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说明文—2一、内容理解1.真题再现(1)文章主要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特点。(2)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3)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分成三部分,请给第二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4)阅读文章第①段,概括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最主要的难题和风险:火地距离遥远、 、 。2.设问方式概括某段的主要内容。填写或找出某一文段的中心句。给某几个说明文段加小标题。第×段中的“××”具体指什么?围绕某一问题,筛选产生的原因或形成的条件。选择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或相符)的一项()。第×段中画线句的“这”(“那”)具体指什么?3.概括说明内容。(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连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4)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该部分的要点。4.筛选重要信息(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4)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5)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5.练习用风洞“捕风捉影”①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天庭中的风神是风婆婆和巽(xùn)二郎。他们有一个大口袋,口袋打开后就能起风,口袋收住风就停了。研究流体力学的科学家也有这样一个“口袋”,并且功能更加强大:它能制造风,能研究风中的飞行器,还能帮助运动员逆风飞扬。这个能“捕风捉影”的“神器”就是风洞。②风洞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可以人工控制风量与风速,用于测量空气流经物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模拟测试舰船在水流中的状况、测量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风压、控制火灾、规划城市等。③为什么风洞的适用对象这样广泛呢?因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都会涉及空气动力问题,而静止的物体由于风的作用,会产生空气动力问题。当这些问题对物体产生较大影响时,就必须做风洞试验。④风洞试验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它符合科学。依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风洞测试的数据适用于试验对象在真实状态下的相关情况。比如,设计师在设计飞行器时,可以参考在飞行器不动而空气动的状态下风洞试验的数据。其次,它成本低。比如美国在设计建造第一代航天飞机时,历经约十万小时的风洞试验,如果在大气层中进行相关实验,成本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再次,它可控性强。因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所以科学家可以根据试验对象确定风洞空间的大小、风速的快慢,可以模拟试验对象在高温、低温等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可以利用烟幕和激光灯来模拟气流等。最后,它可重复性高。科学家能在试验中准确测试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调整试验的环境和步骤。风洞便于开展科学试验,就像摄影棚便于影视剧拍摄一样,难怪它颇受科学家的重视。⑤怎样进行风洞试验呢?以飞行器为例,首先,将飞行器的缩尺模型或实物放置于风洞中,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然后,人工制造气流,模拟实际飞行时飞行器的各种情况;接着,利用高灵敏仪器测试飞行器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记录其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流动状况;最后,科学家根据试验结果为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给出建议,或者调整相关数据进一步测试。⑥冬奥会上有些竞速类运动员也会使用风洞进行训练。在这些项目中,毫秒之差决定胜负,只有保持空气阻力最小的动作,才能领先于对手,所以需要借助特制的风洞确定比赛时的最佳姿势与动作。2020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与航天部门合作,建成了两个体育风洞。体育风洞不但具备安全性和人性化特点,而且可以拍摄、存储画面,记录运动员的姿势、重心变化等数据,为训练提供参考。⑦唐代诗人王勃说风“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但在科学家眼中,风“来去不再无踪迹,动息依然如有情”。概括选文第②~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二、思路梳理1.设问形式给文章划分层次。填写内容结构图。判断说明的顺序。某几段能否调换位置。2.辨别说明顺序。(1)借助说明对象。①介绍事物发展演变过程,多以时间为顺序。②对建筑物、名胜等事物的介绍,多以空间为顺序。③说明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2)找准语言标志。类别 标志词时间顺序 朝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空间顺序 远—近、内—外、左—右、南—北、高—低……逻辑顺序 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3.把握结构层次。(1)找特征词语。有表示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词语,一般是并列式;有“首先”“其次”等词语,则可能是递进式。(2)抓关键句子。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3)“合并同类”法。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合并同类”法,把全文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4.练习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刘浩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选自《百科知识》2022.04A,有删改)材料二: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qiān惟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对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B.