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上课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上课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6张PPT。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感受“多元一体” 阅读P23,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你能举出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例子吗?⑴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
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
⑷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8世纪中叶,在黄河中下游,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兴起,建立国家,并通过三代,融为一体,以夏为族称,又称中国。复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夏又称华,或合称华夏,已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原地区夏、商、周最早立国,华夏民族最先形成,这是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夏、商、周时期,四周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东夷、氏羌、西戎、肃慎、蛮、濮、巴、蜀等族称,在各自分布的地区之内建国称王,并与诸夏发展着多层次的交往联系,到春秋战国时又逐渐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文成公主入藏胡床、方凳、服饰等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
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感受“多元一体”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探究“驱除鞑虏”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材料二: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康有为
材料三:
探究“驱除鞑虏”⑴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⑵回顾一下,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⑶当时,有人将同盟会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诞生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这使得人们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上述革命纲领意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怎样做:中国人一要使国富民强,抵御列强的侵略;二要民族大团结,避免国家遭分裂。①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 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② 从有人对“恢复中华”内涵的理解看,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分裂。认识: 材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①对单纯反满的弊端已有所认识,把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 ②提倡民族平等。 同单纯的“驱除鞑虏”相比,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变化?走向“五族共和”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请结合教材说说,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民族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走向“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从材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 辛亥革命促成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五族共和”把中国各民族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一词得到广泛传播。走向“五族共和”十八星旗五色旗 观察两幅旗帜,并结合教材25页资料,说说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①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的转变;
②从“小民族主义”到“大民族主义”的转变。走向“五族共和”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英国和德国开战的当天晚上,英国外交大臣望着白厅的灯光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我们此生将不会再看到它们亮起来。”
联系战争的情况,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我测评英国外交大臣的这句话预示着当时整个欧洲即将卷入战争,同时他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悲观,觉得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⑵1912年,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为防止新总统专权独裁,他在辞职咨文中附有三项条件:
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
新总统亲自到南京受任的时候,大总统及国务各员才会辞职;
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指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请你联系史实,用例证分别说明袁世凯是否按照上述三条执行。后来结果又是怎么样的?1912年4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没有执行上述三个条件。⑶清朝时,要求男子一律留辫子。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一些地方的人一夜之间就剪光了辫子,有的老人把自己留了多年的辫子也剪掉了。
有人认为剪辫意味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觉得这只是表面现象,革命后社会秩序还很乱,革命没成功。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
从表面上看,剪辫意味着旧时代的覆灭,新时代的来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从这个角度看,革命的确取得了成功。但革命只是开始,革命之后的社会建设面临着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等问题,建设富强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革命仍需付出艰辛努力。匈奴:一部分被汉族消灭,部分融入其他各民族, 部分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鲜卑:孝文帝改革后,逐渐融入其他民族。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
氐族:匈奴的一部分,后被汉族同化。
女真:大部分被汉族同化,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满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