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 同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点把握这些时间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本课《辛亥革命》共有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第一子目通过清政府自救以及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两条线索分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即辛亥革命的背景;第二子目对保路运动及各省独立的起义过程进行时间线索勾勒;第三子目,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和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两点,一是这场革命不是少数人主观愿望的产物,而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反映了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二是它具有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立意:以时代·国家·国民为主线贯穿整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命运与国民前途之间的紧密关联,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教学目标:
①唯物史观-理解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深重之下的产物。
②史料实证-理解和运用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学习观念。
③时空观念-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及时空。
④历史解释-学生能对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产物形成辩证的
全面的认识和解释。辩证理解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局限。
⑤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理解时代、国与民之间的紧密关联,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三民主义
难点: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国民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关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环节一:通过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设置两个本课的主题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一:为什么说清政府是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 问题二:孙中山想要构建一个怎样的新国家? 过渡:紧扣主题,点出时代、国家、国民,过渡到时代背景的讲解。 思考并对两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 环节一:学生对19C末20C初的中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一方面学生可以系统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快速且有效的进入新课,两个问题也是本课主要要重点阐述的问题。 过渡:通过点明主题进行自然过渡。
新课 一、时代:列强瓜分世界 环节一:引导学生阅读19C末20C初世界的殖民地图及相关殖民数据,了解当时的世界形势。通过1876-1914年欧洲列强扩张的情况来认识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列强瓜分世界的时代。 1.参与讨论。 2.从地图和数据认识当时的世界形势及时代特点 环节一: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与地图形成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这样的时代之下中国又面临怎样的危机? 二、国家:危机四伏,国将不国 环节一:引导学生完善时间轴,梳理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结合列强在中国势力图,认识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环节二:引导学生通过慈禧的一段话,了解面临深重危机,中国政府的反应。 1.回顾历史填写时间轴,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2.阅读材料认识清政府的本质。 环节一:在复习回顾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感受危机深重 环节二:论从史出,认识清政府的本质。
面临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国家,我们的国民又作何反应? 国民:救亡图存与麻木不仁 环节一:引导学生结合时间轴回顾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斗争,了解其结果。 环节二:通过中国民众给侵略者递梯子,引导学生了解当时部分国民的麻木不仁。 环节三:就陈天华《猛回头》提出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自己的国家却没有我们的份? 问题二:为什么说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1.梳理回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 2.阅读图片,感受中国的部分国民麻木不仁。 3.齐声朗读陈天华《猛回头》。 环节一:学生通过回顾各阶级的救亡,感悟他们的责任和爱国;同时,通过了解其失败的结果,认识到这些努力未能拯救中国,危机仍然存在。 环节二:通过图片,学生更加能直观的感受到当时部分民众的麻木,认识这也是中国面临危机的重要原因。 环节三:齐声朗读一方面可以更深刻感受当时的深重危机,了解变革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的中国该往哪里去? 清政府的自救 环节一:提供新政的内容节选及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设置问题:新政是否达到清政府自救的目的?为什么? 结论:清末新政未摆脱困局,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 环节二:针对《钦定宪法大纲》和皇族内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立宪的实质,及清政府试图构建的国家并不能实现自救,也救不了国。 问题一:宪法大纲中皇帝的地位如何? 问题二: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哪些权利? 问题三:宪法大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问题四:清政府想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国家? 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新政并不能自救。 阅读材料,回答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认识清政府自救无法挽救中国。 通过阅读材料和层层递进的问答,学生认识到清政府不能自救,也救不了我们国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国民又一次主动承担起了救国的重任。 环节一:通过陈天华《警示钟》设置问题。 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问题一:陈天华想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救国? 问题二:一场革命爆发在当时的中国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要如何革命?革命派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要构建一个怎样的国家? 环节一:通过十六字纲领分析想要构建的国家,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1.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2.参与问题讨论,认识三民主义和建国理想。 环节一:通过结合前面部分的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更加能够了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家危亡下,之前的救国道路行不通,必须要实行革命,认识革命是当时的必然。 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与思考能力。 环节二:学生能通过分析认识革命派的建国主张,认识三民主义。
为了这样的建国理想,革命派奋不顾身的救国救民 六、奋不顾身,救国救民 环节一:以时间轴的方式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环节二:以林觉民和秋瑾为代表,体现国民的担当意识和救国救民。 1.回顾革命历程。 2.感悟林觉民和秋瑾等人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 环节一:该部分学生在初中已经有详细的,通过时间轴进行梳理,学生可以回顾相关知识。 环节二:学生从历史人物中能感受到革命党人为救国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为国献身,为民献身,那么他们为民构建了怎样的国? 构建共和,维护民权 环节一:分析五色旗和大总统誓词,分析民国的实质。 环节二: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片段,设问。 问题: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谁?国民拥有哪些权利?为维护民权采取了那些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环节一:通过问答和分析材料的方式,学生认识到民国的性质,以及辛亥革命实现了从专制到共和的意义。 环节二: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从中了解临时约法的性质,以及为维护共和,革命党人做出的法律,朝着法制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这个国家是不是他们理想的国家? 功千秋,业未竟 环节:提供材料,设置问题,并进行总结。 问题:国民是否建立起了一个理想的国家?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功千秋,业未竟? 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材料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提供材料,设置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学生形成对辛亥革命的辩证认识,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同时也意识到辛亥革命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总结 国与民紧密联系。革命派、仁人志士献身革命,推动国家从专制到共和。我们要如何传承和践行这种精神? 环节:分享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学生提出希望和建议,总结新课。 1.齐声朗读横渠四句 2.分享通过学习本课的感受和责任的理解。 回归主题,对学生强调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学生提出希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升华主题内容。
六、板书
必要性:民族危亡、救国失败 功绩
条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军事-新军掘墓
同盟会-组织
三民主义-理论 局限
七、教学反思
1.最后一部分学生的讨论时间不足,稍显仓促
2.个别细节没有明确点出来,比如清帝退位
3.感情可以再更饱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