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  )
A.50° B.60° C.140° D.160°
2.如图,AB∥CD,∠A=80°,则∠1的度数是(  )
A.70° B.100° C.110° D.130°
3.如图所示, ,垂足为,为过点的一条直线,则与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
A.相等 B.互补 C.互余 D.互为对顶角
4.如图所示,下边的4个图形中,经过平移能得到左边的图形的是(  )
A. B. C. D.
5.下面的语句是假命题的是( )
A.同旁内角互补 B.钝角的补角是锐角
C.垂线段最短 D.直角的补角是直角
6.如图,,,则点O到PR所在直线的距离是线段( )的长.
A.OQ B.OR C.OP D.PQ
7.如图,∥,∠1是∠2的3倍,则等于( )
A. B. C. D.
8.如图,如果AB∥CD,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3=∠7 B.∠2=∠6 C.∠3+∠4+∠5+∠6=180° D.∠4=∠8
9.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1+∠2+∠3=( )
A.180° B.360° C.270° D.540°
10.点P为直线m外一点,点A,B,C为直线m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m的距离为( )
A.4cm B.2cm C.小于2cm D.不大于2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
12.如图,△ABC沿着直线BC的平移,使点B移到点E,若∠ABC=40°,∠ACB=60°,则∠DEF= _________.
13.如图,,∠2=50°,那么∠1=______°,∠3= ______°,∠4=______°
14.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中,题设是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此命题是_______命题.
15.如图所示,BE是AB的延长线,量得∠CBE=∠A=∠C.由∠CBE=______,可以判断AD∥BC,由∠CBE=______,可以判断AB∥CD,由∠ABC + ______=180°,可以判断AB∥CD.
16.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BEF,若∠1=72°,则∠2=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72分。
17.画图,如图,直线CD与直线AB相交于C,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作PQ∥CD,交AB于点Q;
(2)过点P作PR⊥CD,垂足为R.
18.推理填空:如图:
①若∠1=∠2,则 ∥ ( )
若∠DAB+∠ABC=180°,则 ∥ ( )
②当 ∥ 时,∠ C+∠ABC=180°( )
当 ∥ 时,∠3=∠C ( )
19.如图,AB∥CD, ∠3=115°,求∠1的度数.
20.如图,已知∠1=50°,∠B=50°, ∠D=50°,求∠C的度数
21.如图,已知∠AGD=∠ACB,∠1=∠2.求证:CD∥EF
22.如图,已知,.点是射线上一动点(与点不重合),、分别平分和、分别交射线于点,.
(1)①的度数是________;
②,________;
(2)求的度数;
(3)当点运动时,与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随之发生变化 若不变化,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
23.3是2x﹣1的平方根,y是8的立方根,z是绝对值为9的数,求2x+y﹣5z的值.
24.已知与互为相反数.
(1)求2a-3b的平方根;
(2)解关于x的方程.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
∴∠2=(180-40)°=140 °;
故选C.
2.B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
如图所示,
∵AB∥CD,
∴,
又∵∠A=80°,
∴,
又∵与是对顶角,
∴.
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准确理解对顶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C
【分析】
根据互余的定义,结合图形解答即可.
【详解】
∵,
∴∠BOC=90°,
∴∠1+∠COE=90°.
∵∠2=∠COE,
∴∠1+∠2=90°,
∴与互余.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垂直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以及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4.A
【分析】
根据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解答.
【详解】
解:A、经过平移能得到左边的图形,故符合题意;
B、经过平移和旋转才能得到左边的图形,故不符合题意;
C、经过平移和轴对称变换才能得到左边的图形,故不符合题意;
D、经过平移和旋转才能得到左边的图形,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易混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或翻转.
5.A
【分析】
根据直角、垂线段、锐角和平行线的性质判断即可.
【详解】
解:A、两直线平行,才会同旁内角互补,故原命题是假命题;
B、钝角的补角是锐角,故原命题是假命题;
C、垂线段最短,故原命题是假命题;
D、直角的补角是直角,故原命题是假命题;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直角、垂线段、锐角和平行线的性质,难度不大.
6.A
【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结合图形判断即可.
【详解】
解:∵OQ⊥PR,
∴点O到PR所在直线的距离是线段OQ的长.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7.A
【分析】
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1是∠2的3倍以及邻补角的概念,得4∠3=180°,由此可以求出∠2=45°.
【详解】
解:如图,∵a∥b,
∴∠2=∠3,
而∠1是∠2的3倍,
∴∠1是∠3的3倍,
而∠1+∠3=180°,
∴4∠3=180°,
∴∠3=45°,
∴∠2=45°.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邻补角的定义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结合已知条件列方程进行求解.
8.D
【详解】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3=∠7,∠2=∠6;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3+∠4+∠5+∠6=180°.
而∠4与∠8是AD和BC被BD所截形成得内错角,则∠4=∠8错误,
故选D.
9.B
【分析】
首先作出PA∥a,根据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得出∠1+∠2+∠3的值.
【详解】
解:过点P作PA∥a,
∵a∥b,PA∥a,
∴a∥b∥PA,
∴∠1+∠MPA=180°,∠3+∠APN=180°,
∴∠1+∠MPA+∠3+∠APN=180°+180°=360°,
∴∠1+∠2+∠3=360°.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作出PA∥a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D
【分析】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的点与直线上垂足间的线段的长,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答案.
【详解】
当PC⊥l时,PC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即点P到直线l的距离2cm,
当PC不垂直直线l时,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PC的长,即点P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2cm,
综上所述: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不大于2cm,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利用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11.相交或平行
【分析】
根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知.
【详解】
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2种位置关系,它们是相交或平行.
故答案为:相交或平行.
