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陕西 物理创新探究实验2024中考备考重难专题课件课件说明一、课件设计初衷基于老师在二轮专题复习中,找好题、选好题来攻克重难题型有较大的需求,特设计重难专题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设计启发式问题、思维过程性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二、课件亮点1.依据区域考情,针对性选题按照本地区考情及考法选题,针对性强,有效提高老师备课效率2.一题多设问,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改编题,做变式或补充设问,让老师可以用一道题讲透一类题,为老师提供原创好题3.一题多解与思路引导,体现思维过程通过问题启发式激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多种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利用思路引导的形式分析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点挖空进行设问,形成解题思维三、课件使用场景适用于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探究实验典例精讲实战演练12考情总结创新探究实验,近10年连续考查,且为7分:(1)素材来源:教材实验拓展5次、生活实际3次、科学技术2次;(2)考查类型:电(磁)学4次、力学3次、声学2次、光学1次;(3)考查内容:根据实验数据(现象)总结结论10次,交流与反思9次,控制变量法4次,拓展应用2次等.典例精讲例 物理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体验“模拟引力”,提出了如下问题:绳子的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并提出了以下三个猜想:【猜想与假设】猜想A:与小球的质量大小有关;猜想B:与小球运动的快慢有关;猜想C:与绳子的长度有关.什么是拉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常见的弹力有拉力、支持力、压力等.实验次数 小球质量/g 运动快慢 绳子的长度/cm 绳子的拉力1 15 慢 10 很小2 20 慢 10 小3 20 快 10 大4 20 快 15 很大【设计与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物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在一根细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小球,用手抓住绳子的另一端,抡动细绳,让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圆圈做匀速运动,如图-2所示.实验中,用手感受绳子的拉力大小.多次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分析与论证】(1)实验中,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小球的运动方向不断改变.这一现象可说明绳子拉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若绳子断了,小球将_________(选填“继续运动”或“保持静止”),这是因为小球_________.实验次数 小球质量/g 运动快慢 绳子的长度/cm 绳子的拉力1 15 慢 10 很小2 20 慢 10 小3 20 快 10 大4 20 快 15 很大运动状态继续运动具有惯性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2)分析对比______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初步验证猜想A;分析对比2、3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初步验证猜想________(选填“A”“B”或“C”).(3)分析对比3、4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在小球的质量和运动的快慢一定时,绳子受到的拉力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实验次数 小球质量/g 运动快慢 绳子的长度/cm 绳子的拉力1 15 慢 10 很小2 20 慢 10 小3 20 快 10 大4 20 快 15 很大1、2B绳子的长度猜想A:与小球的质量大小有关;猜想B:与小球运动的快慢有关;猜想C:与绳子的长度有关.该实验用到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4)若将上述器材中的细绳换成有弹性的橡皮绳,橡皮绳相比细绳的优点或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实验次数 小球质量/g 运动快慢 绳子的长度/cm 绳子的拉力1 15 慢 10 很小2 20 慢 10 小3 20 快 10 大4 20 快 15 很大优点是绳子拉力大小可通过绳子形变体现出来(或缺点是不易控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等)1.(2022陕西黑白卷)学校最近开展了一项“节能环保再利用”活动,某物理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在污水或污泥中插入不同金属制成的极板,就可以制成一个“微生物电池”.于是,同学们猜想该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与极板的材料有关;猜想二: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与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有关.实战演练【设计与进行实验】他们选用不同金属作为极板插入污泥中进行微生物电池实验,如图所示,始终保持两块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变,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两块极板之间的电压,然后仅改变两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记录两块极板之间的电压;再改变极板材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序号 极板材料 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cm 电压表示数/V1 铜片—锌片 2 0.62 铜片—锌片 6 0.83 铁片—铜片 2 0.44 铁片—铜片 6 0.5【分析与论证】(1)由图可知,该微生物电池的正极是________(选填“铜片”或“锌片”).(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4,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两块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与两块极板的材料有关.序号 极板材料 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cm 电压表示数/V1 铜片—锌片 2 0.62 铜片—锌片 6 0.83 铁片—铜片 2 0.44 铁片—铜片 6 0.5铜片两块极板材料一定,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越深,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越大1、3(或2、4)电压表接法:正进负出(3)为使上述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题意,你还可以提出的一个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序号 极板材料 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cm 电压表示数/V1 铜片—锌片 2 0.62 铜片—锌片 6 0.83 铁片—铜片 2 0.44 铁片—铜片 6 0.5极进行多次实验(或改变电极插入污泥的深度多次实验)更换不同材料的电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与两极板之间的距离有关(或微生物电池两端的电压与污泥所含物质种类有关)实验条件:1.