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精讲 学案(含答案) 专题三 课外古代诗词曲阅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精讲 学案(含答案) 专题三 课外古代诗词曲阅读

资源简介

专题三 课外古代诗词曲阅读
【真题精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人名)。
2.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二、(2022·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 制 布 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    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三、(2023·河北)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日借嫩黄初著柳
雨催新绿稍归田

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
一、
1.岑参
2.题目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和诗的体裁(歌行体)。
3.B
二、
1.屋破漏雨
2.忧国忧民
三、
1.柳絮。
2.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柳树富有生机与活力。
【考点精讲】
考点1体悟主旨、情感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3·河北)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017·河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2022·河北)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3课)《黄鹤楼》一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八上第26课)《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3)(九上第14课)《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结合具体词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4)(九下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是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2.掌握方法
体悟诗歌情感“三抓” 方法具体说明举例抓标题有些诗歌的标题揭示了诗歌情感《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显示这是一首抒发怀古之情的诗歌抓类别根据诗歌内容归类,赠友送别诗、忧国忧民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再分析诗歌主旨是赞美、惜别、讽刺批判、爱国等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送别诗,表达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是写景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赤壁》是怀古咏史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抓关键抓住诗歌中的“诗眼”(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情感、主旨。一般诗歌的结尾句是抒情句《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一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诗歌通过对……的描写(或“刻画”,或“叙述”),抒发了……的情感(或“之情”)。
学习资料包
诗歌分类及意象、情感
类别 常见意象 表达情感
赠友送别 杨花、子规、柳絮、长亭、酒、歌 表达对友人的惜别、劝勉、鼓励等
边塞征战 白发、琵琶、羌笛、蓬草、黄河、孤城、号角、大漠、瀚海 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建功立业的渴望及为国征战的豪情、报国无门的怨愤等
爱国忧民 汗青、书卷、落红 忧国伤时、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等
爱情闺怨 春蚕、青鸟、红豆 表达相思之情、抒发离愁别恨等
思乡怀人 月、雁、燕、乌鸦、船、青鸟、梧桐 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漂泊的凄楚与落寞
壮志抒怀 浮云、马、剑、弓、酒 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报国无门的悲愤等
山水田园 山、水、东篱、绿树、泉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沉醉等
咏史怀古 古地(潼关、赤壁等) 表达物是人非、怀才不遇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批判劝谏当今统治者,表达孤独落寞之情,等等
考点2理解词义、句意,描述画面及情境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5·河北)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2016·河北)请解释《蒹葭》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3)(2020·河北)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4)(2020·河北)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回归 教材 (1)(七下第21课)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受。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2)(八上第26课)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九下第12课)《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4)(九下第24课)《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2.掌握方法
巧 抓 重 点 理解词义、句意的重点: 一、从诗句、词语入手,借助注释,理解其表面意思。 二、联系上下句或全诗内容,解读词语、诗句含义。 描述画面、情境的重点: 找出诗句中的景物,抓住时间、景物特点进行联想(想象),用生动的语言(修辞、修饰语)描述画面。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先概括画面特点(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再具体描绘主要景物。
学习资料包
古诗词画面特点常用词语
类别 画面特点
边塞征战 雄壮豪迈、雄浑奇丽、辽阔苍凉
思乡怀人 伤感悠远、凄清愁苦
田园山水 恬淡优美、闲静淡远、平淡质朴
壮志抒怀 雄壮豪迈、旷达豪放、悲壮苍劲
考点3分析人物形象或物象
1.了解题型
回归 教材 (1)(七上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2)(九上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掌握方法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先指出人物形象(物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点出人物形象(物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志趣等)。
考点4赏析词句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1·河北)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2)(2012·河北)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3)(2014·河北)你认为《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2018·河北)请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5)(2019·河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3课)《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八上第26课)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续表)
2.掌握方法
诗句赏析这样做 具体考点赏析角度及方法高分答题语言格式赏析诗句的妙处选择赏析角度 (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表现手法等)通过……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蕴含着……的哲理)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景物特点、人物情感、哲理)品味词语 表达效果明含义(结合诗句解释词语含义)……一词在句中是……的意思,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感慨、哲理)辨写法(辨析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感官、色彩、描写方法等)析效果(分析其在景物特点、表情达意、阐明哲理等方面的效果)
学习资料包
古诗词鉴赏修辞储备
修辞 表达效果 示例
对偶 句式工整,意义相对,音调和谐,具有音乐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互文 语言明快凝练,内容相互呼应,言简意繁 烟笼寒水月笼沙
比喻 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通俗,生动展现事物特点,给人以多重感官的美的享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 使事物具有人的情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设问 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紧凑,更好地突出人物思想活动 君问归期未有期
双关 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考点5分析语言特点
1.了解题型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3课)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2)(九下第12课)辛弃疾说自己写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2.掌握方法
把握诗歌语言特点“四关注” 关注点表达效果示例知人论世了解历代诗词名家的语言风格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迈飘逸陶渊明朴素自然,王维闲适恬淡苏轼旷达豪放,辛弃疾豪放悲慨陆游慷慨激愤,白居易明快晓畅
关注点表达效果示例知诗论题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悠远品词悟情品读意象词、修饰词、重点句,结合诗人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子规,离别之情;夕阳,思乡之情朝代文风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还可结合诗歌所处的朝代和文风了解诗歌语言风格晚唐时期,文人哀歌。杜牧、许浑诗感伤清雅、超然飘逸;李商隐诗含蓄委婉;贾岛诗凄凉冷清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这首诗(或“词”“曲”)的语言具有……的特色,其中……展现了……风格,表现了作者……情感。
考点6探究写作手法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2·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中,开头两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2013·河北)简要分析《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3)(2014·河北)《己亥杂诗》这首诗加线句子“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写“离愁”的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13课)《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2)(九上第14课)《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九下第24课)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2.掌握方法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这首(或“词”“曲”)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出了……,表现出……(景物特点、诗人感慨、情感)。
学习资料包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及示例
表现手法 具体阐述 示例
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感情、抱负和志趣 《石灰吟》
借景抒情 借助写景来抒发情感,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相见欢》
衬托 有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称为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描写的主要事物鲜明突出。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正衬:万绿丛中一点红。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或某种情感,揭示矛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卖炭翁》
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夜雨寄北》
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画面,表达一种情趣。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山居秋暝》
虚实结合 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想象、回忆结合起来,虚实相生,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观沧海》
白描 用简练的笔墨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加烘托,不施色彩,刻画出鲜明的形象 《天净沙·秋思》
赋、比、兴 赋,直接铺陈事物的表现手法;比,用比喻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表现思想感情 《关雎》《蒹葭》
直抒胸臆 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直接抒发情感 《登幽州台歌》《钱塘湖春行》
用典 引用典故。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扩展内容,寄托情感,精练含蓄,富有文采 《江城子·密州 出猎》
考点7综合选择题、文学常识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3·河北)《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 (2)(2014·河北)《己亥杂诗》(其五)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 (3)(2016·河北)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4)(2021·河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人名)。
2.掌握方法
  综合选择题方法:通读全诗,明确诗歌内容、运用的手法、语言特点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选项逐项分析,各个击破,找出正确选项。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