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内环境的稳态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内环境的稳态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1.2 内环境的稳态
目标引领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
学习目标
“酸碱体质理论”
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
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人体内环境的正常pH在7.35~7.45(弱碱状态)
摄入碱性食物能够改变内环境的pH吗
食物代谢后会产生酸性和碱性物质,细胞代谢也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实例—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课题:探究酸性和碱性物质进入体内,生物体的pH变化
实验对象
自变量
因变量
——生物组织材料
——酸性、碱性物质
——生物体pH的变化
——动物血浆、肝匀浆、蛋清等
——HCl/NaOH(均为0.1 mol/L)
——检测pH(pH计/pH试纸)
空白对照
已知具有减缓pH变化的能力的溶液,阳性对照
阅读课本P7-8,回答下列问题
清水组
缓冲液组
肝匀浆组
材料 (25mL) 0.1mol/L的HCl 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6.8 6.5 6.3 6.0 5.0 4.1 3.8 7.0 8.8 9.4 9.8 10.0 10.5 11.0
缓冲液 7.0 7.0 6.8 6.6 6.5 6.4 6.3 7.0 7.2 7.3 7.5 7.8 8.0 8.2
肝匀浆 6.4 6.2 6.1 6.0 6.0 5.9 5.9 6.3 6.4 6.5 6.7 6.7 6.8 7.0
标准对照
空白对照
实验组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实验结果记录
实例—人体体温变化规律
成员 上午6 h 上午9 h 中午12 h 下午3 h 傍晚6 h 晚上9 h
母亲 37.0 ℃ 37.2 ℃ 37.3 ℃ 37.4 ℃ 37.2 ℃ 37.1 ℃
父亲 36.8 ℃ 37.0 ℃ 37.1 ℃ 37.3 ℃ 37.1 ℃ 36.9 ℃
自己(成年) 37.1 ℃ 37.3 ℃ 37.4 ℃ 37.5 ℃ 37.3 ℃ 37.1 ℃
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处于 中。
37
动态平衡
1. 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2 .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血浆pH:7.35~7.45
体温:接近37 ℃
渗透压:770 kPa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homeostasis)。
食物代谢后会产生酸性和碱性物质,细胞代谢也会产生酸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碱性食物
消化系统
正常机体
Na2CO3
NaHCO3
泌尿系统
乳酸
乳酸钠 + H2CO3
H2CO3 / NaHCO3
H2O + CO2
呼吸系统
NaHCO3
碳酸氢钠
H2O + CO2
剧烈运动


pH↑
pH↓
pH↓
pH↑
内环境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动态平衡
内环境改变
外界环境的改变
体内细胞进行的代谢活动
调节作用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内环境稳态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贝尔纳
(C.Bernard)
对稳态调节机制认识的科研历程
1857年,贝尔纳提出:内环境(提出)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1926年,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坎农
(W.B.Cannon)
对稳态调节机制认识的科研历程
贝尔纳:神经调节
1857年
1926年
坎农: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当代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热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发高烧时,各种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代谢紊乱,机体功能异常。发热时的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伴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出现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该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严重腹泻,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当内环境中的水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人体会出现疲倦、全身不适、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常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剧烈,并且机体调节机制良好,内环境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调节能力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稳态的意义
1.稳态失调的实例分析
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高血糖
高血脂
(1)细胞代谢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2)血糖浓度、血液含氧量对细胞代谢有什么影响
(3)细胞代谢与酶的关系是什么
(4)酶的活性与pH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糖浓度、血液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保证细胞正常能量供应
温度、pH在适宜范围内: 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渗透压正常: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
……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体现
尝试对稳态的调节构建思维导图
[美]坎农:“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在行使着医生的职能。”
外界环境
细胞
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
内环境
器官系统协调运行
细胞膜
稳态
基础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调节机制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参与共建
知识构建
2021年5月22日(气温为9.1~24℃)中午1点左右,在甘肃省白银市举行的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150多位参赛者有21名遇难。有赛事亲历者表示,不少选手出现失温症状,抽搐、口吐白沫,身着短裤短袖倒在海拔2000多米的赛道线路旁。
拓展延伸
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一般来说,如果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度,就是医学上的失温,也就是低体温。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
宜的范围内

巩固训练
2、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下列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