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经济上工业化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政治上民主化辛亥革命社会生活的变化??精神生活的变化??一、生活中的变化1、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是在什么时期?2、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何时出现变化?从西方传入的新交通工具是什么 我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谁开办的? 中国人自己开发被一条铁路是哪一条? 有轨电车出现在那些城市?3、新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 对我国的影响是什么?4、西方列强把电话电报带到中国的原因是?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那两个城市之间? 电话最先出现在哪个城市?轮船招商局的商用轮船 轮船招商局是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及国外的神户、横滨、新加坡等地,招商局均设有分局。该局成立时仅有3艘轮船,1877年时轮船总数达30艘。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清末火车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通车。洋务运动后期,中国出现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949年全国铁路总长度已达到2.4万千米。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最早的火车“黄鹄”号轮船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1910年广州至九龙铁路建成后的第一班火车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黄包车、摩托车、电车。仔细观察这张拍摄于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老照片,找一找上面有哪几种交通工具?探究1:新式交通工具传入到 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蒸汽轮车中国第一台汽车电车火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交往范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等。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探究2: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冲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的?蒸汽轮车中国第一台汽车电车火车冲击:新型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从事传统行业的人们生活更加艰辛,传统行业开始衰落。看法:这种冲击一方面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衰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积极影响是主要的。1.生活中的变化-----交通工具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古代用什么传递信息?喇叭 击鼓传声 烽火台 驿站 信鸽 灯塔 信号旗飞马驿站烽火飞鸽传书当今用什么传递信息?手机 电话 传真 网络 短信晚清·电话机(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早期的电话机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中国使用电话始于清朝末年,当时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在民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民间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探究:电报、电话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电报机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清朝末年有了邮政事业(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图为电话局接线员2.生活中的变化-----通讯方式查一查,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可口可乐、巧克力、汉堡包、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联系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人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压抑、教育模式的禁锢、经济发展的束缚、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等不能给以科技为基础的发明创造良好的环境,致使近代以来中国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外新报》报纸原样复印件 中国近代的报刊,最早是由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创办。它既是侵略我国的工具,又是西学的传播者。 1858年香港出版《中外新报》,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 咸丰八年(1858),中国第一家近代中文日报刊《中外新报》在香港创刊。它》改变了以往中国报纸所采取的书本形式,第一次采用西方的报纸形式进行编排。 初为晚刊,两天出版一次,后改日刊,以四开白报纸单张印刷。内容多以广告及各种商业消息为主。 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夏瑞芳1871~1914江苏青浦人鲍咸恩 鲍咸昌1861~1910 1864~1929浙江鄞县人商务印刷馆旧貌1897年创办于上海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起步于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时期。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上海申报馆旧址1872年上海《申报》创办1.头脑中的变化-----大众传媒2.头脑中的变化-----娱乐方式拉洋片 拉洋片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1人。使用的道具为四周安装有镜头的木箱。箱内装备数张图片,并使用灯具照明。表演时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通常内置的图片是完整的故事或者相关的内容。表演者同时配以演唱,解释图片的内容。2.头脑中的变化-----娱乐方式旧上海摩登女郎《定军山》剧照1905·北京丰泰照相馆我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京剧舞台片《歌女红牡丹》剧照1931第一部有声电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3.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剪 发 辫康有为剪发 康有为逃亡日本后,仍留着他那大清帝国的大辫子,所以出出进进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梁启超和许多华侨都劝他把辫子剪了,他死活不同意,后来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只好同意剪掉。 在康有为剪辫子的那天,好像举行什么盛大典礼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摆了香案,还宣读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着满服在日本的种种苦衷,乞求圣上恩准削发。接着又读了一篇给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叩礼,行礼完毕才坐下来。 康有为请来的日本理发师站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着,他已经问了好几次是不是要理发。等理发师刚拿起剪子,忽然十几串鞭炮齐鸣,理发师大吃一惊,把手上的剪子都吓掉了。3.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三寸金莲”禁 缠 足“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缠足妇女穿的小鞋4.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中山装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4.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轰动一时的离婚鞠躬、脱帽握手跪拜、作揖请安、拱手礼节先生、君、同志大人、老爷老太爷、少爷称呼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前改 称 呼 废 跪 拜淡化了传统封建等级观念,充分体现了国民人格民主、平等思想观念。4.头脑中的变化-----社会习俗联系八年级所学内容,看一看1912年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并尝试说明原因。4.头脑中的变化-----教育不同:与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相比,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原因: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受西方工业革命和近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要等。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1.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www.21-cn-jy.com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 下列对于中国妇女的行为属于解放妇女的是( )A.女子无才便是德 B.树贞节牌坊 C.三从四德 D.妇女放足3. 下列行为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4.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 )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 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军阀割据和混战5.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称呼“先生”“女士”开始于(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后6. 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7.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8. 《上海洋场竹枝词》日:“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此诗描述了近代中国由西方传入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A.轮船 B.火车 C.电影 D.电报9.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D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10.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是,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修铁路会破坏风水,火车行驶会震动龙脉。(1)谈谈材料中各人对火车传入中国持什么态度?(2)我们应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火车传入中国?参考答案:1.B 2. D 3. D 4. B 5. C 6.C 7 C 8. D 9.D 10.A 21教育网11. (1)材料一中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亦皆喝彩,说明老百姓对新事物感觉新奇;材料二中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说明洋务派积极推行铁路的建设;材料二中此议遭到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等人的反对说明保守派是反对铁路建设的。21cnjy.com(2)火车传入中国,一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利了交通,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火车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进步。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剪辫运动.wmv 孙中山下令劝禁缠足.wmv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ppt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doc 文绣提出上诉请求 溥仪文绣达成离婚协议.wmv 第一条铁路.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