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礼仪形象修养教程
模块四
日常社交礼仪
后悔的老孙
老孙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孙得知某商业聚会上会有好几个知名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便千方百计拿到了聚会的邀请函,准备在聚会上结交这些负责人,为自己的公司争取一些利益。
点击跳过情景
后悔的老孙
聚会那天,老孙信心百倍地走进会场。他一进会场就看到了自己一直很想结交的某公司陆经理。于是老孙直接走上前去,伸出手,向陆经理自我介绍道:“陆经理,您好!我是××公司孙××。”陆经理礼貌地伸出手,与他轻轻握了握后就与其他人寒暄去了,没有给老孙留继续说话的机会。老孙有些无趣,但他很快打起精神,准备找自己认识的刘经理,让刘经理帮自己介绍另一个知名公司的负责人赵经理。
点击跳过情景
后悔的老孙
这时有一位男士迎面走来,并礼貌性地和老孙点头致意。老孙不认识这位男士,便扭头走了,也没有和男士打招呼。不久后,聚会的主持人邀请某知名公司负责人赵经理上场讲话,老孙才发现这个赵经理竟然是刚才和自己点头致意的人,顿时后悔不已。
点击跳过情景
后悔的老孙
想一想
老孙在聚会上的表现有哪些失礼之处?
在不同的场合与人交往,我们应遵守哪些礼仪?
点击跳过情景
4.1
称呼礼仪
4.1称呼礼仪
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它是人际交往的开场白,亲切而得体的称呼可以缩短人们感情上的距离,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仪因素。
在社交活动中,对于不同场合的不同交往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称呼,若称呼不当,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称呼礼仪。
4.1.1生活中的称呼
生活中的称呼具有亲切、自然等特点。按照与交往对象亲疏关系的不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灵活选用具体的称呼方式。
分别是:
对陌生人的称呼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对亲属的称呼
1.对陌生人的称呼
4.1.1生活中的称呼
对于陌生人或初次交往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如“大哥”“大姐”
“大叔”“大妈”等
2.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4.1.1生活中的称呼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称呼方式。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例如 适用亲戚
直接以姓名相称 如“李小芬” 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平辈、晚辈或年龄相仿的朋友
只称其姓,不呼其名,并在其姓的前面加上“老”“大”或“小”字 如“老王”“大陈” “小张”等 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或熟人
不称其姓,直呼其名 如称“王凤鸣”为“凤鸣” 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关系很亲密的朋友或熟人
采用类似于血缘关系的称呼 或者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 如“大娘”“大伯”“叔叔” “阿姨”等 如“刘大哥”“张阿姨”等 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街坊邻居等熟人
3.对亲属的称呼
4.1.1生活中的称呼
(1)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称呼
如:
称母亲的父亲为“姥爷”,
称父亲的父亲为“爷爷”,
称姑、舅之子为“表兄”“表弟”,
称叔、伯之子为“堂兄”“堂弟”等。
(2)直呼其名或使用爱称
如称“张兰芬”为“兰芬”或“芬芬”
这种称呼只适用于平辈、晚辈或年龄比自己的小的亲属,而不适用于长辈或年龄比自己大的亲属。
3.对亲属的称呼
4.1.1生活中的称呼
对自己亲戚的称呼 例如 适用亲戚
在普通称呼前加“家”字 如“家父”“家姐”等 这种称呼适用于长辈或年龄比自己大的亲属
在普通称呼前加“舍”字 如“舍弟”“舍侄”等 这种称呼适用于晚辈或年龄被自己小的亲属
普通称呼前加“小”字 如“小儿”“小婿”等 这种称呼常用于称呼自己的子女
1)对亲属本人的称呼
采用谦称
3.对亲属的称呼
4.1.1生活中的称呼
对他人亲戚的称呼 例如 适用亲戚
在普通称呼前加“尊”字 如“尊母”“尊父”等 这种称呼常用于称呼交际对象的长辈
在普通称呼前加“贤”字 如“贤妹”“贤侄”等 这种称呼常用于称呼交际对象的晚辈或平辈
在普通称呼前加“令”字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荆”(对方的妻子)、“令爱”(对方的女儿)、“令郎”(对方的儿子)等 这种称呼一般可不分辈分和长幼
1)对亲属本人的称呼
采用敬称
礼仪小贴士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尊人谦己已深入人心,古代一些尊称、谦称被沿传至今。在现代交际场合中,适当地使用这些尊称和谦称,不仅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而且可以显示自己良好的文化涵养。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公务活动中的称呼具有正式、庄重、规范等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职务性称呼,即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职务性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职称性称呼,即对于有职称的人,尤其是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直接以其职称相称。这种称呼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2.职称性称呼
这种称呼有时也可简化,如将“王工程师”简称为“王工”,但其使用前提是不会产生歧义,让人误会
这种称呼通常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3.职业性称呼
即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人,直接称呼其职业,如称警察为“警官”,称医护人员为“医生”“护士”等。一般而言,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被称呼者的姓氏或姓名。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4.姓名性称呼
即直接称呼交往对象的姓名。这种称呼与日常交往中对朋友、熟人的称呼相似。
可根据具体情况直呼对方姓名,或只称其姓,不呼其名,或只呼其名,不称其姓。
其中,只呼其名,不称其姓的称呼方式通常限于同性之间,且常在上级称呼下级时使用。
4.1.2公务活动中的称呼
5.性别性称呼
即根据交往对象的性别称其为“先生”或“女士”。当了解到对方的姓氏时,必须第一时间在称呼前加上对方的姓氏。此外,在国际交往场合,通常还可称已婚女性为“夫人”。
4.1.3使用称呼时的注意事项
通常,在多人场合称呼他人时,应按照先疏后亲、先长后幼、先女后男、先上级后下级的顺序进行。
1.称呼多人时应有礼有序
点击此处播放微课
使用称呼时的注意事项
4.1.3使用称呼时的注意事项
错误的称呼
误读
误读即念错他人姓名
误会
误会即错误判断了他人的年龄、辈分、婚姻状况及与其他人的关系
2.切忌使用错误的称呼
避免使用错误称呼的主要方法是事先积极查证、了解或临时谦虚请教。
如将多音字或不认识的字念错
如称未婚妇女为“夫人”,误认为某男士与某女士为夫妻关系而称呼错误等。
4.1.3使用称呼时的注意事项
3.切忌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他人为“伙计”,但该称呼在南方人听来则是“打工仔”的意思。
使用不通行的称呼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因此,在称呼他人之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风俗或习惯,选用正确、恰当的称呼。
在社交活动中,切忌给他人取外号或以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他人。
如“张胖子”“李大嘴”等。
4.切忌称呼外号
4.1.3使用称呼时的注意事项
有些姓氏和普通称呼搭配时的语音,会让人产生误会或陷入尴尬局面。
例如:
称姓付的局长为“付局长”,可能会使人误认为其为副职;
称姓戴的市长为“戴市长”,可能会使人误认为其为临时代职等。
面对这种语音不当的称呼时,正确做法是去其姓氏而直接称其职务。
5.避免语音不当的称呼
课堂小结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