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4岁的南京中学生丁锦昊出国旅游时,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刻下“丁锦昊到此一游”,此事件爆出后,引发全国热议行己有耻1.行己有耻是什么?(P28)孔子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一个人做事,凡是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你怎样看待这位中学生的做法?青春有格第三课 第二课时01行己有耻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思考:什么是行己有耻 知耻近乎勇。——孔子1.什么是“行己有耻”(P28)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和憎恶的心,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思考:他们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1.什么是“行己有耻”(P28)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2022年7月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2023年2月19日晚,和抑郁症抗争了半年多的郑灵华走了,去了再也没有网络暴力的天堂。那个因染粉色头发遭网暴的24岁女孩走了……网络暴力是指使用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什么是网络暴力《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刑法》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③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针对网络暴力,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都有相关的规定。以下是两条相关的法律条款:这些“可耻”的行为已经触犯社会规则的底线。乱闯红灯插队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作弊校园霸凌景区乱涂乱画在减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⑤“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1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2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3方法与技能:增强自控力课堂笔记(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2)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3)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和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4)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怎样做到行己有耻/“行止有耻”对我们的要求★p2802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的来源-——出自《大学》“止于至善”,不是好高骛远。“止于”,告诉了我们奋斗目标的终点,“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做学生,就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就要成为最好的老师;做管理,就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做人,当然要力争做一个至善的人。“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3.“止于至善”的含义?★互帮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孝亲敬长①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你在生活中能做到哪些“至于至善”的小事情呢?寻找身边的榜样生活中,你认为谁可以成为你的榜样,你从TA的身上学到什么?提示:可以从身边的同学朋友出发,也可以从社会、历史中寻找你的榜样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4.榜样的作用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②对个人: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对社会: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好。★课堂笔记《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慎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探究与分享:“止于至善”是先“独善其身”还是先“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指修身,是“止于至善”的前提和根本;但“止于至善”是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两者并不矛盾,都是追求至善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寻找 “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③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5.如何做到止于至善?p29-p31课堂笔记课堂小结认识自己1.古代有个秀才赶考,路上又饥又渴,然而当他经过一片桃林时,却只淡淡地忘了一眼熟透的桃子便继续低头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充饥解渴时,他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意思是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要是我去偷吃了,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在独处或没有外部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我们应学会“慎独”B、古代赶考秀才的生活都很艰辛C、我们要学习古代秀才艰苦奋斗的精神D、在古代,道德的约束力比法律的约束力大A课堂练习课堂练习2.“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句话启示我们,“止于至善”要( ) A.学会自省 B.学会慎独C.关爱他人 D.寻找榜样B课堂练习3.下列关于至于至善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止于至善只要求独善其身,不要求兼济天下。B.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C.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D.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