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一讲义2——《济南的冬天》-记叙文赏析题学习内容(《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的重要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学习了解记叙文概括题的答题思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掌握记叙文赏析题的答题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掌握记叙文赏析题的答题思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导入学习: 1932年,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记》问世,内容 是一架飞船前往火星,着陆时机毁人亡,只有“我” 幸存,被一群猫脸的外星人带到猫城,开始了离奇古怪、艰难坎坷的外星生活。这部超现实作品被介绍到欧洲,题材和风格得到西方人的青睐,老舍在国际文坛的知名度不断攀升。1968年,老舍和《猫城记》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评,在五个候选人投票中获得第一名。遗憾的是老舍已于1966年8月去世。 按诺贝尔文学奖不颁逝者的规定,评委会只得重选,结果,奖项颁给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老舍虽未获奖,但他以深刻远博的文学思想、醇厚质朴的艺术风格,成为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坛的一颗明星。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作品多以市民阶层的生活为题材,有强烈的正义感,语言诙谐轻松、幽默风趣、“京味”十足,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交流学习,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强烈轰动。文章中处处流露着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成为先生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 知识链接 文化之“济南”济南市简称“济”,山东省省会。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隋代大佛(山东第一大佛)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字音字形 着落(zhuó) 宽敞(chǎng)贮蓄(zhù) 澄清(chéng) 薄雪 (báo) 发髻(jì) 水藻(zǎo) 看护 (kān) 地毯(tǎn) 暖和(huo) 词语解释 温睛: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安适:安静而舒适。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贮蓄:存放、积存。 澄清: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图画。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初读文章: 朗读课文,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阳光、山、雪、水。 2.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温晴、慈善等。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舒适”的?请讲述理由。 是。理由如下: ①济南三面环山。 ②像是“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③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④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⑤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那些小山太秀气。” 品读文章: 1.第1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用对比手法,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改成“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 3.第2段主要写了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老城”?有什么好处? 济南的老城。拟人。用“睡”“醒”将老城人格化,使之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第3段主要写了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其特点是什么?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可爱。 5.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神态、心理描写,写人们温暖、美好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冬天的温情和慈善。 6.第4段主要写了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其特点是什么?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 7.第4段是怎样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8.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雪后的山景的?找出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描绘雪后小山的。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这样有层次地描写雪光、雪态、雪色,使这一山的景物层次清晰,使读者不仅领略到雪的外在美,更感受到雪的神韵。9。第4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既是与老天商量的语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又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小山的爱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玲珑秀美的济南小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10.第5段主要写了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其特点是什么?城外远山。淡雅。 11.怎样理解第5段中的两个“卧”字? 用两“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生动地描绘了村庄的宁静,和谐。 12.第6段主要写济南冬天的什么景物?其特点是什么? 水。 (1)暖:水不结冰,还冒着点热气; (2)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1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水?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和暖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4.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1、填空。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温晴__,作者通过济南和_北平__、_伦敦__、__热带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2)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四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阳光朗照的小山_____、____薄雪覆盖的小山____、__城外远山___和___澄清碧绿的水 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字,恰当的一项是(C) ①小山整把济南______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 ②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_____上一道银边。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______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A.画 织 照 B.圈 缝 映 C.围 镶 射 D.套 添 照 3、下列各句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用北平、伦敦、热带令人讨厌的气候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 B.“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是个重要的过渡句,在具体详写对济南的感受后,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绘。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全文最后一句与第一段最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点明题目,结构严谨,又令人回味。 (记叙文赏析专题)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赏析题型的题干特点 2.学会解答“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这样问题的方法. 3.品味和欣赏作者在记叙文中运用的手法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赏析题步骤,学会作答。 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趣味导入: 知识梳理: 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特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例子: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2)“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鲁迅《五猖会》) 答案: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从字词的角度。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 答题模式:词的本义 + 语境义 + 情感(心理、性格、心情) 例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答案:“睨”、“微颔”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卖油翁观看陈康肃公射箭的样子,体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公射技的轻视。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老舍《骆驼祥子》) 答案:“哆嗦”“细细端详”“照照”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子第一次买车后激动的样子,表现出了祥子对车的喜爱之情。 可以说,一个好词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一个词语,就也领悟了一句之深意。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1)人物描写手法: 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刻画了……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答题模式:描写角度 + 内容 + 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2)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答题模式: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子: “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鲁迅《孔乙己》) 答案:这几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形象,暗示了他的生活遭遇,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之心。 (2)“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答: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四、从句式的角度入手。 (1)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内容+表达效果),表达了…… 例子:他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答:句子以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写出了作者对关校长的怀念,高尚师德赞美。 多角度赏析句子 同一个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赏析。学生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总结:1、选择角度要准确,回答内容要具体,表达情感扣中心,组织语言要规范。2、写景句:修辞+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等)+景物特点(情态、样子)+情感写人句:修辞(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等)+性格特征(心理、神态等)+情感) 即时训练: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他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看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有的还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饺,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把身子趴得再低,也绝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痛。 稻田与荷田,只隔着一条田埂,他们是一对上千年的老邻居,是芳邻。稻与荷,各自站在各自的水里,猜测着对方的冷暖和心事。他们也暗中喜欢着对方,经常互相交换些小礼物:这边把多出的荷香捧过去,那边就把宽裕的月光沿沟渠送过来。喜欢串门的青蛙也善意地丈量一下双方的水深水浅,重复一些古老的忠告。秋收后,就有细心的婶子说:这两块田里长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嘛,稻米里有一股荷的香,莲藕里藏着稻米的香。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 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见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 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着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 红豆啦 听他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辟辟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手里的,全是好诗。你即使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可是,当他的田亩和更广裹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之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永恒荒芜时,我才突然明自: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固执”一词在这里是“执着”的意思,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不舍,表达了父亲及世代农民对乡村田园的热爱、依恋。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轶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舉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 1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 “嗨,回广州啊 ”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修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題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 ”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竞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著.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吸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 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6分)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多种零食的味儿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引人反感。(意思对即可) (3分)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时体贴、忙碌的情形,体现了她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意思对即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一杯温开水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 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 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 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 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 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 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 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 ”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 赏析第三段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渲染了凄冷的环境氛围,为下文酒店服务员为他送上一杯温开水作铺垫,环境的冷和人情的暖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 提炼学习: 请默写出记叙文赏析题答题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