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导学稿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导学稿 (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稿(学生版)
一、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二、课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初步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王安石辩驳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预习案(2课时)
(一).了解背景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二)、疏通文意,达到初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启:陈述,禀告
②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 游处:
③操:持 术:
④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见: 察:明辨,了解
⑤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上报:敬辞,给您回信
⑥辨:同“辩”,分辩,辩解 视遇:
⑦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⑧所以: 见恕:
【翻译】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实在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所争: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尤:
理:根本道理 得: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这里指不同的意见
以致:
怨谤:怨恨毁谤 授: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为: 举:
以:来 兴:兴办
利:
理财:治理财物 辟: 邪说:
难: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 固:本来 前:预先
【翻译】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对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
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媚:献媚讨好 善:
上:皇帝 乃:才 此:这,这种情况
众寡:多少 抗:抵抗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胥怨: 非特:
为:因为 故:原因 度(dù): 度(duó):
义: 是: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为:
以:来 膏泽:名作动。施恩泽 今日:现在 当:应当 事事:做事,办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 守:墨守 所为: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所做的事情 而已:罢了 则:那么 所敢知:所敢于领教的事情;知:知道,这里指领教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罢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事了。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缘由 会晤:见面 不任: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翻译】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探究案(1课时)
1、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整体解读】司马光认为变法有哪五危害?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A.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 , , , , 。
所谓“ ”,指王安石变法,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所谓“ ”,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所谓“ ”,指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所谓“ ”。指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所谓“ ”,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B、王安石如何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 ”,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 。“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 ”是理论根据,“ ”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 ”。
④再驳“征利”:只用“ ”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3、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 (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4、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资料)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训练案
1、翻译全文。《答司马谏议书》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二、课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初步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王安石辩驳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预习案(2课时)
(一).了解背景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二)、疏通文意,达到初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 )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启:陈述,禀告
②窃: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辞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③操:持 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④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见:表被动 察:明辨,了解
⑤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上报:敬辞,给您回信
⑥辨:同“辩”,分辩,辩解 视遇:看待,对待
⑦ 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⑧所以:……的原因 见恕:使我被宽恕,可翻译为原谅我
【翻译】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实在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所争: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尤:特别
理:根本道理 得:清楚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这里指不同的意见
以致:因此,因而招致
怨谤:怨恨毁谤 授:给,与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为:是 举:施行
先王:古代贤明君王 以:来 兴:兴办
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理财:治理财物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形作动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 固:本来 前:预先
【翻译】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接受皇上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对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同俗: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媚:献媚讨好 善:形作名,上策
上:皇帝 乃:才 此:这,这种情况
众寡:多少 抗:抵抗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胥怨:相怨,这里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为:因为 故:原因 度(dù):计划 度(duó):估计,揣测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为:作为
以:来 膏泽:名作动。施恩泽 今日:现在 当:应当 事事:做事,办事,第一个“事”动词,做。第二个“事”名词,事情 守:墨守 所为: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所做的事情 而已:罢了 则:那么 所敢知:所敢于领教的事情;知:知道,这里指领教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上策,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罢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事了。
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
由:缘由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翻译】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探究案(1课时)
1、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2、【整体解读】司马光认为变法有哪五危害?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A.司马光认为变法危害有五: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所谓“侵官”,指王安石变法,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所谓“生事”,指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所谓“征利”,指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所谓“拒谏”。指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所谓“致怨”,指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B、王安石如何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
3、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4、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资料)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训练案
1、翻译全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