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现代文阅读亮点介绍 三步讲透中考核心考点:三步(中考设问+回归教材+方法指导)讲透中考核心考点,让考点更系统,让知识不凌乱,让方法看得见。 新课标新中考:用学习任务群,解决阅读问题;用设题情境化,培育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一 科普类文本阅读【真题精粹】一、(2017·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①所谓转基因,是指把某种生物(比如植物甲)的基因中的一个或一组片段,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比如植物乙)的基因组合之中,由此创造出一个新的生物(比如植物丙)来。植物丙,可能与植物甲、也可能与植物乙外形相似,但三者的基因组都不相同。②简单地说,转基因就是在某种基因中引入外来基因。而太空种子所发生的基因变异,却完全是在某个种子的单体内部完成的。当种子处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温、高洁净、多变化的太空环境中,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时,其内部DNA上的基因,会发生断裂、扭曲、重组等各种变化。③那时,种子的基因们只要没有被完全摧毁,就会仅仅发生变异而不是消亡。当种子回到地面,种入土壤,并发芽出苗、成长壮大时,它所表现的各种特征,就都是受到变异后的基因所控制的了。但是,在接受射线轰击、发生变异,再回到地面种入土壤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种子的基因变化都是“自主完成”的,没有任何一点外来基因的干涉和参与,就连跟这个种子挤在一起的其他同类种子的基因,也不可能跑过来跟它捣乱一下。④所以,太空种子只是在“变基因”,而不是在“转基因”。小麦依然是小麦,只不过变得产量更高,或者更抗倒伏;青椒依然是青椒,只不过变得个头更大,口感更佳。总之,永远不会“小麦吃出青椒味,青椒用来做面包”。1.太空种子发生基因变异的条件有哪些 2.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捣乱”一词在选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苹果与梨嫁接长出的苹果梨”是变基因水果还是转基因水果 请根据选文说明理由。二、(2018·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漫话石鼓文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②什么是石鼓文呢 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新中国成立后访得,再运回北京。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选文有改动)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B.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的情况。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D.石鼓文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文字说明的内容。3.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历代学者的考证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三、(2019·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何 尊何尊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并肩浴血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⑦三千年过去了,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作:中国。1.贵族何铸造这件青铜尊的目的是什么 2.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参考答案】一、1.①处于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超低温、高洁净、多变化的太空环境中;②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高能宇宙射线“轰击”;③种子的基因没有被完全摧毁。2.干涉和参与。3.示例一:转基因水果。苹果梨是苹果的基因与梨的基因进行组合后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水果。示例二:转基因水果。因为苹果梨与苹果的基因、梨的基因都不相同。二、1.A2.第③段主要写了石鼓文这一文物自唐代出土以后坎坷的流传过程。3.历代学者对于石鼓文的时代的考证体现了求真求实、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三、1.记载父辈们建国的功绩、新王迁都的成就,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2.“中”指的是城邦中心,“国”指的是家园需要保护。“中国”一词在何尊铭文中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3.①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是艺术瑰宝;②记载了周朝祖先的丰功伟绩,历史悠久,是历史瑰宝;③何尊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传承更迭,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瑰宝。【考点精讲】考点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简要概括全文或者某段的说明内容。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的作用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9课)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2)(八下第6课)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2.掌握方法快速寻找说明对象“三抓”法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 “三抓”具体内容抓题目标题一般具有较强的提示性。如物名性标题,标题即说明对象;动词性的标题,往往介绍说明对象的发展过程或某种事理;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抓首段首段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抓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中心句来揭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其特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三步法 一、从题目入手。题目中的修饰语往往交代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从段首句和结尾句入手。说明文的段首句和结尾中的总结句常交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不明显时,要综合段落内容进行概括,抓住最能揭示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词语。