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5-2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8题型满分技巧限时检测)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练(新高考专用)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难点5-2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8题型满分技巧限时检测)2024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练(新高考专用)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重难点5-2 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
数列求和是高考数学的必考内容,一般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来构建考查裂项求和,构建等差等比数列考查错位相减法求和,解答题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的考查往往是第1问,数列求和则是第2问.近几年在数列求和中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减少了对程序化计算(错位相减、裂项相消)的考查,主要基于新的情景,要求考生通过归纳或挖掘数列各项间关系发现规律再进行求和.
【题型1 公式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推导方法:乘公比,错位相减法. (3)一些常见的数列的前n项和: ①; ②; ③; ④
【例1】(2023·广东珠海·统考模拟预测)
1.已知为等比数列,且,若.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1-1】(2023·宁夏银川·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2.设正项等比数列且的等差中项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的前n项为,数列满足,为数列的前项和,求.
【变式1-2】(2023·山西·校考模拟预测)
3.已知等差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且,若,求的最小值.
【变式1-3】(2023·四川德阳·统考一模)
4.已知首项为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最大项.
【变式1-4】(2023·山西临汾·校考模拟预测)
5.在数列中,,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为的前n项和,求使得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的值.
【题型2 分组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1)适用范围:某些数列的求和是将数列转化为若干个可求和的新数列的和或差,从而求得原数列的和,注意在含有字母的数列中对字母的讨论. (2)常见类型: ①若an=bn±cn,且{bn},{cn}为等差或等比数列; ②通项公式为an=的数列,其中数列{bn},{cn}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
【例2】(2023·山西忻州·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6.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前n项和.
【变式2-1】(2023·江苏无锡·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7.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2-2】(2023·江西贵溪·高三贵溪市实验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
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求数列的前10项和.
【变式2-3】(2023·广东广州·统考模拟预测)
9.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前2n项和.
【变式2-4】(2023·山东潍坊·统考模拟预测)
10.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数列的前项和.
【题型3 并项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中,可两两结合求解,则称之为并项求和. 形如an=(-1)nf(n)类型,可采用两项合并求解. 例如,.
【例3】(2023·陕西西安·高三校考阶段练习)
11.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则该数列的前100项之和为 .
【变式3-1】(2023·河北邯郸·统考模拟预测)
12.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3-2】(2023·广东广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13.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记,求数列的前23项的和.
【变式3-3】(2023·湖南邵阳·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14.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3-4】(2023·重庆·高三重庆一中校考阶段练习)
15.已知数列满足,,且.
(1)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
(2)若,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
【题型4 逆序相加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如果一个数列{an}的前n项中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是用此法推导的.
【例4】(2023·重庆·高三重庆一中校考阶段练习)
16.已知为正项等比数列,且,若函数,则( )
A.2023 B.2024 C. D.1012
【变式4-1】(2023·山东潍坊·高三安丘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7.已知函数,数列为等比数列,,且,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的方法,则( )
A. B.2017 C.4034 D.8068
【变式4-2】(2023·全国·本溪高中校联考模拟预测)
18.“数学王子”高斯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他的数学研究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在数论 代数学 非欧几何 复变函数和微分几何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们高中阶段也学习过很多高斯的数学理论,比如高斯函数 倒序相加法 最小二乘法等等.已知某数列的通项,则( )
A. B. C. D.
【变式4-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1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设函数,则 .
【变式4-4】(2023·云南·高三云南师大附中校考阶段练习)
20.已知数列满足:(),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
【题型5 错位相减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1、解题步骤 2、注意解题“3关键” ①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的情形. ②在写出“Sn”与“qSn”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Sn-qSn”的表达式. ③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q=1和q≠1两种情况求解. 3、等差乘等比数列求和,令,可以用错位相减法. ① ② ①②得:. 整理得:.
【例5】(2023·江苏盐城·高三盐城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
21.已知数列满足,,且数列是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5-1】(2023·青海·校联考模拟预测)
22.已知数列满足.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5-2】(2023·山东泰安·高三统考期中)
23.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1)求;
(2)记,求数列的前n项和.
【变式5-3】(2023·海南·校联考模拟预测)
24.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5-4】(2023·江苏南京·高三期末)
25.已知数列满足,且对任意都有.
(1)设,证明:是等差数列;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题型6 裂项相消法求数列前n项和】
满分技巧1、用裂项法求和的裂项原则及规律 (1)裂项原则:一般是前边裂几项,后边就裂几项,直到发现被消去项的规律为止. (2)消项规律:消项后前边剩几项,后边就剩几项,前边剩第几项,后边就剩倒数第几项. 【注意】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时,既要注意检验通项公式裂项前后是否等价,又要注意求和时,正负项相消消去了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 2、裂项相消法中常见的裂项技巧 (1) (2) (3) (4) (5) (6) (7)
【例6】(2023·四川南充·统考一模)
26.已知数列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公比,且是和的等差中项.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满足,求的前2023项和.
【变式6-1】(2023·江苏镇江·高三校考阶段练习)
27.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是n、的等差中项,.
