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与《变形记(节选)》文本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促织》与《变形记(节选)》文本联读 导学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不一样的变形记
——《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学生版)
课题:不一样的变形记——《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
课型:阅读课
课时:4课时
四、学习目标
1.欣赏小说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小说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人物变形背后的社会生活本质及蕴含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文言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15年获德国冯塔纳文学奖。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在逝世后,他的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反响。
背景
1.《促织》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2.《变形记》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人们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 阅读课文及注解,疏通文意
一、猜读、抄读
(一)通读《促织》,根据前后语境猜读文意,并用铅笔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作标注。标注符号全班统一为:
1.通假字:通假字下标注“点”
2.古今异义词:词语下标注“双横线”
3.活用词:词语下面标注“单横线”
4.一词多义:词语下面标注“方框”(1)(2)
5.文言句式:句子下标注“波浪线”
6.疑难句子:句子前标注“︱”句子后标注“?”
(二)阅读《变形记》,边读课文,边用笔圈画出格里高尔变形前后自己及周围人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格里高尔的心理发展以及家人对他的态度。
合作探究
请概括《促织》《变形记》的故事情节,画出两篇文章的情节发展曲线图,进而在情节图的基础上画出情绪变化图。完成后相互交流讨论,选出最佳作品。
情节梳理图 情绪变化图 《促织》 《变形记》
《促织》和《变形记》都写了变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并探究他们变形的原因。
回顾《促织》与《变形记》两篇小说的内容,填写表格:
角度 《促织》 《变形记》
作者概况
变形人物
变形前
变形后
变形情状
家人态度
变形结局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小说主题
《促织》是大团圆结局,而《变形记》是典型的悲剧结局,却有人说,这两篇小说给人的情感体验都是“含泪的笑”,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请搜集文学作品或者传说中的异化故事,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样的变形记
——《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教师版)
课题:不一样的变形记——《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
课型:阅读课
课时: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小说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人物变形背后的社会生活本质及蕴含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文言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15年获德国冯塔纳文学奖。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24年6月3日卡夫卡逝世。在逝世后,他的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反响。
背景
1.《促织》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2.《变形记》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人们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入孤独、颓废、绝望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 阅读课文及注解,疏通文意
一、猜读、抄读
(一)通读《促织》,根据前后语境猜读文意,并用铅笔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作标注。标注符号全班统一为:
1.通假字:通假字下标注“点”
2.古今异义词:词语下标注“双横线”
3.活用词:词语下面标注“单横线”
4.一词多义:词语下面标注“方框”(1)(2)
5.文言句式:句子下标注“波浪线”
6.疑难句子:句子前标注“︱”句子后标注“?”
(二)阅读《变形记》,边读课文,边用笔圈画出格里高尔变形前后自己及周围人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格里高尔的心理发展以及家人对他的态度。
合作探究
请概括《促织》《变形记》的故事情节,画出两篇文章的情节发展曲线图,进而在情节图的基础上画出情绪变化图。完成后相互交流讨论,选出最佳作品。
情节梳理 促织 变形记
开端:责虫 发展:觅虫——卜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1.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 2.艰难的起床过程(父母妹妹催促、协理来责问) 3.开门后父母、协理的态度变化
情 绪 变 化 图 促织 变形记
《促织》和《变形记》都写了变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并探究他们变形的原因。
回顾《促织》与《变形记》两篇小说的内容,填写表格:
角度 《促织》 《变形记》
作者概况 蒲松龄清代康熙年间 卡夫卡20世纪初欧洲
变形人物 成名之子 格里高尔
变形前 好奇、贪玩、无虑稚子 为工作疲于奔命,供养家人生活的小职员
变形后 变勇猛蟋蟀,为父亲挣得地位与荣华 变丑陋甲虫,受尽家人冷眼和虐待
变形情状 灵魂进入虫体,保持人身,但无人性 人变虫,但保持人的情感和基本人性
家人态度 开始很痛苦,后来“亦不复以儿为念 嫌弃、打他、冷漠,以他为耻
变形结局 恢复神智,与家人享受荣华 在家人的厌恶中孤单死去
直接原因 畏惧责罚,死亡威胁 社会生活压力沉重
根本原因 都是在压力之下变成“非人” 都是在压力之下变成“非人”
小说主题 批判控诉封建社会现实 控诉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摧残
《促织》是大团圆结局,而《变形记》是典型的悲剧结局,却有人说,这两篇小说给人的情感体验都是“含泪的笑”,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训练案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请搜集文学作品或者传说中的异化故事,并和其他同学分享。
①《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庄周梦蝶”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③《山海经》里炎帝的女儿,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④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