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同步练习+素材(图片+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课件+同步练习+素材(图片+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创建

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知道。我啊,我急的不是这个,这些日子我想的很多,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嘛。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各级行政官员都视法律为粪土,民众,仍被奴役着。 民国应该是自由之国!自由是民众天赋的权利!可民国六年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当权者的自由,权力大的有权力大的自由,权力小的有权力小的自由。民众,没有权力,没有自由。 民国应该是博爱之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民国六年来,我们又看到的是什么?是只有民众对当权者恐惧的爱,而当权者对民众,只有囗头上虚伪的爱。那种真诚真挚的博爱,我们看不到啊。
¨¨¨
走向共和
“铁路之险象”
保路运动
自从光绪二十年把路办, 银子凑了万万千, 也有官的商的款, 也有土药烟灯捐, 最可怜的庄稼汉, 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20世纪初四川的一首歌谣
○ 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 歌谣中的光绪二十年是哪一年?根据上一课时内容和歌谣所述,说一说哪些人参与了川汉铁路公司的集股。
“铁路之险象”
保路运动
自从光绪二十年把路办, 银子凑了万万千, 也有官的商的款, 也有土药烟灯捐, 最可怜的庄稼汉, 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20世纪初四川的一首歌谣
清政府为什么要“铁路国有”?你认为这一做法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你是参与集股的一名普通百姓,你会如何面对“铁路国有”?
保路运动
○ 孙中山曾说,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保路运动纪念碑
四川保路同志会简章
四川保路运动鼓舞了革命党人的斗争士气。清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了武汉地区清朝兵力的空虚,从而给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旱的地区,当地人民不断掀起的反帝斗争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湖北军政府成立
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辛亥革命形势图(至1911年底)
○ 结合地图,归 纳一下武昌起义 发生的有利条件。
辛亥革命形势图(至1911年底)
○ 结合地图,归纳一下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从地理位置看:武昌与汉口、汉阳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交汇于此,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是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一旦革命成功,可利用其地理的中枢地位,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影响全国。
  从经济发展看:根据《天津条约》,1862年汉口开埠通商,逐渐成为内地出口贸易的最大口岸。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后,兴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规模在亚洲首屈一指。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
  从革命基础看: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湖北新军参加革命团体的人员占其总数的1/3,革命力量比较集中,比较强大。这一有利形势是当时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而列强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清政府的统治已失去人心。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和不屈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西方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积极参加革命。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够得到各省的迅速响应?
时间:
临时大总统:
地点:
国旗:
纪元:
性质: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 京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看视频,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相关信息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根据誓词,说一说当时中国的政局是怎样的。
○ 孙中山认为成立中华民国的目的是什么?
○ 根据誓词,推测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孙中山会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杭州人民张灯结彩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上海南京路上的五色旗迎风招展,欢庆民国成立
香港同胞庆祝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南北议和
○ 南北双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和谈的?
○ 在和谈中,出现了哪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什么他会在这一时期受到重用?
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唐绍仪
○ 议和中,南方革命政权作出了哪些进步?
○ 说一说议和的结果。
清帝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的意义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 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 索了道路。
延伸思考:
○ 如何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成功
清王朝被推翻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客观评价辛亥革命
失败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中国人民依然生活苦难之中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形势发展
清帝退位诏书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练习
1.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21教育网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2. 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21cnjy.com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3. 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会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B.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大,清政府加强了对武汉的控制,形势对湖北革命党人不利
C.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D.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4. 一位历史知名人士曾说过:“从前皇帝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 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横线处所说的应该是(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点是 ( )
A.南京 B.武昌 C.北京 D.上海
6. 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21·cn·jy·com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7.“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元年《革命》杂志第四期发行日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8. “国父”孙中山在领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9.“皇帝倒了,辫子割了”。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10.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南京起义 D.黄花岗起义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达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选修4)》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2. B 3. B 4. C 5. C 6.B 7 .B 8. C 9.B 10.A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1. (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意思相近即可)原因: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