(1)证明:是等比数列;
(2)设,数列的前n项和,证明:.
【变式6-2】(2023·福建莆田·高三莆田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28.已知数列前项和为,且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证:.
【变式6-3】(2023·广东珠海·高三珠海市第一中学校考期末)
29.已知正项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当时.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数列的前项和为,试比较与的大小,并加以证明.
【变式6-4】(2023·河北保定·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30.设为数列的前项和,.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证明:.
【题型7 含绝对值数列的前n项和】
【例7】(2023·湖北武汉·统考模拟预测)
31.已知是数列的前项和,,.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7-1】(2023·辽宁丹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32.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整数,,设其前n项和为,且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n项和.
【变式7-2】(2023·重庆·高三重庆市第七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
33.已知是正项等比数列.,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当为递增数列,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变式7-3】(2023·陕西西安·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34.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为,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记,求数列的前n项和.
【变式7-4】(2023·全国·模拟预测)
35.在数列中,,.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题型8 数列求和与不等式综合】
满分技巧常见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不等式恒成立小件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二、不等式的证明,常见方法有不比较法、构造辅助函数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等.
【例8】(2023·河南·信阳高中校联考模拟预测)
36.已知为数列的前项和,且为正项等比数列,,.
(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3)设,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8-1】(2023·山东·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
37.已知数列前项和为,且对任意的正整数与的等差中项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证明:.
【变式8-2】(2023·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
38.已知数列满足,且,数列满足,且(表示不超过的最达整数),.
(1)求;
(2)令,记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
【变式8-3】(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联考期末)
39.已知数列满足.
(1)若为等差数列,求的通项公式;
(2)记的前项和为,不等式对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变式8-4】(2023·山东青岛·高二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校考期末)
40.已知函数满足,若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满足,(),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建议用时:60分钟)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4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为数列的前n项和,( )
A.1009 B.1010 C.1011 D.1012
(2023·湖南长沙·高三周南中学校考开学考试)
42.已知函数,在正项等比数列中,,则( )
A.1011 B.1012 C.2023 D.2024
(2023·天津·高三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43.在公差大于0的等差数列中,,且,,成等比数列,则数列的前21项和为( )
A.12 B.21 C.11 D.31
(2023·天津·高三统考期中)
44.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数列的前和为,已知,,,若,则正整数的值为( )
A. B. C. D.
(2023·广西·模拟预测)
45.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2023·贵州贵阳·高三贵阳一中校考阶段练习)
46.数列满足,,,设.
(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的前项和.
(2023·江苏·高三泰州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
47.设数列的前项和为,且对于任意正整数,都有.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
(2023·天津·高三静海一中校考阶段练习)
48.已知数列是数列的前项和,已知对于任意,都有,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2)记,求数列的前项和.
(3)记,求.
(2023·福建宁德·校考二模)
49.已知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15项和.
(2023·湖南邵阳·统考二模)
50.已知为数列的前项和,,,记.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已知,记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2)
【分析】(1)翻译基本量,求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即可.
(2)构造等差数列,利用公式法求和即可.
【详解】(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依题意有:
,即,
解得或(舍去)所以,
(2),
,且,
是首项为3,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1);
(2).
【分析】(1)利用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出首项与公比,然后求解通项公式.
(2)化简数列的通项公式,利用裂项相消法求解数列的和即可.
【详解】(1)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由题意,得,解得,则,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
(2)由(1)得,显然数列是等差数列,
因此,,
所以.
3.(1)
(2)10
【分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然后利用公式构建基本量的方程求解即可.
(2)先将等差数列的通项代入,得到数列的通项,再求和,解不等式即可.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则解得,
故.
(2)由(1)可得,则,
所以,则数列是是等差数列,
故.
因为,所以,所以,
所以或.
因为,所以的最小值是10.
4.(1)
(2)
【分析】(1)设出公比,分和两种情况,根据条件得到方程,求出公比,进而求出通项公式;
(2)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到,换元后,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出最大值.
【详解】(1)由题意得,
设公比为,若,此时,此时不满足;
若,则,
故,即,
由于,故,解得或1(舍去),
故;
(2),故,
所以,
令,
由对勾函数可知在上单调递减,
故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故. 数列的最大项为
5.(1)
(2)13
【分析】(1)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即可根据奇偶数项求解,
(2)根据等比数列求解公式,结合数列的单调性即可求解.
【详解】(1)由可得,
所以,所以的奇数项以及偶数项均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由得,
由,则,
因此的奇数项以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偶数项以3为首项,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故,
(2),
此时
若,则,故,
由于为单调递增数列,且,
所以此时满足的最小的为,
当为奇数时,此时,
由,则,故,
由于为单调递增数列,且,
所以此时满足的最小的为13,
综上可得使得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为13
6.(1)
(2)
【分析】(1)根据数列递推式求出,判断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即可求得答案;
(2)求出的表达式,可得的表达式,利用分组求和法,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可得答案.
【详解】(1)由题意可得(),两式作差,得(),
则(),
当时,,即,将代入,
解得,则,适合(),
所以,,
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2)由(1得),.

