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 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牢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句,准确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文和言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难点是领会诗文的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复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回扣课本,查找短板。还有不理解的语句吗?能准确背诵默写课文吗?二、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我们曾学过他的著名诗句:。2.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我们学过的“记”这种文体的文章有、等。(二)文言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髫()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
2.解释加点词语。
(1)便要还家
(2)各复延至其家
(3)缘溪行
(4)便扶向路
(5)才通人
(6)诣太守
(7)遂与外人间隔(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寻病终(10)寻向所志(11)乃不知有汉(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黄发垂髫(14)既出(15)渔人甚异之
3.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是以为线索,按顺序,把桃源、桃源、桃源、桃源等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2.说一说桃花源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3.说一说桃花源中的民风怎样?
4.作者描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究竟有何用意?(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5. 这篇文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上面习题,还有自己不能完成的,请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精讲点拨】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翻译:渔人非常奇怪这片林子。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村中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沿着方向寻找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渔人沿着溪水划船无意间发现桃花林,被桃林美景所迷,遂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B.渔人穿过桃花林即到桃花源,桃花源里,百姓生活安宁,他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C.桃源人热情款待渔人数月,在此期间,渔人给桃源人详细讲述了外面千年的世事变迁。
D.渔人回到了郡城后,立即到处说出了自己在桃花源的经历,许多人纷纷寻访桃花源。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巩固检测】
一、默写填空。
1.芳草鲜美,___________。
2.___________,鸡犬相闻。
3.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4.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词语。
1.阡陌交通
2.悉如外人
3.并怡然自乐
4.皆叹惋
5.咸来问讯
6.寻向所志
7.处处志之
8.具答之
9.欣然规往
10.欲穷其林
三、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理。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刘子骥的经历再次表明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但缺乏真实感人的力量。
B.本文层层设疑,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C.文章行文叙事不事雕琢,朴素自然,描写清新如画,诗意盎然。
D.作者在虚构故事时结合逼真的写实。如选文首尾呼应,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诱人力量。
【拓展延伸】(2023年·扬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夏馥,字子治,陈留圉人也。少为诸生质直不苟,动必依道。同县高俭及蔡氏凡二家豪富,郡人畏事之,唯馥闭门不与高、蔡通。桓帝即位,灾异数发,诏百司举直言之士各一人。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隐身久之。灵帝即位,中常侍曹节等专朝,禁锢善士,谓之党人。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遂与汝南范滂、山阳张俭
①等数百人并为节所诬,悉在党中。诏下郡县,各捕以为党魁。馥乃顿足而叹日:“孽自已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 ”乃自翦须,变服易形入山中,为冶工客作,形貌毁悴,积佣三年,而无知者。后诏委放,俭等皆出,馥独叹曰:“已为人所弃,不宜复齿乡里矣!”留赁作不归,家人求不知处。(选自《高士传》「晋]皇甫谧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灾异数发
(2)悉在党中
(3)数百人并为节所诬
(4)变服易形入山中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赵戒举馥,不诣,隐身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馥虽不交时官,然声名为节等所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