保持两块极板之间的距离不变;2.插入同一种污泥中;(5)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将污泥的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结合实验结论,利用实验______(填实验序号)的方式处理污水效果更好.序号 极板材料 极板插入污泥的深度/cm 电压表示数/V1 铜片—锌片 2 0.62 铜片—锌片 6 0.83 铁片—铜片 2 0.44 铁片—铜片 6 0.5化学2电压表示数越大2.(2022陕西真题)如图1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猜想与假设】(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图2图1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A'B'A'B'A'B'A'B'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倒立、等大、实像 测焦距倒立、放大、实像 投影仪不成像 探照灯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u>2fu=2ffu=fuvuf2ff2f等大测焦距u=v=2f2.(2022陕西真题)如图1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猜想与假设】(1)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使用变焦照相机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时与焦距和像距有关.于是他用图2装置进行探究.图2图1光屏物体凸透镜【设计与进行实验】(2)实验前,调节“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________.(3)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F”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②保持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图2光屏中央“F”光源保持像距不变,改变焦距保持物距不变,改变焦距【分析与论证】(4)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的高度H=5.0 cm①分析________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1 17.1 15.0 8.0 4.42 30.0 15.0 10.0 2.53 60.0 15.0 12.0 1.34 25.0 11.8 8.0 2.45 25.0 16.7 10.0 3.36 25.0 23.1 12.0 4.6图21、2、3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_________,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据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是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1 17.1 15.0 8.0 4.42 30.0 15.0 10.0 2.53 60.0 15.0 12.0 1.34 25.0 11.8 8.0 2.45 25.0 16.7 10.0 3.36 25.0 23.1 12.0 4.6图2大(或长)【交流与合作】(5)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________(选填“厚”或“薄”) ,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②用变焦相机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薄向前伸符合规律实验规律:1.像距不变,物距变大,焦距越大,像越大;2.物距不变,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ff3. (2022陕西预测卷)小明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好坏”的实验,他取①泡沫塑料、②卫生纸两种材料作保温材料,其他实验器材有: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开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 他用硬纸片做了两个相同的硬纸盒,把两个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入两个硬纸盒中,将泡沫塑料和卫生纸分别塞满两个硬纸盒,装置如图所示.自然冷却,实验过程中室温基本不变,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95泡沫塑料 T1/℃ 80 72 64 59 54 49 45 41 37 33 29 26 24 22 21 20 20 20卫生纸 T2/℃ 80 65 56 48 42 37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20 20我们可以想到哪个物理量?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比热容:表示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物理量,比热容越大,其吸、放热能力越强.【设计与进行实验】(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卫生纸外,还应保持水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同.材料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95泡沫塑料 T1/℃ 80 72 64 59 54 49 45 41 37 33 29 26 24 22 21 20 20 20卫生纸 T2/℃ 80 65 56 48 42 37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20 20质量初温水的热量如何计算?热量Q=cm(t-t0)【分析与论证】(2)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好坏可以通过降低相同温度时,比较___________来判断.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1组实验中的热水从80 ℃降到24 ℃约用时110 min,第2组用时________min,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在这两种材料中,保温效果比较好的是____________.材料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95泡沫塑料 T1/℃ 80 72 64 59 54 49 45 41 37 33 29 26 24 22 21 20 20 20卫生纸 T2/℃ 80 65 56 48 42 37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20 20降温时间65泡沫塑料降低相同温度,用时较长(3)分析表中数据,你还有什么新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4)小明夏天到集市上买菜,看到卖鱼摊位上,都有一些泡沫塑料盒子,里面放着冰块和鱼,请你解释一下使用泡沫塑料盒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 t/min 0 5 10 15 20 25 35 45 55 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95泡沫塑料 T1/℃ 80 72 64 59 54 49 45 41 37 33 29 26 24 22 21 20 20 20卫生纸 T2/℃ 80 65 56 48 42 37 32 28 26 24 22 22 21 21 20 20 20 20因为泡沫塑料盒的保温性能好,夏天用泡沫塑高温物体降温速度先快后慢(或水与环境的温度差越大,温度降低的速度越快,或实验时的室温约为20 ℃)料盒装鱼使鱼保持低温,从而不易变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