.
7.(1)
(2)
【分析】(1)由关系消得递推关系,再构造等差数列求通项;
(2)由等差与等比数列特点分组求和.
【详解】(1)由①
当时,,所以
当时,②
①②式相减得,即
两边同除以得,,
又,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则
(2),可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可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8.(1),
(2)
【分析】(1)当时求出,可得通项与,由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利用分组求和法求数列的前10项和.
【详解】(1)当时,,,,
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有,
由,可得.
当时,.
经检验,当时,满足上式,
所以.
(2),
设的前10项和为,

9.(1)
(2)
【分析】(1)根据求得.
(2)根据分组求和法求得正确答案.
【详解】(1)依题意,,
当时,,
当时,,
所以,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也符合.
所以.
(2)由(1)得,所以
.
10.(1)
(2)
【分析】(1)应用与的关系即可求解;(2)应用分组求和及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1)因为,
时,,
两式相减得,
,,,,
相乘得,所以,
当时符合上式,
所以;
(2),
当为奇数时,
.
11.100
【分析】根据通项公式可知相邻奇数项与偶数项两项之和为常数,分组求和即可.
【详解】因为,所以,,,,
所以该数列的前100项之和为.
故答案为:100
12.(1)
(2)
【分析】(1)由递推关系求解数列的通项即可;
(2)利用分组求和即可.
【详解】(1)因为,
当时,,
当时,,
则,
当时,不成立,所以.
(2)由(1)可得,
所以
13.(1)
(2)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列式求出和d,可得通项公式;
(2)先求出,再利用并项求和法与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1)设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
解得,,
所以.
(2)由(1)可得:,则,
可得