【点睛】
本题是基础题型,主要考查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12.40°
【分析】
根据平移的性质可得AB∥DE,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EF的度数.
【详解】
解:∵△DEF由△ABC平移得到,B和E为对应点,
∴AB∥DE,
∴∠DEF=∠ABC=40°.
故答案为:4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根据平移得出AB∥DE是解题的关键.
13.50 50 130
【分析】
∠1与∠2是对顶角,∠2与∠3是内错角,∠3与∠4是邻补角,据此回答.
【详解】
解:如图,∵∠2=50°,
∴∠1=∠2=50°,
∵m∥n,
∴∠3=∠2=50°,
∴∠4=180°-∠3=130°.
故答案为:50;50;1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性质定理得出各对相等的角.
14.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真.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设是前提条件,结论是由前提条件得到的结果作答即可得题设和结论,再判断命题真假即可.
【详解】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写成:“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旁内角互补”,
∴题设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同旁内角互补,
此命题是真命题,
故答案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真.
【点睛】
本题考查了命题中题设与结论的判断,真命题与假命题的判断,用到的知识点为:所有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如果”后面是题设,“那么”后面是结论.
15.∠A ∠C ∠C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直接完成填空.
【详解】
解:由∠CBE=∠A可以判断AD∥BC,根据是同位角相等,可得两条直线平行;
由∠CBE=∠C可以判断AB∥CD,根据是内错角相等,可得两条直线平行;
由∠ABC+∠C=180°,可以判断AB∥CD,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可得两条直线平行;
故答案为:∠A,∠C,∠C.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弄清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角.
16.54°
【分析】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求出∠FE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到∠BEG,然后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2.
【详解】
∵AB∥CD,
∴∠BEF=180° ∠1=180° 72°=108°
∠2=∠BEG,
又∵EG平分∠BEF,
∴∠BEG=∠BEF=×108°=54°
∴∠2=∠BEG=54°.
故答案为54°.
17.(1)作图见解析;(2)作图见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过点P作∠PQA=∠DCA即可.
(2)过点P作∠QPR=90°即可.
试题解析:如图,直线CD与直线AB相交于C,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作PQ∥CD,交AB于点Q;
(2)过点P作PR⊥CD,垂足为R.
18.见解析
【分析】
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即先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CD,然后再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AD∥BC.②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得两角互补.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得∠3=∠C.
【详解】
解:①若∠1=∠2,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DAB+∠ABC=180°,则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②当AB∥CD时,∠C+∠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当AD∥BC时,∠3=∠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故答案为: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B∥C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D∥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1)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9.65°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邻补角的定义即可解答.
【详解】
解:∵AB∥CD,
∴∠3+∠2=180°,∠2=∠1,
∴∠1=∠2=180°-∠3=180°-115°=6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邻补角,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0.130°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1=∠B,得到AD∥BC,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C.
【详解】
解:∵∠1=∠B=50°,
∴AD∥BC,
∴∠C=180°-∠D=180°-∠50°=1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得到AD∥BC.
21.见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首先得出DG∥CB,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3=∠2,进而得出CD∥EF.
【详解】
解:证明:∵∠AGD=∠ACB,
∴DG∥CB,
∴∠3=∠1,
∵∠1=∠2,
∴∠3=∠2,
∴CD∥EF.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的定理是解题关键.
22.(1)①120°,②∠CBN;(2)60°;(3)不变,∠APB:∠ADB=2:1.
【解析】
【分析】
(1)由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内错角相等可得;
(2)由(1)知∠ABP+∠PBN=12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知∠ABP=2∠CBP、∠PBN=2∠DBP,可得2∠CBP+2∠DBP=120°,即∠CBD=∠CBP+∠DBP=60°;
(3)由AM∥BN得∠APB=∠PBN、∠ADB=∠DBN,根据BD平分∠PBN知∠PBN=2∠DBN,从而可得∠APB:∠ADB=2:1;
【详解】
解:(1)①∵AM∥BN,∠A=60°,
∴∠A+∠ABN=180°,
∴∠ABN=120°;
②∵AM∥BN,
∴∠ACB=∠CBN,
故答案为:120°,∠CBN;
(2)∵AM∥BN,
∴∠ABN+∠A=180°,
∴∠ABN=180°-60°=120°,
∴∠ABP+∠PBN=120°,
∵BC平分∠ABP,BD平分∠PBN,
∴∠ABP=2∠CBP,∠PBN=2∠DBP,
∴2∠CBP+2∠DBP=120°,
∴∠CBD=∠CBP+∠DBP=60°;
(3)不变,∠APB:∠ADB=2:1.
∵AM∥BN,
∴∠APB=∠PBN,∠ADB=∠DBN,
∵BD平分∠PBN,
∴∠PBN=2∠DBN,
∴∠APB:∠ADB=2: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一定要找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23.-33或57.
【分析】
根据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方法先求x和y,再根据绝对值的求法计算出z的值,最后再求2x+y﹣5z的值.
【详解】
解:∵3是2x﹣1的平方根,y是8的立方根,z是绝对值为9的数,∴2x-1=9,y=2,z=±9,∴x=5.
当z=9时,2x+y-5z=2×5+2-5×9=-33.
当z=-9时,2x+y-5z=2×5+2-5×(-9)=57.
【点睛】
此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绝对值的理解,熟练掌握它们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4.(1)的平方根为;(2).
【分析】
(1)先由相反数的定义列出等式,再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即可;
(2)先将a、b的值代入,再利用平方根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
(1)由相反数的定义得:
由绝对值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得:
解得

故的平方根为;
(2)方程可化为
整理得
解得.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定义、绝对值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平方根的定义等知识点,利用绝对值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求解是常考知识点,需重点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