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干冷空气南下 → 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 → 暖湿空气南微、江南降水持久猛烈C.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D.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 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三、说明方法1.练习①词的表达色彩是词里边的重要的意义成分,它随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对理性意义起着某种烘托、描写和陪衬的作用。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彩。人们通常把褒义词视作带有褒赞的感彩的词,如“壮丽”“俊美”“祖国”“崇敬”;把贬义词看成带有贬损的感彩的词,如“恶棍”“媚外”“逃窜""狼狈”。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首先,褒义、贬义不一定就只是色彩的分类,理性意义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褒贬,例如“好”“香”“臭”“坏”;其次,词语的感彩也不仅仅有褒赞和贬损两个类别,而有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如“感动”“感慨”“无奈”“平稳”“舒缓”“空阔”“寂静”等等,这些词就不含褒贬,带有中性色彩。只不过褒义词、贬义词,因其对比鲜明而为人们常常拿来作为感彩对立两方的代表而已。②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下面分述之。③所谓形象色彩,也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对理性意义所描绘的事物现象的形貌起烘托、加强人们直感的作用。例如:“金钱豹”就是豹的一种,修饰成分“金钱”使人们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看到这种豹金黄色的毛皮上一处处旋转的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一般。再如“香喷喷”理性意义就是香,但语尾“喷喷”使人似乎产生出香气扑鼻、馋涎欲滴的感受。带有形象色彩的词在语言中是大量的,下面再举数例:“吊钟”“金盏”“佛手”“须眉”“汗颜”“山里红”“映山红”“卷心菜”。形象色彩在有无该种色彩的词的比照中显现得尤其明显,如:“映山红”和“杜鹃花”,“甜丝丝”和“甜”,“卷心菜”和“洋白菜”,“须眉”和“男子汉”。④所谓语体色彩,同样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是为适应言语交际的不同语体、场合而出现的一种色彩。这种色彩通常在比照中看得十分明显。例如:“头颅”“颅”“首”“头”“脑袋”“脑袋瓜儿”,都指人或其他一些动物身体最上端或最前端的器官。但是,因用于不同的语体和交际场合,这些词有着不一样的语体色彩:“头颅”一般只用于诗歌中,而有诗的语体色彩;“颅”常在医学科学文献中使用,带有科学的语体色彩;“首”多在旧体诗文中出现,有着古旧、典雅的语体色彩;“头”则通用于书面和口语;“脑袋”多用于口语而少用于书面语,偏重于口语色彩;“脑袋瓜儿”只用于口语,绝不在书面语中出现,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词,有着极浓重的口语色彩。⑤所谓时代色彩,也一样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是因词所使用的时代特点而呈现出的一种色彩。时代色彩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崭新的时代色彩、陈旧的时代色彩。具有崭新的时代色彩的词,是刚刚在语言中出现不久的词,人们在使用它们时有一种新鲜感,例如“特首”“转岗”“多媒体”“临立会”;具有陈旧的时代色彩的词,是不久前还为人们所使用而今已不再使用的词,人们对它们记忆犹新,一旦再重新听到或见到就会引起回忆,有一种陈旧感、隔膜感,例如“特嫌”“四旧”“斗批改”“一打三反”。⑥综上所述,语言中的词除必有理性意义外,有一些还带有感性意义,也就是色彩。这些色彩是词中的重要的意义成分,使用时必须认真注意,不可用错。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四、开放性题目1.设问形式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2.答题方法审清题意,切忌答非所问。结合材料谈受到的启示感想,要联系实际,大胆设想。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发散联想到其他方面,但要符合实际,合乎情理。注意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和简练。中考—说明文—2一、内容理解1.真题再现(1)文章主要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结构更浑圆流畅、功能更单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特点。(2)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3)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分成三部分,请给第二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4)阅读文章第①段,概括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最主要的难题和风险:火地距离遥远、 、 。2.设问方式概括某段的主要内容。填写或找出某一文段的中心句。给某几个说明文段加小标题。第×段中的“××”具体指什么?围绕某一问题,筛选产生的原因或形成的条件。选择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或相符)的一项()。第×段中画线句的“这”(“那”)具体指什么?3.概括说明内容。(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连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4)归纳部分内容要点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该部分的要点。4.筛选重要信息筛选并把握说明文中的重要信息,是说明文阅读中能力层级较高的综合考查点。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二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态度。(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2)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需求去选取,才有效率,才能准确。需求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3)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4)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5)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筛选信息的手段,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很少有单独使用的时候,一般都是综合使用的多。