所以.
14.(1)
(2)
【分析】(1)利用累加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出,可得出的表达式,当时,计算出,对分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讨论,结合并项求和法可得出的表达式.
【详解】(1)解:由已知可得,
则,
上述等式累加可得,
所以,,故当时,,
也满足,故对任意的,.
(2)解:因为,故数列为等差数列,
则,所以,,
对任意的,则,
当为偶数时,设,则,
则;
当为奇数时,设,则,
则,
综上所述,.
15.(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根据已知等式变形得,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证明即可;
(2)对项数分奇偶讨论,由裂项相消法求和可得.
【详解】(1),且,,
,且,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知,,
则有,,,
各式相加得,
又,则.

则当为奇数时,

当为偶数时,

综上所述,.
16.A
【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再由题意可得出,由倒序相加法可求出答案.
【详解】因为为正项等比数列,且,
所以,
由可得,
所以,
所以设,
则,
所以两式相加可得:,故,
故选:A.
17.C
【分析】根据函数的对称性,等比数列的性质,结合倒序相加法计算即可.
【详解】用倒序相加法:令①
则也有②
由,
,即有,
可得:,
于是由①②两式相加得,所以.
故选:C
18.D
【分析】分离常数后可得,再利用倒序相加法,即可求解.
【详解】当时,,




,即.
故选:D.
19.##
【分析】根据可求,从而可求.易验证,故可采用倒序相加法求题设式子的值.
【详解】∵①,
∴当时,②,
①-②得,∴;
当时,,∴,此时仍然成立,
∴.
∴当n=1时,;
当时,,
当n=1时,上式也成立,故.
由于,

则,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利用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求得,观察猜测并发现为定值,从而利用倒序相加法即可求和.
20.(1)
(2)
【分析】(1)根据递推关系式,得到,两式相减即可得解;
(2)利用倒序相加法求和即可.
【详解】(1)当时,;
当时,①,
②,
①-②得:,
∴,当时,,
∴.
(2)∵,

∴①,
②,
又∵∴①+②得:
∴.
21.(1)
(2)
【分析】(1)由数列是等差数列,结合等差数列性质计算即可得;
(2)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即可得.
【详解】(1)是等差数列,记其公差为,
则有,


(2),
则,


.
22.(1)
(2)
【分析】(1)利用数列的前项和,即可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首先根据(1)的结果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详解】(1)当时,,
由已知,,①
当,,②
①②,得,
得,
当时,,成立,
综上可知,;
(2)由(1)可知,,
则,


两式相减得,
即,
所以
23.(1)
(2)
【分析】(1)根据的关系可得是等差数列,即可求解,进而可得,
(2)根据错位相减法即可求解.
【详解】(1),
,又
.
数列是公差为2,首项为的等差数列.
,即.
当时,,
故.
(2)时,
时,.
设的前n项和为,则

.
.
()
当时,也符合,
所以
24.(1)
(2)
【分析】(1)将原式化简后两边同除可得等差关系,利用数列的通项解出;
(2)由(1)结果,利用求出,进而求出,再用错位相减法求解;
【详解】(1)依题意,
故,
故是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而,
又,解得,
故的首项为3,
则,
则.
(2)由(1)可知,当时,;
当时,
也满足该式,故,
故,
则,
两式相减得,,

25.(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以替换得,,得到,从而证明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2)令得,,可得,推出,再由(1),得到,再分和求解前项和.
【详解】(1)因为对任意都有,
所以以替换得,,
则,
由,
,所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2)令得,,即,
则,
所以由(1)得,是以为首项,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所以,即.
由,
令可得,,
则,
由得,.
当时,;
当时,①,
则②,
得,,
所以,
综上,.
26.(1)
(2)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由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且,求出的值,进而求出通项公式;
(2)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即可.
【详解】(1)数列是首项为2的等比数列,是和的等差中项,
,即,
,,
,解得或(舍),

