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必修三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必修三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目标:
1.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
3.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课导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内容
4、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新知讲解
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①P81上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P81下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③P74导言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P73导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新知讲解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内容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新知讲解
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共同推进
一体建设
政治保证
工作重点
工作布局
努力方向
达成效果
领导
法治体系(总抓手)
贯彻实施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4、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①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意义)
新知讲解
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1)原因:
(2)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①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新知讲解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力量源泉)
新知讲解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平等 ≠ 同等、均等 、一样
情境探究
新知讲解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价值追求)
新知讲解
提示:①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②材料所示的两条规定分别为民法典第百八十三条、第百八十四条。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教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探究与分享:
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新知讲解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
(2)要求: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精神支撑)
新知讲解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践基础)
(1)原因:
(2)要求: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和实际。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课堂小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主体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堂练习
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截至2022年4月底,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8件,修改法律234件,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这表明(  )
①我国人权的司法保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②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建设成就显著
③我国坚持良法之治,逐步健全法律体系
④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材料强调的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涉及人权的司法保障,也未涉及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①④不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表明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法制建设成就显著,坚持良法之治,逐步健全法律体系,②③应选。
课堂练习
2.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关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自2016年至2022年3月份,发布4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上述行为(  )
①彰显了人民法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表明德治与法治都通过强制力规范人们的行为
④充分发挥了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C 人民法院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审判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彰显了人民法院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①④说法正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正司法,②说法错误。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③说法错误。
课堂练习
3.2021年年初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乡村振兴的重点走向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当下,要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这要求(  )
①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②探索“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民主监督途径
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深入推进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表述错误,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①错误。探索“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表现,②错误。进一步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各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入推进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③④正确。
课堂练习
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 )
A.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B.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D.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课堂练习
5、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人们对法治的呼唤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关于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③政府作为立法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④法律没有阶级性,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力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宪法实施更加有效;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加强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宪法监督水平稳步提高;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广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
①以宪法为准绳,坚持依宪执政
②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
③努力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④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创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