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导学稿(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导学稿(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祝福》导学稿(教师版)
课题:《祝福》必修下册P94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关系。
2.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预习案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鲁迅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写作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尤其是妇女深受其害,因此,鲁迅在《祝福》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3、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人物形象: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4、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5、“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6、扫清以下文字障碍:
钝响(dùn)  镯子(zhuó)  瓦楞(lénɡ) 寒暄(xuān) 草窠(kē) 悚然(sǒnɡ) 踌蹰(chóu)
清燉(dùn) 尘芥(jiè) 徘徊(huái) 捺上(nà) 荸荠(qi) 桌帏(wéi)
讪讪(shàn) 门槛(kǎn) 蹙缩(cù) 诡秘(ɡuǐ) 炮烙(páo) 歆享(xīn) 牲醴(lǐ)
蹒跚(pán)(shān) 陈抟(tuán)
7、通读全文,概括情节:
序幕:旧历年鲁镇预备祝福
结局:祥林嫂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祥林嫂逃婚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逼卖到贺家
高潮:祥林嫂再寡又到鲁镇
尾声:鲁镇开始了新年祝福
探究案
小说中的“我”起了什么作用?
(1)和《孔乙己》里一样,“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者,代表一种有限叙述视角。
(2)用第一人称讲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线索作用。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全文。
(4)主题上:“我”代表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但另一方面只对祥林嫂抱有有限同情,很快将不属于自己的不快忘到脑后,想着要去吃“鱼翅”了,这就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
2、请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了祥林嫂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塑造人物有着怎样的作用?
作用:这些外貌尤其是祥林嫂对照鲜明的眼神变化,概括了她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一步步走向崩溃,传神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从而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文章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分析。
文章三次写到“祝福”。
(1)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①“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神拜佛,祈求好运,而像祥林嫂这样的底层人民却要为富人们的“福礼”而付出艰辛。这首先突出了地主大户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②同时,也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写,暗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封建势力依然顽固,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③总之,这样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又交代了社会关系,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①“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祭祀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它代表了特权,先是排斥女人,后来连祭器都不让 “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
②不让祥林嫂参与“祝福”的任何活动,实际上是剥夺了祥林嫂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权力。让祥林嫂“社会性死亡”;
③祥林嫂为了求取这点权力,重新“回归”社会,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断喝,这就彻底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最后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
④就这样,鲁四老爷和他代表的封建礼教、宗法思想,在“祝福”的时刻,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训练案
1、《祝福》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1)用倒叙手法,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有哪些经历?怎么死的?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去一探究竟。
(2)交代了背景,烘托了小说的悲剧氛围: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景象,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人物的悲剧命运越凸显,小说的冲突就越激烈,所表达的主题就越引起人们的思考。《祝福》导学稿(学生版)
课题:《祝福》必修下册P94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关系。
2.环境描写对塑造小说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预习案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鲁迅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现代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2、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尤其是妇女深受其害,因此,鲁迅在《祝福》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3、小说三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人物形象: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
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4、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5、“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6、扫清以下文字障碍:
钝响(dùn)  镯子(zhuó)  瓦楞(lénɡ) 寒暄(xuān) 草窠(kē) 悚然(sǒnɡ) 踌蹰(chóu)
清燉(dùn) 尘芥(jiè) 徘徊(huái) 捺上(nà) 荸荠(qi) 桌帏(wéi)
讪讪(shàn) 门槛(kǎn) 蹙缩(cù) 诡秘(ɡuǐ) 炮烙(páo) 歆享(xīn) 牲醴(lǐ)
蹒跚(pán)(shān) 陈抟(tuán)
7、通读全文,概括情节: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探究案
小说中的“我”起了什么作用?
请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中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了祥林嫂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塑造人物有着怎样的作用?
次数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作用:
3、文章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有关内容作具体分析。
训练案
1、《祝福》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