(2),

的前2023项和.
27.(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条件得到时的递推关系式,两式作差得到新的递推关系式,将其化简可完成证明;
(2)代入的通项公式于,将的通项公式裂项,然后采用裂项相消法进行求和并根据结果完成证明.
【详解】(1)因为是的等差中项,所以,
所以,
两式相减可得:,
所以,
又,所以,,
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由(1)可知,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因为,所以,所以.
28.(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求通项公式;
(2)求出,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后可证得不等式成立.
【详解】(1)由已知,
时,,
此时也适合上式,
所以,;
(2)由(1),,
所以,
29.(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由时,,及条件可得,再由累加法可求出,再由求出.
(2)由的通项公式可知,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再由不等式的性质比较与的大小.
【详解】(1)因为时,
数列为正项数列,所以.
由累加法得,
又,所以,即,
故当时,,
因此.
(2).证明如下:
由题意及(1)可得,
故,

两式相减,得,
得.由于,故,所以.
30.(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给定条件,利用推导求解即得.
(2)由(1)的结论,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即可得解.
【详解】(1)当时,,当时,,
两式相减得,则,
当时,,
又当时,,当时,,则,
显然符合,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2)由(1)知,,
所以
.
31.(1)
(2)
【分析】(1)利用与的关系,结合累乘法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2)分和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1)由,则,
两式相减得:,
整理得:,
即时,,
所以时,,
又时,,得,也满足上式.
故.
(2)由(1)可知:.
记,设数列的前项和.
当时,;
当时,
综上:
32.(1)
(2)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即可求解公差,进而可求解,
(2)分类讨论,即可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解.
【详解】(1)设的公差为,依题意得,
所以,即,
化简得,解得或(舍去),

所以经检验满足题意.
(2)依题意得,,,
其前项和,
当时,,,
故,
当时,,

所以.
33.(1)或
(2)
【分析】(1)根据题意建立方程组,求出,写出通项公式即可;
(2)表示出数列,在求数列的前n项和时,进行分类讨论即可.
【详解】(1)设正项等比数列的公比,
因为,且,,
则,解得或,
所以的通项公式为:或.
(2)因为为递增数列,则,
结合题意: ,得到,
所以 ,
当时,,
;
当时,,

综上所述:.
34.(1);
(2).
【分析】(1)利用关系,构造数列及等比数列定义写出的通项公式;
(2)由(1)得,讨论、求前n项和.
【详解】(1)当,则;
当,则,
所以,而,则是首项、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所以,且也满足,
综上,.
(2)由(1)得,
当时,,
当时,
.
所以.
35.(1)
(2)
【分析】(1)由题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进而得;
(2)由题知为单调递减数列,再根据,,分和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解:因为在数列中,,,
所以,,
所以,等式两边同加上得,
因为,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所以,.
(2)解:因为,即
所以,为单调递减数列,
因为,,
所以,时,,时,,
记的前项和为,则,
所以,当时,,;
当时,,,①
,②
所以,①②得:,即,
综上,
36.(1)证明见解析
(2)
(3)
【分析】(1)利用整理化简可得,再结合得到数列为等差数列,即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将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计算即可得结论;
(2)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
(3)先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再将恒成立转化为,构造,计算的正负确定其单调性,进而可得最值.
【详解】(1)当时,,解得;
当时,,
所以,
整理得,①
所以,②
由①-②得,所以数列为等差数列,
因为,所以数列的公差为,
所以.
设,
则,
因为(常数),
所以数列是等差数列;
(2)设数列的公比为,
结合(1)及已知得,
解得,所以;
(3)由(1)(2)得,,
所以,①
又②
①-②,得,
所以,
由,解得.
设,则,
故,
因为,
故恒成立,知单调递减,
故的最大值为,则,即的取值范围为.
37.(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根据与之间的关系,利用构造法结合等比数列分析求解;
(2)根据题意分析可得,,进而求和分析证明.
【详解】(1)由题意可得:,
时,,可得;
时,,,
两式相减得:,即.
可得,且,
可知是以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即.
(2)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综上所述:.
38.(1)2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先推导可得,再累加可得,再判断当时,即可得;
(2)推导可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代入通项公式可得,再根据,累加求和证明即可.
【详解】(1),
,,
.又是递增数列,
,当时,.

