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导学稿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与妻书》导学稿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与妻书》导学稿(学生版)
课题:《与妻书》必修下册P91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作者的至情至性。
疏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为黄花岗72烈士之一。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写作背景: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资料补充:陈意映收到诀别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长子伯新不幸夭折,次子仲新献出《与妻书》手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
解题: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与妻书》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5、解释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完成《金牌学案》P77的“夯实字词”和P78的“知识梳理”板块内容。
6、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段):
第二部分(第 段) :
第三部分(第 段) :
合作探究
文章的第3~6段写了哪三忆、三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作者挚爱着自己的妻子,又诀别妻子就义。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3、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请找出三个,并一一解释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课内素材积累与运用
以课内素材“林觉民”为事例,可以用于以下的写作主题:
1、坚定信仰,无畏牺牲
林觉民,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闪耀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战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坚定的信仰和勇气,正是当代青年所缺乏的。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2、革命精神,传承不息
林觉民的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传承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革命的意义,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应当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3、忠诚于信仰,献身于理想
林觉民的一生,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忠诚与献身的最好诠释。他深知革命的艰辛与危险,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这种对信仰和理想的忠诚与献身,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4、勇敢追求真理,不畏强权
林觉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被强权所屈服。他敢于挑战旧时代的陈规陋习,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这种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真理的光芒。
5、忠诚与爱情,并存于心
林觉民不仅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人的爱情,并存于心中。这种忠诚与爱情的交织,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也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和爱情。
6、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林觉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斗争。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和压迫。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为民族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坚持理想,不忘初心
林觉民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不忘初衷。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的。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8、革命者的柔情与坚毅
林觉民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充满柔情的人。他的家书、情书等文字,展现了他对家人、对爱人的深深眷恋。这种柔情与坚毅并存的精神风貌,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要有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柔情。
9、用生命诠释信仰
林觉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定地信仰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他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价值。这种用生命诠释信仰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生命的威胁和危险,但只要我们坚定信仰,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10、革命者的家庭情怀
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者,他的家庭情怀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他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柔情的一面。这种家庭情怀和革命精神的结合,使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关注家庭、关爱家人,也要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妻书》导学稿(教师版)
课题:《与妻书》必修下册P91
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作者的至情至性。
疏理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福州人。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为黄花岗72烈士之一。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写作背景: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资料补充:陈意映收到诀别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长子伯新不幸夭折,次子仲新献出《与妻书》手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
解题:这封信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与妻书》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用于夫妇:俪鉴等。
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5、解释文中重点字词意思:完成《金牌学案》P77的“夯实字词”和P78的“知识梳理”板块内容。
6、整体感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给妻子写这封信的原因,表达了悲痛之情。
第二部分(2~5段) :回忆夫妻的恩爱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
第三部分(6~8段) :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
合作探究
1、文章的第3~6段写了哪三忆、三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
三忆:一忆夫妻谁先死的谈话;二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三忆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灵魂常相依。
这三忆与三愿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作者对妻子的感情之深,为妻子着想周到,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作者挚爱着自己的妻子,又诀别妻子就义。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何以有家。(2)作者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3)作者具有舍己为人、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和为革命捐躯、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而勇于就义。
3、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请找出三个,并一一解释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了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骨化石”的典故,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独善其身”的典故,说明自己不忍心独善其身,表明心系国家,“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伟大胸怀。
4、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明确:
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表现了革命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
《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课内素材积累与运用
以课内素材“林觉民”为事例,可以用于以下的写作主题:
1、坚定信仰,无畏牺牲
林觉民,一个为革命献身的烈士,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闪耀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选择了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战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坚定的信仰和勇气,正是当代青年所缺乏的。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2、革命精神,传承不息
林觉民的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上,更体现在他的精神传承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革命的意义,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动力。我们应当传承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3、忠诚于信仰,献身于理想
林觉民的一生,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忠诚与献身的最好诠释。他深知革命的艰辛与危险,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这种对信仰和理想的忠诚与献身,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4、勇敢追求真理,不畏强权
林觉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未被强权所屈服。他敢于挑战旧时代的陈规陋习,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这种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真理的光芒。
5、忠诚与爱情,并存于心
林觉民不仅是一个革命者,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人的爱情,并存于心中。这种忠诚与爱情的交织,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也要珍惜身边的亲情和爱情。
6、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林觉民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斗争。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和压迫。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为民族的解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7、坚持理想,不忘初心
林觉民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不忘初衷。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的。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8、革命者的柔情与坚毅
林觉民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充满柔情的人。他的家书、情书等文字,展现了他对家人、对爱人的深深眷恋。这种柔情与坚毅并存的精神风貌,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要有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柔情。
9、用生命诠释信仰
林觉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定地信仰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他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价值。这种用生命诠释信仰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生命的威胁和危险,但只要我们坚定信仰,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10、革命者的家庭情怀
林觉民作为一个革命者,他的家庭情怀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他在家书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柔情的一面。这种家庭情怀和革命精神的结合,使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我们应当学习林觉民,既要关注家庭、关爱家人,也要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