各种阅读方法综合运用得越熟练,筛选信息就越快。5.练习用风洞“捕风捉影”①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天庭中的风神是风婆婆和巽(xùn)二郎。他们有一个大口袋,口袋打开后就能起风,口袋收住风就停了。研究流体力学的科学家也有这样一个“口袋”,并且功能更加强大:它能制造风,能研究风中的飞行器,还能帮助运动员逆风飞扬。这个能“捕风捉影”的“神器”就是风洞。②风洞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可以人工控制风量与风速,用于测量空气流经物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模拟测试舰船在水流中的状况、测量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风压、控制火灾、规划城市等。③为什么风洞的适用对象这样广泛呢?因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都会涉及空气动力问题,而静止的物体由于风的作用,会产生空气动力问题。当这些问题对物体产生较大影响时,就必须做风洞试验。④风洞试验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它符合科学。依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风洞测试的数据适用于试验对象在真实状态下的相关情况。比如,设计师在设计飞行器时,可以参考在飞行器不动而空气动的状态下风洞试验的数据。其次,它成本低。比如美国在设计建造第一代航天飞机时,历经约十万小时的风洞试验,如果在大气层中进行相关实验,成本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再次,它可控性强。因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所以科学家可以根据试验对象确定风洞空间的大小、风速的快慢,可以模拟试验对象在高温、低温等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可以利用烟幕和激光灯来模拟气流等。最后,它可重复性高。科学家能在试验中准确测试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调整试验的环境和步骤。风洞便于开展科学试验,就像摄影棚便于影视剧拍摄一样,难怪它颇受科学家的重视。⑤怎样进行风洞试验呢?以飞行器为例,首先,将飞行器的缩尺模型或实物放置于风洞中,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然后,人工制造气流,模拟实际飞行时飞行器的各种情况;接着,利用高灵敏仪器测试飞行器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记录其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流动状况;最后,科学家根据试验结果为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给出建议,或者调整相关数据进一步测试。⑥冬奥会上有些竞速类运动员也会使用风洞进行训练。在这些项目中,毫秒之差决定胜负,只有保持空气阻力最小的动作,才能领先于对手,所以需要借助特制的风洞确定比赛时的最佳姿势与动作。2020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与航天部门合作,建成了两个体育风洞。体育风洞不但具备安全性和人性化特点,而且可以拍摄、存储画面,记录运动员的姿势、重心变化等数据,为训练提供参考。⑦唐代诗人王勃说风“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但在科学家眼中,风“来去不再无踪迹,动息依然如有情”。概括选文第②~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答案】依次介绍了什么是风洞,风洞适应对象广泛的原因,风洞实验的优点以及怎样进行风洞实验。【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和分析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第②段“它是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可以人工控制风量与风速,用于测量空气流经物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和“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模拟测试舰船在水流中的状况、测量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风压、控制火灾、规划城市等”可知,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风洞和风洞的用途”;依据第③段“为什么风洞的适用对象这样广泛呢”可知,本段介绍风洞适应对象广泛的原因;依据第④段“风洞试验的优点有很多”可知,本段介绍风洞实验的优点;依据第⑤段“怎样进行风洞试验呢”可知,本段介绍的是怎样进行风洞实验。据此概括作答。二、思路梳理1.设问形式给文章划分层次。填写内容结构图。判断说明的顺序。某几段能否调换位置。2.辨别说明顺序。(1)借助说明对象。①介绍事物发展演变过程,多以时间为顺序。②对建筑物、名胜等事物的介绍,多以空间为顺序。③说明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常用逻辑顺序。(2)找准语言标志。类别 标志词时间顺序 朝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空间顺序 远—近、内—外、左—右、南—北、高—低……逻辑顺序 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3.把握结构层次。(1)找特征词语。有表示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词语,一般是并列式;有“首先”“其次”等词语,则可能是递进式。(2)抓关键句子。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3)“合并同类”法。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合并同类”法,把全文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4.练习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刘浩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选自《百科知识》2022.04A,有删改)材料二: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qiān惟下榻,微觉轻寒,启户视之,见园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于是唤起湘云等人来,一面梳洗,湘云因说两腮作痒,恐又犯了杏癍癣,因问宝钗要些蔷薇硝来。(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对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B.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干冷空气南下 → 江南华北南风为主、形成静止锋 → 暖湿空气南微、江南降水持久猛烈C.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华北绵绵细雨 → 暖湿空气北上、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D.