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南京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回顾:近代列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局势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0世纪初,列强不仅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 铁路修筑矿藏挖掘资本输出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投资时在中国丧失国家独立主权下进行的。投资的重点是利润最优厚并便于资源掠夺的 :列强控制筑路大权的方式?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1、20世纪初列强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2、根据上述数字,说一说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强力控制要达到什么目的。 列强通过多种方式强力控制中国经济,不仅是为了掠夺资源,获取高额利润;还要把中国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继而使中国变成其殖民地,进一步控制中国。 面对列强经济势力深入中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你认同下列观点吗?对此,你有何看法?正确。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这些效果。正确。列强侵略压制中国经济的发展,使民族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但列强的主观动机还是要侵略中国,占有中国的资源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背景:(2)影响:知识回顾《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攫取财富。曾经高中状元的张謇(jiǎn)大力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身于创办实业。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收回铁路权 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经济。为了“收回利权”“振兴实业”,国内掀起筹建铁路公司、集股自修铁路的热潮。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 新的社会力量爱国精神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也成长起来。在废科举、兴学堂和出国留学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和接受了西方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这句话感受革命的目的?摆脱列强的控制,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和发展新的社会力量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在众多革命者中,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孙中山,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革命先行者“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1.兴中会——革命团体建立 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①时间、地点:②性质: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③口号:“振兴中华”。④影响:1894年11月,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2.中国同盟会——革命政党建立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②领导人:孙中山被选为总理。③性质:④革命纲领:⑤活动: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同盟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进一步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是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压迫(前提)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通过平均地权的方法使国民摆脱贫困,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补充和发展)局限性——资产阶级土地纲领,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局限性——资产阶级民权,不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积极意义: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统治,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积极意义: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有利民主政治的发展.积极意义:改良社会经济,同情劳动人民.(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民族革命) 结合孙中山的这段话,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可以从政治方面,也可以从经济领域,还可以从思想文化领域,等等。政治方面: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重。
经济方面:列强争夺筑路权,掠夺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倾销商品等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一些革命性组织建立等 面对当时的中国局势,也有革命者发出“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就没有命了”的呐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呐喊?面对列强瓜分世界、抢占殖民地的世界格局、面对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和历次改良运动的失败,民众是没有任何民主权利的。通过这种呐喊,表达了在20世纪初民族危机特别严重、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革命者一种异常急迫的心情。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的活动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时,清政府也曾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立宪。但它们都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人们对清政府的失望、不满与愤怒越来越强烈,一场更大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中。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任何维护清朝统治的改良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革命建立新的政体,才有可能挽救民族危机清末改革 辛亥革命庚子新政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等督办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晚清立宪1906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
12月6日,张謇、汤寿潜等人肖先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9年(宣统元年)各省奉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
立宪运动失败,一部分立宪派转与清廷对立,投向革命阵营。未触及腐朽的制度本身,改革失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阶级基础思想宣传组织条件自主学习、知识提炼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的创立和同盟会的建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