学习资料包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类型 具体内容 说明对象事物 说明文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中国石拱桥》就是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等事理 说明文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抽象的,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考点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画线的句子或者某个段落(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文中画线句(第×段)运用了哪种(哪几种)说明方法 (4)给文中的××下一个定义或者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是××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8课)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八下第5课)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2.掌握方法分析说明方法作用答题法 说明方法可按照“说明方法+作用+说明内容”进行答题,高分答题语言格式为: 说明方法具体内容①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②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事理)……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③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事物(事理)更具体、形象、准确,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影响)等⑤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使说明全面且层次分明(续表)说明方法具体内容⑥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洁准确地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提示,从而更科学、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⑦作诠释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⑧引资料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如果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既能增强说明的效果,又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特别提示:引资料(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⑨列图表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⑩摹状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学习资料包说 明 方 法说明方法 具体内容①举例子 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②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方法③打比方 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以突出此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④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⑤分类别 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⑥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规定性的说明,以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⑦作诠释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⑧引资料 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的特征⑨列图表 采用引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⑩摹状貌 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考点3信息提取及概括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2)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或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3)根据文章内容查找××的原因是什么。 (4)××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说说××有哪些作用回归 教材 (1)(八下第5课)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2)(八下第11课)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续表)2.掌握方法考点4说明顺序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选文(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 (3)从结构上看某些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或者连续的几个段落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4)选文某些段落(词语)位置能否颠倒一下顺序 为什么 (5)×段和×段的顺序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回归 教材 (1)(八下第5课)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八下第5课)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3)(八下第6课)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4)(八下第11课)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续表)2.掌握方法学习资料包说 明 顺 序说明顺序一般可分为时间、空间、逻辑三种顺序。说明顺序 具体内容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以时间为序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核舟记》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介绍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最为适宜考点5说明文语言特点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选文第×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2)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 请说明理由。 (3)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特点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8课)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③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2)(八下第5课)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3)(八下第11课)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掌握方法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常见题型高分答题语言格式 题型答题语言格式①“××”一词好在哪里 “××”一词在句中表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词语去掉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因为“××”词语意思是……,在范围/程度/语气/数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③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 为什么 不可以,“××”一词在句中表示……,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意思变成了……,不符合实际。