(2),
,则有,
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原不等式得证.
39.(1)
(2)
【分析】(1)由题意结合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计算即可求解.
(2)由分组求和法将的表达式求出来,分是奇数,偶数两种情形讨论,结合表达式恒成立的理论即可求解.
【详解】(1)因为,所以,
两式相减得.
因为为等差数列,所以的公差.
又,所以,解得,
则,即的通项公式为.
(2)由(1)得,
所以不等式可化为,
当为奇数时,,则,即,
当为偶数时,,则.
综上,的取值范围为.
40.(1),;
(2)
【分析】(1)由,运用倒序相加求和,可得所求通项公式;
(2)由(1)可得的通项公式,由数列的裂项相消求和可得,再由参数分离和配方法求得最值,即可得到所求的取值范围.
【详解】(1)因为,
由①,
则②,
所以可得:,
故,.
(2)由(1)知,,则时,,
所以

.
又由对一切恒成立,可得恒成立,
即有对一切恒成立.
当时,取得最大值,所以;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41.D
【分析】根据给定条件,化简数列的通项公式,再利用并项求和作答.
【详解】依题意,当n为奇数时,,当n为偶数时,,
于是,因此,
所以.
故选:D
42.C
【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求得,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由题意知,
由等比数列性质可得,
所以,

故选:C.
43.B
【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由,求得,再由,,成等比数列,求得,得到,结合并项求和,即可求解.
【详解】在公差大于0的等差数列中,由,得,解得,
由,,成等比数列,得,
即为,而,解得,
因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所以数列的前21项和为:
.
故选:B
44.B
【分析】设出公差,根据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基本量计算出首项和公差,得到,进而得到,裂项求和得到,得到方程,求出.
【详解】设的公差为,
则,解得,
故,
故,
则,
因为,所以,
解得.
故选:B
45.(1),.
(2).
【分析】(1)应用等差、等比通项公式及已知列方程求基本量,进而写出,的通项公式;
(2)由(1)得,再由错位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
【详解】(1)由已知得①,
②,
联立①②,得,解得或,
因为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所以,代入①式可得,
所以,.
(2)由题意及(1)及,故,
∴,

两式相减得

∴.
46.(1)证明见解析
(2)
【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证明即可;
(2)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即可.
【详解】(1)证明:依题意,由,可得,
则,
∵,
∴数列是以3为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2)由(1)知,
则,
.
47.(1)证明见解析;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利用给定的递推公式变形,再利用等比数列定义判断即得.
(2)由(1)的结论求出,再利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即得.
【详解】(1)数列中,,则,
两式相减得,即,因此,
又当时,,得 即,
所以数列是首项为5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2)由(1)得,即,
则有,又,
因此是常数数列,即,则,
从而
所以.
48.(1),
(2)
(3)
【分析】(1)首先根据与的关系得到,再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即可得到;
(2)利用裂项相消法即可得结果;
(3)将分组求和与错位相减法相结合即可得结果.
【详解】(1)当时,,解得.
当时,,
所以,
即是以首先,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即.
因为,成等比数列,
所以,即,解得.
所以.
(2)由(1)得


(3),
因为,
设,前项和为,
则,

.
所以
49.(1)
(2)
【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求解,
(2)根据分组求和,结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且,,,,.
(2)由(1)可知其中.
故的前15项和为

50.(1)
(2)证明见解析
【分析】(1)借助构造等比数列算出,即可求出;
(2)将裂项后求和,再分奇偶讨论即可得证.
【详解】(1)由,得,,
则,,,
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2),


当为奇数时,,
当为偶数时,,由,可知是递增数列,

综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