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24中考道法一轮复习分册精讲】 八(上) 2单元5课 做守法的公民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024中考道法一轮复习分册精讲】 八(上) 2单元5课 做守法的公民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中考道法
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4中考道法一轮复习分册精讲课件
八上 2 单元
核心考点精讲课件
遵守社会规则
热点导入
广西桂林警方侦破一起盗掘古墓葬系列案件,在这起案件中警方先后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2名,被盗掘的古墓葬遍及全国多个省市,缴获各类文物160余件。目前,法院对这起系列案件已经作出了一审判决,包括吕某、张某在内的多名被告人被判处了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上述事件体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知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1
构框架 明体系
2
理知识 抓基础
3
巩固核心 突破易错
4
湖北3年真题子母题
构框架 明体系
理知识 抓基础
课时主线
(知道)法不可违——违法行为——违法犯罪——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守法的公民
辨别
预防
依法
学会
1
知识点
法不可违
课标导航
核心素养
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法治观念)
课标导航
学业要求: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
1. 如何理解“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P46)
(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3)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4)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5)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见本书P162)
知识链接
2. 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后果。(P48)
(1)含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
(3)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刑事违法行为)的关系。(P48~56)(武汉2023.5)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危害程度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严重
触犯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行政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刑事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和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刑罚处罚(主刑、附加刑)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区别 典型表现 欠债不还、拾得他人遗失物拒绝归还、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扰乱社会治安等 殴打他人致重伤、拦路抢劫、故意杀人等
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联系 ①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触犯了法律或法规,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③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 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 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注: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情境助力教学
设问3
网络主播李某明知其销售的食品中添加了一种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仍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大肆销售,牟取暴利。最终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 000元。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李某的行为进行点评。
案例情境
①李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②李某的行为危害了消费者生命健康,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承担刑事责任;③违法须担责,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 遵章守法的要求。(P51)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2)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
知识点
预防犯罪
课标导航
核心素养
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观念)
内容要求
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法治教育)
1. 刑法的内容及作用。(P52)
(1)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作用: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 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P53~54)
(1)含义: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
(3)法律后果:刑罚。
3. 刑罚的含义和种类。(P54)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依据2023秋季教材更新】
(2)种类:
★4. 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P55~56)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
知识点
善用法律
★1. 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公民获得法律救助的途径有哪些?)(P58~59)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通过法律服务机构维护合法权益。如通过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情境助力教学
知识点3 设问1
中学生小华在一家体育培训机构报名参加篮球训练课,并且提前支付了一年的学费。结果只上了两个月课程,培训机构就因经营不善关闭了篮球培训班,但对于小华支付的学费却拒不返还,小华和父母多次上门协商无果。
请你结合善用法律的相关知识,为小华支招。
案例情境
小华可以找当地工商部门反映问题,或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见本书P100)
知识链接
2. 诉讼的含义、地位及适用情况。(P60)
(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适用情况: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
3. 诉讼的三种类型。(P60)
(1)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如:刘某因买卖合同纠纷向法院起诉。
(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如:陈某发现当地某机关单位违法征地,遂将该机关单位诉至人民法院。
(3)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如:陆某因故意伤害他人致重伤被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教材 相关链接
4. 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原因。(P61)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3)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5.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青少年应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61~62)
(1)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见义勇为)
(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见义“智”为)
(3)掌握常见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等等。
情境助力教学
设问5
中学生小峰自创的歌词在“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中获特别奖,但小峰并未收到获奖通知书。经调查发现,参加复评工作的李某做了手脚,将奖项给了张某。小峰一纸诉状将李某和张某告到人民法院,状告他们共同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经人民法院审结,小峰获得1.7万元赔偿。
知识点:依法维权、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违法须担责等
教材情境
教材·探究与分享
面对非正义行为,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还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见本书P118)
知识链接
6.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做法。(青少年应怎样尊法守法?)(P62)
(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巩固核心 突破易错
核心观点速记
1. 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2.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4. 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做法)
5.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地位)
6.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7.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做法)
1.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 违法必须承担刑事责任。(2021黄冈、孝感、咸宁5①)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任何公民违反法律,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刑事法律
规范,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易错知识判断
3. 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或改正,否则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权益受损时,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2023苏州13②)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权益受损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 (2023宜昌6)小成的爸爸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罚款。小成爸爸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 B. 行政违法
C. 刑事违法 D. 犯罪行为
湖北3年真题子母题
1
命题点
法不可违
武汉2023.5
B
2. (2023武汉5)某网站未经李某同意擅自将其作品发表,并拒绝支付稿酬。李某与该网站多次沟通无果,遂将网站告上法庭。某班准备根据此案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其中正确的是(  )
A. 模拟刑事法庭审理此案
B. 模拟民事法庭审理此案
C. 拟设该网站为原告,李某为被告
D. 拟判处该网站法定代表人行政拘留
B
解题关键点
第2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辨别违法行为的类别及承担的法律责任。材料中某网站未经李某同意擅自将李某作品发表且拒绝支付稿酬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该网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故应模拟民事法庭审理此案,B正确,A错误;C中此案件中李某应为原告,该网站应为被告;D中行政拘留属于行政处罚,排除。
3. (2023荆州6)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触目惊心。 未成年人犯罪,牵动太多人的心,实践证明,事前的预防,永远好过事后的惩治。做好事前预防,需要未成年人(  )
①不参与学校和家庭以外活动
②勇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③行己有耻,不断增强自控力
④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2
命题点
预防犯罪
全国视野看趋势:2023年中考江西、杭州等地均有考查。
4. (2023江西)某景区两名男子装扮成孙悟空,拉着游客合影后,再向游客强行收费。游客对此感到气愤,于是报了警。民警经调查取证,认定两人行为违法,对其予以行政拘留处罚。该案例启示我们(  )
①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②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③报警是维权的最后屏障 ④犯罪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命题点补充
3
命题点
善用法律
5. (2023杭州)最近,浙江学生屡获警方表扬:继两名学生发现有人非法种植罂粟向公安机关举报后,又有三名学生发现“笑气”瓶果断报警。由于他们慧眼识毒立功,被授予“禁毒小卫士”称号。由此可知(  )
A. 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B. 学生已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主力军
C. 青少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D. 学校应当不断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