“××”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生动形象分析法 第一法:从修辞手法入手。从修辞手法看,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文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第二法:从表达方式入手。从表达方式看,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学习资料包说明文分类(按说明语言分)类型 具体内容平实说明文 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生动说明文 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一般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说明,常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和描写的手法,或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说明文常用的限制性词语类型 举例表时间限制 刚刚、迄今、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表程度 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表估计或推测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数量限定 多、有余、很少等表范围限定 全、都、一切、大部分、总共、少数等表频率的词语 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考点6主观探究1.了解题型中考 设问 (1)运用选文中说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类似的现象或推论以后的变化。 (2)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 (3)针对选文中环保、资源开发等人类生存的问题拟写广告或标语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9课)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①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②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2)(八下第5课)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3)(八下第6课)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是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2.掌握方法主观探究各类型题答题技巧 类型具体方法原因探究 三步走第一步:首先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然后找出选文说明对象或现象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选择选文中相应的答题知识点。 第三步:最后运用文中知识点,有条理地、准确地表述出来知识运用 类答题技巧这类试题要求运用选文中说明的道理、原理或规律来推论以后的发展变化或解释类似现象。首先仔细阅读选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推论:①结合选文说明内容要点推论以后的发展变化,阐述类似现象;②找出选文说明对象内容与所给材料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选择选文中相对应的知识点回答说明方法具体内容献策类答 题技巧这类试题要求针对选文说明内容中关于环保、资源开发利用、说明对象对人类产生的危害等问题,提出建议、措施或对策。完成这类试题同样要求审清题干,找准答题角度,大胆发挥合理的想象,且所提出的对策必须针对选文中说明对象对人类的影响或造成的危害进行设计或构思,应紧扣文中内容要点,分析产生危害的原因,说明具体的建议、措施或对策广告标语 类答题技巧这类试题要求针对选文中说明的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人类生存的问题拟写广告或标语。完成这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思路,力求紧扣选文内容,或呼吁,或警示,或劝告。表述时应尽力做到用语简洁、准确,最好用警句【仿真训练】一、(2023·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文房四宝”与中国传统文化陈云琴①“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②作为书写工具,“文房四宝”是文人雅士千金不换的珍宝。在文人雅士的笔耕风雨生涯中,它们与主人共担忧苦,同享欢乐,演绎出文化剧目中无数的悲喜剧。文人雅士则从它们身上感受到了大自然无限的妙趣,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悠远以及自己的责任,并以它们为师友。③以位于“文房四宝”之首的“笔”来说,它一出现,就同古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意想不到的作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④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还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毛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人雅士的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蓄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毛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进入文人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写工具的关系,又表明了文人生涯的艰辛。⑤“墨”一般被看作文采的象征。“胸中有墨”便是有文采,而这正是文人起码的素质。《清暑笔谈》说:“士大夫胸中无三斗墨,何以运管城 然恐蕴酿宿陈,出之无光泽耳。”有文采是用笔的前提,文人如果没有文采是要遭人耻笑或嘲弄的。宋人嗜墨成癖,从文人到民众莫不皆然,竟蔚然成风。嗜墨家的奇谈怪论、奇闻逸事不胜枚举,是宋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据《王氏谈录》记:王洙生性爱墨,手中一天到晚拿着墨锭把玩,他的桌上、书案上、卧榻上到处摆着墨丸,经常用柔软织物擦拭墨锭,使墨又光又亮,甚至用衣袖、衣襟擦拭。有一次,王洙因怕打断作文思路而没有理睬卖廷珪墨的人,事后却因此叹恨终生。⑥“纸”因其坚紧、柔韧、光洁、韵墨而具有使用价值,以古朴、馨香、美艳而具有观赏或收藏价值。文人的生活同纸紧密相连,映入文人眼帘的首先是纸的文化价值以及文人自身的生活情态或命运之慨。文人与纸,就像农民与土地。穷困的文人往往因为缺纸,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日常用纸。战国时苏秦和张仪两人就以替人做工的方式取得纸笔等学习用品。三国的阚泽、晋代的葛洪也以替人打工的方式获取学习用品。文人的这种做法表现了他们自我塑造的决心和毅力,为后世敬慕颂扬。⑦“文房四宝”供人使用,纸不过以日计,笔不过以月计,墨不过以年计,只有砚才可以随人终生。