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一语文习材料《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积累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故事旨意,创造性得复述故事; 【重难点】 1.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2.理解句意、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派家里的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字音字形】 1.字音字形 溉(gài)汲(jí) 2.重点实词释义 (1)穿井得一人: 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2)而出溉汲: 而:于是,就。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3)常一人居外: 居住,停留。 (4)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国人道之: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是“使知道”的意思。宋君:宋国国君。 (7)得一人之使: 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 应答,回答。 (9)求闻之若此: 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 不如,比不上。 3.一词多义 ①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②闻: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闻之于宋君。(使听到) ③于: 闻之于宋君。(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4.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5.词类活用 ①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知道) 【主要问题】 “得一人之使”为什么会演变成“得一人于井中”这样的讹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从本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主题】——《穿井得一人》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以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以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以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典例精讲: (一)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15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_从井里取水____(2)国人道之 国人:__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3)丁氏对曰 对:___应答,回答。__ (4)得一人之使 使:___使唤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国都中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个故事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与“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意思是相同的。 D.《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C项是错误的。“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是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丁氏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是指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意思是不一样的。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原因: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启示:启示: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二)阅读【甲】【乙】两篇文言选段,完成15-18题。(14分)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16.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_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_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8.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__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 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即时训练: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选段,完成5-9题。(17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①。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知友:朋友。②得无:莫非。③疾:努力、奋力。 5.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2分) (1)得 一 人 之 使 (2)于 是 退 而 疾 耕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及其家穿井( ) (2)人不对( ) (3)顾野有麦场( ) (4)匹夫不可夺志也( )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乙文中的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得/一人之使 (2)于是/退而疾耕 6.(1)待,等到 (2)应答,回答 (3)看,视 (4)改变 7.(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这样。 8.自尊心强,不服输,善于思考,勤于劳作(意思相近,答对3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从文中“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可以看出他自尊心比较强,“唯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可以看出他善于思考,“于是退而疾耕”可以看出他勤劳。据此理解作答。 9.【甲】对于传闻应该加以分析、辨别,不轻易相信传言,也不要轻易传播未证实的传闻;【乙】做任何事情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意思对即可) 【乙参考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知心好友。(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想要得到好狗,然而家里穷没有办法实现。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回答。猎人自己思考,莫非是让我努力耕作有了收获后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 ,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5-9题。(14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1)国人道之( ) (2)身亡所寄( ) (3)亦不能有所中伤( )(4)其人舍然大喜( ) 6.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得一人之使 D.因往晓之 7.下列对文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对于传言都不能相信,只有亲身观察、研究得来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B.《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也可看作是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愚人自扰之”。 C.“杞人忧天”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D.寓言的特点往往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所选的两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且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8.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2分) 9.翻译画横线的句子。(4分)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5.(1)说,讲。(2)通“无”,没有。(3)伤害(4)通“释”,解除,消除。 6.C【解析】 ABD三项中的“之”为代词,C项中为助词。故选C。 7.A【解析】 A项,“对于传言都不能相信,只有亲身观察、研究得来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过于绝对;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故选A。 8.示例:(1)能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 (2)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虽然不够科学,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9.你跨步、跳跃,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