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南撤、江南华北南风为主 → 形成静止锋、江南降水持久猛烈 → 暖湿空气北上、华北绵绵细雨【答案】A【答案】俗语“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以“还礼”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华北春季冷暖空气交替、你来我往的一种气候现象。“不是吃素的”“打太极式”等拟人手法,把冷暖空气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冷空气南下受阻、冷暖空气交锋、行进缓慢的气候状态。(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由第④段“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可知,在最开始,先是暖湿空气北上,造成江南和华北的南风;由“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可知,其次是北方的干冷空气南下,推着北上的暖湿空气南撤;由“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可知,排在最后的是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互对峙形成的静止锋,使得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符合顺序的是A;故选A。三、说明方法1.练习①词的表达色彩是词里边的重要的意义成分,它随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对理性意义起着某种烘托、描写和陪衬的作用。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彩。人们通常把褒义词视作带有褒赞的感彩的词,如“壮丽”“俊美”“祖国”“崇敬”;把贬义词看成带有贬损的感彩的词,如“恶棍”“媚外”“逃窜""狼狈”。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首先,褒义、贬义不一定就只是色彩的分类,理性意义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褒贬,例如“好”“香”“臭”“坏”;其次,词语的感彩也不仅仅有褒赞和贬损两个类别,而有着较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如“感动”“感慨”“无奈”“平稳”“舒缓”“空阔”“寂静”等等,这些词就不含褒贬,带有中性色彩。只不过褒义词、贬义词,因其对比鲜明而为人们常常拿来作为感彩对立两方的代表而已。②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下面分述之。③所谓形象色彩,也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对理性意义所描绘的事物现象的形貌起烘托、加强人们直感的作用。例如:“金钱豹”就是豹的一种,修饰成分“金钱”使人们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看到这种豹金黄色的毛皮上一处处旋转的花纹,就像古代的铜钱一般。再如“香喷喷”理性意义就是香,但语尾“喷喷”使人似乎产生出香气扑鼻、馋涎欲滴的感受。带有形象色彩的词在语言中是大量的,下面再举数例:“吊钟”“金盏”“佛手”“须眉”“汗颜”“山里红”“映山红”“卷心菜”。形象色彩在有无该种色彩的词的比照中显现得尤其明显,如:“映山红”和“杜鹃花”,“甜丝丝”和“甜”,“卷心菜”和“洋白菜”,“须眉”和“男子汉”。④所谓语体色彩,同样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是为适应言语交际的不同语体、场合而出现的一种色彩。这种色彩通常在比照中看得十分明显。例如:“头颅”“颅”“首”“头”“脑袋”“脑袋瓜儿”,都指人或其他一些动物身体最上端或最前端的器官。但是,因用于不同的语体和交际场合,这些词有着不一样的语体色彩:“头颅”一般只用于诗歌中,而有诗的语体色彩;“颅”常在医学科学文献中使用,带有科学的语体色彩;“首”多在旧体诗文中出现,有着古旧、典雅的语体色彩;“头”则通用于书面和口语;“脑袋”多用于口语而少用于书面语,偏重于口语色彩;“脑袋瓜儿”只用于口语,绝不在书面语中出现,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词,有着极浓重的口语色彩。⑤所谓时代色彩,也一样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意义成分,它是因词所使用的时代特点而呈现出的一种色彩。时代色彩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崭新的时代色彩、陈旧的时代色彩。具有崭新的时代色彩的词,是刚刚在语言中出现不久的词,人们在使用它们时有一种新鲜感,例如“特首”“转岗”“多媒体”“临立会”;具有陈旧的时代色彩的词,是不久前还为人们所使用而今已不再使用的词,人们对它们记忆犹新,一旦再重新听到或见到就会引起回忆,有一种陈旧感、隔膜感,例如“特嫌”“四旧”“斗批改”“一打三反”。⑥综上所述,语言中的词除必有理性意义外,有一些还带有感性意义,也就是色彩。这些色彩是词中的重要的意义成分,使用时必须认真注意,不可用错。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答案】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词的表达色彩分为感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四类,易于读者理解。【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本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词的表达色彩。由第①段“词的表达色彩有很多种类,最常被人们提到的就是感彩”,第②段“词的表达色彩,除了上面提到的感彩外,还有许多种类,如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下面分述之”可知,文章将被说明的对象“词的表达色彩”,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感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四类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故主要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样显得层次分明,且文章脉络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四、开放性题目1.设问形式阅读附加材料,获取信息谈感受。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2.答题方法审清题意,切忌答非所问。结合材料谈受到的启示感想,要联系实际,大胆设想。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发散联想到其他方面,但要符合实际,合乎情理。注意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和简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说明文2-教师版.docx 中考说明文2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