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生物必修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课时课件(共24张PPT)-生物必修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章 第1节
P
F1
F2
×
自交
(2)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而子二代又出现了呢?
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3)F2为什么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
提出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4.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F1
F2
配子
高茎
矮茎
D
d
D
d
Dd
高茎
Dd
高茎
D
d
D
d
配子
DD
Dd
Dd
dd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D
d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出现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 : 1
表现型比
1 : 2 : 1
遗传因子组成比
/性状分离比
(1)F2中高茎所占的比例为 ,纯合子的比例为 ,
(2)F2高茎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杂合子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配子法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3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1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2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解释性状分离的核心观点是?
(2)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而子二代又出现了呢?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3)F2为什么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
提出假说
1.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演绎推理
分离定律的发现
演绎推理(纸上谈兵)
高茎:矮茎=1:1
1. 验证方法:
2. 预期结果: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后代
Dd
dd
D
d
Dd
配子
高茎
矮茎
1 : 1
杂种子一代
高茎
隐性纯合子矮茎
d
dd
测交
X
为什么测交必须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测交时隐性个体(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控制该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故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真实地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
(2)为什么子一代没有矮茎,而子二代又出现了呢?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3)F2为什么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呢?
提出假说
1.遗传因子决定生物的性状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分离(1:1)
4.雌雄配子在受精时随机结合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实际结果:在得到的166株后代中,87株是高茎的,79株是矮茎的,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
预期结果:高茎:矮茎=1:1(纸上谈兵)
结果与
预期相符
分离定律
3
孟德尔第一定律,又 称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适用范围
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Dd
D
d
F1
配子
高茎
1 : 1
实质(核心内容)
《教材》P7
《学》P9
分离定律的发现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
①F1是杂合子;
②F1产生了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③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
分离定律的发现
分离定律
概念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提出问题
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
实验验证
结果(真正做实验)
假说——演绎法
预期(纸上谈兵)
(1)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模拟内容
甲、乙两个小桶:_______________;
甲、乙小桶内的彩球 :___________;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雌、雄生殖器官
雌、雄配子
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分离定律的发现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精巢(父本)
卵巢(母本)
雄配子(精子)
雌配子(卵子)
模拟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分离定律的发现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2)模拟内容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记录表 次数 甲 乙 组合
1
2
3
4
5
6
.....
合计次数 D次 , d次 。 D次 , d次 。 DD次 ,Dd次 ,dd次 。
统计数量比 D:d= D:d= DD:Dd:dd=
(3)操作步骤
取小桶并编号

分装彩球

混合彩球

随机取球

放回原小桶

重复实验
分离定律的发现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____________。
②彩球组合类型的数量比代表显、隐性性状数量比:显性∶隐性≈______。
1:2:1
3:1
分离定律的发现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分离定律的发现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5)讨论
1.每个桶中要求放入数量相等的两种彩球的含义是什么?
两种彩球分别模拟含有显性、隐性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且F1产生的两种遗传因子的配子数量相等。
2.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量都是20个,这符合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吗?
不符合;自然界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分离定律的发现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5)讨论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了什么过程?
模拟了雌、雄配子形成和随机结合的过程。
4.为什么每次把抓出的小球放回原桶并且摇匀后才可再次抓取?
为了使代表雌、雄配子的两种彩球被抓出的机会相等。
5.理论上,实验结果应是彩球组合DD∶Dd∶dd=1∶2∶1,但有位同学抓取了4次,结果是DD∶Dd=2∶2,这是不是说明实验设计有问题?
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的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DD∶Dd∶dd=1∶2∶1的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不是
分离定律的发现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根据下列图解,尝试对分离现象做出解释
实验验证
演绎推理
(纸上谈兵)
分离定律的发现
分离定律
 假说正确!
观察实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实验验证
结果与
预期相符
分离定律
总结规律
测交实验结果: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测交后代 87株 79株
比例 高茎:矮茎≈1:1 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为,而两对或
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
即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细胞核遗传。
分离定律的发现
分离定律
1.在孟德尔的实验中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什么?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2.请归纳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是否遵循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②自交法:
①测交法:
③花粉鉴定法:
杂合子
隐性纯合子
1∶1
符合
具相对性状的纯合
性状分 离比为3∶1
符合
杂合子

1∶1
符合
分离定律的发现
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与预测相符
假说正确
与预测不符
假说错误
“演绎”≠ 测交:
“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杂交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