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375倍 B.1.875倍C.1.273倍 D.0.575倍练一练.A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C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1/2 a÷10%÷10%+1/2 a÷10%=55 a;改变食物比例后的C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A提供的能量为2/3 b÷10%+1/3 b÷10%÷10%=40 b。根据题意可知:55 a=40 b,即b/a=1.375。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问题探讨讨论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额济纳胡杨林缺少分解者枯枝落叶少,物质循环慢呼一口气,CO2分子会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你能想象它们的去向吗?这些CO2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物质循环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P62阅读-思考思考-讨论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CO2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循环的范围如何?CO2生物圈3、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入生物体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消费者的摄食出生物体生产者、消费者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一、碳循环(一)、碳循环过程:请用箭头和简短的文字表明碳元素在下述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CO21、学生活动构建模型:煤、石油碳循环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泥炭煤石油呼吸作用大气中的CO2库厂房、汽车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摄食2、共同构建碳循环的图解化石燃料大气中的CO2库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①②③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作用形成石油、天然气等形成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作用摄食作用(1)碳在无机环境和群落间循环的形式:(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CO2CO2和碳酸盐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摄食(食物链/网)①生产者、消费者呼吸作用含碳有机物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小结:4、练一练: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 )形式传递,通过( )和( )渠道传递。5、碳通过( 、 )和 返回到无机环境。有机物食物链食物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和( )形式存在。2、碳通过( )和( )两种代谢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3、碳在生物体内以( )形式存在。CO2碳酸盐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含碳有机物(二)、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的循环过程。非生物环境C、H、O、N、P、S范围:物质:循环过程:特点: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H、O、N、P、S等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2、3、应用实例:种养结合-如稻田中养鱼养鸭1、温室效应1)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主要原因)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2)危害3)缓解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冰川融化化石燃料的燃烧二、生物富集1、概念:2、物质:3、特点: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重金属:如铅(Pb)、镉(Cd)、汞(Hg)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DDT、六六六1)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体,沿食物链(网)逐级富集。2)毒性强,危害大。3)稳定而不易分解,积累而不易排出水植物小鱼大鱼鱼鹰以有机物形式流动主要是食物链(网)各营养级中生物圈主要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循环往复,全球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二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项目范围形式特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阅读-归纳:P65实验原理: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数量是极其繁多的。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实践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分解速度主要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提出问题: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吗?作出假设: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设计实验:(1)材料用具:土壤、烧杯、玻璃棒、试管、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2)实验原理:土壤微生物通过分泌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还原性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通过碘液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通过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的检测,可以证明淀粉被分解为还原性糖。(3)实验步骤:1.配置土壤浸出液一、实验原理淀粉碘液变蓝淀粉葡萄糖产生砖红色沉淀分解斐林试剂加热实验课题: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课题: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进行实验:淀粉糊加入土壤浸出液加入碘液AB加入蒸馏水A1A2B1B2加入碘液加入斐林试剂加入斐林试剂实验结果不变蓝出现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碘液检测 斐林试剂检测A1、A2取自加土壤浸出液的一组B1、B2取自加入蒸馏水的一组探究活动案例1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作用准备土壤实验组:土壤灭菌处理 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准备落叶实验组与对照组叶片数量与大小基本一致实验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分别埋入落叶一段时间后,检测树叶分解情况案例2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做处理,排除微生物的作用落叶未腐烂落叶腐烂(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 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形式存在。CDBA(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 ,B为 。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光合呼吸分解者分解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O2、碳酸盐CO2课堂检测.课堂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