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共47张PPT)-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共47张PPT)-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1)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3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时2)
静息电位的原因:
膜电位表现为: .
要点回顾
1.兴奋是以 的形式沿着 传导的,
这种 也叫 。
电信号
神经纤维
电信号
神经冲动
2.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
K+外流的方式: ,需要 , 能量。
协助扩散
通道蛋白
不需要
测静息电位,电表两个电极: 。
一个接膜内,一个接膜外
动作电位的原因:
膜电位表现为: .
3.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细胞膜对Na+通透性大,Na+内流
Na+内流的方式: ,需要 , 能量。
协助扩散
通道蛋白
不需要
测动作电位,电表两个电极: 。
一个接膜内,一个接膜外
要点回顾
d
e
f
(静息电位
b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技巧:起点终点都为静息电位,下凹的一边为K+外流
钠离子内流
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刺激
局部电流方向:
①膜外:
部位→ 部位
②膜内:
部位→ 部位
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兴奋的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要点回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点回顾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兴奋的传导方向
双向传导
上节回顾
_______
电信号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经过几个神经元?
缩手反射:3个神经元
膝跳反射:2个神经元
上节回顾
找一找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分别由几个神经元构成?
上节回顾














思考: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还是以电信号传导的吗?
相邻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组织液
突触
突触小体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电信号
上节回顾
上一个神经元
下一个神经元







思考: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还是以电信号传导的吗?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①:轴突—树突型
②:轴突—细胞体型
突触类型
突触
神经递质
(2)突触的结构包括?
(3)突触前膜是什么结构的膜?
(4)突触间隙中充满了什么液体?
(5)突触后膜是什么结构的膜?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受体
2.突触结构
轴突末梢的膜
组织液
突触后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膜
(1)图中各个结构是什么?
离子通道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④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
⑤神经递质被_____或_____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什么
消耗能量吗?
需要转运蛋白吗?
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点?
突触前膜发生了怎样的信号变化?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从突触间隙运到突触后膜的方式是什么?
消耗能量吗?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受体有没有进入突触后膜?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的受体
递质-受体复合物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④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递质-受体复合物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如果打开的是Na+通道,后膜电位发生什么变化?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Na+
Na+
Na+
Na+
Na+
Na+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兴奋型递质
兴奋
Cl-
Cl-
Ci-
Cl-
Cl-
Cl-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抑制型递质
抑制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④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递质-受体复合物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电信号
⑤神经递质被_____或_____
降解
回收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轴突末梢,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经_____通过突触间隙,到_____________附近
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④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⑤神经递质被_____或_____
降解
回收
递质-受体复合物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突触中信号传递过程
电信号
化学
信号
电信号
(1)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Na+内流,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Cl-内流,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问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该变化一定是兴奋吗?
兴奋性递质:
Na+内流,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后膜兴奋
抑制性递质:
Cl-内流,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使后膜抑制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抑制性递质
思考:这个过程中突触前兴奋吗?
思考:这个过程中突触后膜兴奋吗?
前膜兴奋→才能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
由于抑制性递质的作用,cl-通道打开,cl-内流,突触后膜静息电位被强化,不兴奋。
1.种类:
2. 存在部位:
3. 释放方式:
4. 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方式:
5. 作用效果:
6.作用后去向: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胞吐(消耗能量)
扩散(不消耗能量)
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降解或回收
总结
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胺类(多巴胺、5-羟色胺)、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激素类(肾上腺素)等。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中信号传递特点
(1)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否可逆?
其原因是什么?
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只能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在单个神经元上传导
(2)
电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不能到达点,
可以到达d点,因此电表偏转1次。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兴奋传导和传递过程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P28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例4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信号形式
速度
方向
神经纤维
(单个神经元上)
突触
(多个神经元间/神经元与肌肉、腺体细胞间)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双向传导
(在反射弧中单向传导)
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1.若神经递质没有被相应的酶降解或回收,
会产生什么效果?
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核心探讨
兴奋型神经递质:
抑制型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持续抑制
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兴奋剂或毒品是如何作用于突触的?
☆影响分解神经递质酶的活性
☆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
☆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1)概念:
(2)作用:
原指能 的一类药物。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
兴奋剂具有增强____________ _ 、提高__________等作用。
人的兴奋程度
运动速度
指 、 、 、 、 、 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 的 药品和 药品。
鸦片
海洛因
甲基苯丙胺(冰毒)
吗啡
大麻
可卡因
形成瘾癖
麻醉
精神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
2.毒品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运动比赛禁止使用兴奋剂。
冰毒
可卡因
吗啡
摇头丸
海洛因
罂粟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常见的兴奋剂与毒品
多巴胺是人体内的一种兴奋型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请思考:
问题: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试分析可卡因容易使人上瘾的原因。
(2)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导致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通道被回收。
可卡因会使多巴胺转运体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可卡因
释放
回收
(1)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去向是?
问题四: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试分析可卡因容易使人上瘾的原因。
(3)机体感受到了多巴胺太多了,
那机体怎样减少/降低多巴胺的作用呢?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会减少
可卡因
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4)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5)为什么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
强制戒毒毒瘾才能戒除?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才能真正戒除毒瘾。
(1)可卡因的上瘾机制
①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_______上的_______从突触间隙_____
②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_______失去___________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样,导致突触后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_____________,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____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突触前膜
转运蛋白
回收
转运蛋白
回收多巴胺
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
多巴胺受体减少
多巴胺受体减少
维持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此外,可卡因能干扰__________的作用,导致_________异常,还会抑制__________的功能;
可卡因的其他危害
交感神经
心脏功能
免疫系统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吸食可卡因者可产生____________,长期吸食易产生_______与_______,最典型的是有___________,奇痒难忍,造成严重的抓伤甚至断肢自残、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暴力或攻击行为;
心理依赖性
触幻觉
嗅幻觉
虫行蚁走感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可卡因的其他危害
抑郁
焦虑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药,可出现_______、_______、失望、疲惫、失眠、厌食等症状;
可卡因的其他危害
有研究者提出一个问题:“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情况;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如右图)B心脏跳动情况。
A
B
思维训练
A B
材料
处理
结果
结论 有某副交感神经
无某副交感神经
刺激该神经
从A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
心脏跳动减慢
心脏跳动也减慢
该神经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心跳变慢。
化学信号
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实验预期
思维训练
5、电位变化曲线分析:图1
d
e
f
1.点a是什么电位?测量点a时,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应该怎么连接?
点a是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70
+60
5、电位变化曲线分析:图1
d
e
f
1.点a是什么电位?测量点a时,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应该怎么连接?
点a是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2.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测出来
的静息电位为-70?
-70
+60
测量静息电位时,将膜外侧电位定义为0
3.增加膜外Na+浓度,点a怎么移动?
4.增加膜外K+浓度,点a怎么移动?
不移动
上移
5.增加膜内K+浓度,点a怎么移动?
下移
结论:静息电位绝对值与 成正比。
K+浓度差
三、电位变化曲线分析:图2
1.刚开始的膜电位(a)为0,则测该图时电表怎么接?
a
c
d
e
2.分析图中每一段形成的原因:
3.如果电表都接在膜内,则该图怎么画?
b
时间
f
刺激


电表同时接膜内或膜外,测的是接点的电位差
ab段:
bc段:
cd段:
de段:
ef段:
兴奋到达点①,Na+内流
兴奋传导过点①后,K+外流
兴奋在点①和点②之间传导,没有电位差
兴奋到达点②,Na+内流
兴奋传导过点②后,K+外流
图甲为某一种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静息时,可测得a、b两处的电位相等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
C.兴奋从a点到b点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