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云:“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唐宋。”没有明镜的梳妆台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佳砚的古代书斋自然不可思议。文人看见砚,最先联想到的是砚对文化的巨大贡献;文人歌咏砚的功绩如同歌咏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农人歌咏收获。苏东坡一生为砚作铭甚多,多能反映出正直文人的情趣和怀抱,见识卓越,为常人所不及。⑧文人士大夫赋予了“文房四宝”深沉含蓄的魅力,“文房四宝”则成就了文人士大夫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文房四宝”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1.阅读第④~⑦段,说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文房四宝”与文人的紧密联系。文房四宝 联系笔 (1) 墨 (2) 纸 (3) 砚 (4)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具体分析其作用。3.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第⑦段画线句具体分析。二、(2023·河北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中国餐具的趣史①在绝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筷子是中国人最早使用的餐具。事实上,餐勺的使用要远远早于筷子,根据考古学家王仁湘的研究,“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农耕部落的居民,已大多形成了使用餐勺进食的传统”。大约从1世纪起,筷子在中国开始挑战勺子,最终荣登餐具首位。换言之,在西汉之前,中国人主要用餐勺吃饭。②在餐勺出现之前,人们为了方便舀水或舀取液态物质,会主动寻找使用“勺”状物。随手捡来的兽骨、贝壳、海螺等有凹陷或凹槽的东西都可以帮助人们。在中国,人们最早利用的天然“勺”状物可能是瓢。对此先秦文献中有不少记录,如《论语》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今闽广之地以鲎鱼壳为瓢,江淮之间或用螺之大者为瓢,是以虫壳代瓜匏用也。”随着使用时间的延续,人们给“瓢”“贝壳”等加上柄,就演变为餐勺了。③从考古出土文物来看,在陕西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兽骨制作的餐勺,它们大体都是长条形。1987年6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余杭区瑶山遗址发掘出一批史前玉器,其中有一个长8厘米的玉匙,其勺柄呈方形,勺颈逐步变细,属于典型的餐勺样式。统计显示,中国南方(尤其是太湖流域)出土的史前餐勺要略多些,对此有专家指出,“勺子在太湖流域史前文化时期相对发达,或许和这一带人饮食中羹汤、粥糜类食物较多有关。而羹汤、粥糜类食物较多,又和这里的气候较炎热、人易干渴而思汤饮,以及当时的陶饮器易爆裂只能煮带汤类食物等因素相关”。④在古汉语中,餐勺最早被称作“匕”和“匙”。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说“匕谓之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留下“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的记录。清代段玉裁注解“比当作匕,汉人曰匕黍稷,匕牲体……匕即今之饭匙也。”所谓“匕黍稷”就是把黍和稷放在“匕”里吃,即用餐勺吃饭的意思;“匕牲体”在古汉语中则是用餐勺切割祭祀用的牛羊肉。关于什么是“柶”,唐代孔颖达解释说:“柶,以角为之,长六寸,两头屈曲。”这说明“匕”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餐勺。从形态上看,餐勺的勺头圆润中带尖,展平后与矛头或刀具很像,可以作兵器,所以后来引申出“匕首”一词。唐代颜师古曾说“匕首,短剑也。其首类匕,便以用也”,也就是说“匕首”是从餐勺的“匕”中演化而来,可谓“吃”出来的兵器。⑤汉代以后,中国人筷子和餐勺并用,但仍以餐勺为主,“匕”和“匙”地位要重于“箸”。如《三国志》中的“先主方食,失匕箸”、《晋书》中的“一杯食,有两匙”、《续齐谐记》中的“夜与神女宴寝,脱金簪与扶侍,亦赠以银碗及流离匕”、唐代韩愈《再与鄂州柳中丞书》中的“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等记载,都将餐勺放在了筷子之前,显示出当时人们餐具使用的先后顺序和重要性。为什么勺子优先于筷子呢 考古专家认为,唐以前,中国北部以小米(黍、稷、粟、黄粱等)为食,因为小米能扛旱扛涝。小米因为颗粒小,煮成米饭易糊,最好的烹饪方法是煮成小米粥,而用筷子很不方便,用匙吃(喝)小米粥简易且姿态优雅。⑥唐宋之际,中国人“匙”“箸”通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餐勺和筷子一起向东“旅行”到了日本。《三国志》中记载“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食饮用笾豆,手食。”到了宋代,同时期的日本依旧“手食”。宋代《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日本)饮食以手,而用笾豆。”我们知道“笾豆”是盛放食物菜肴的器皿,形制像今天的高脚盘或高脚碗。“笾豆”是中国的餐饮礼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笾,以竹为之,口有藤缘,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枣、栗、桃、梅、菱、茨、脯、脩、膴、鲍、糗、饵之属是也。”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早期,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人们使用勺子要比筷子重要,请从选文中找出原因。3.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试举例分析。4.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从文中找出一例,说说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一、1.(1)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2)一般被看作文采的象征(3)具有观赏或收藏价值,与文人的生活紧密相连(4)对文化有巨大贡献,为文人所歌咏2.作比较。将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与中国毛笔进行比较,古埃及的芦管笔和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中国毛笔至今兴盛不衰,说明中国的毛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这篇文章语言富有文采且生动形象。画线句引用古文使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把“文人之有砚”比作“美人之有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砚对文人的重要作用。二、1.中国餐具的发展史。2.中国南方(尤其是太湖流域)勺子相对发达,是因为人们饮食中羹汤、粥糜类食物较多;中国北方以小米为食,小米因为颗粒小,煮成米饭易糊,最好的烹饪方法是煮成小米粥,而用筷子很不方便,用匙吃(喝)小米粥简易且姿态优雅。3.选文采用了时间顺序。如先从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餐勺说起;然后依次介绍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餐勺;汉代出现的“匕”和“匙”;最后写到唐宋之际“匙”“箸”通用。4.示例一:第④段中以“西汉扬雄在《方言》中的话”为例,意在具体说明在古汉语中,餐勺最早被称作“匕”和“匙”。示例二:第⑤段中以“《三国志》中的记载和《晋书》中的记载”为例,意在具体说明“汉代以后,中国人筷子和餐勺并用,但仍以餐勺为主”。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