句子:“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4)看到了努力争取民众支持,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红军。句子:“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展开叙述,脉络清晰,真实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了解长征中的红军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