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北宋
西夏
对比唐朝与北宋的版图,二者有何主要区别?
由五代十国的分裂——北宋再次统一
却也没有达到汉唐时期的疆域大一统局面
北宋、辽、西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民族政权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契丹的兴起: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中原的汉族联系密切
唐朝末年:人们躲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契丹人引马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的建立: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巩固措施:
10世纪初(907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辽上京遗址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的兴起与发展
389年
隋唐时期
有文献记载
与汉族的经济、
文化联系日益
紧密
唐朝末年
9世纪后期
有了农耕、冶铁
和纺织等产业,并
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北方汉人避乱,北出长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
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郡,咸被驱役,族帐浸盛,有时入寇。——《旧五代史·契丹传》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3.辽治国措施:
耶律阿保机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
四时捺钵(nà bō)制度
契丹手工业
契丹鸡冠壶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4.西夏的建立:
西夏王陵
元昊
元昊
建立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大夏,史称西夏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王陵遗址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5.西夏治国措施: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官制
法律
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契丹(辽)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西

都城:兴庆
建立者:元昊
建立时间:1038年
看图学史
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1、辽与北宋和战的表现: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屏障。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时期 战、和
辽太宗
宋太祖晚期
宋太宗
宋真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读图,燕云十六州和辽其他地区最大的区别是?
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游牧
农耕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游牧
契丹族
澶 州
寇准
宋真宗
东京
2.澶渊(州)之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交战地点:
4.关键人物:
5.战争结果:
攻方:
守方:
1004年(宋真宗)

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1005),辽撤军,宋给辽岁币。
和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辽宋
澶州之盟
1005年
辽宋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朝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①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长期和平的局面。
②加强了辽与北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各民族的进步。
3.澶渊之盟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使宋辽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
1、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
2、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多角度评价澶渊之盟
1、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表现:


先战后和
(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2)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
立国时间短,受人力、物力限制,西夏因战争遭到损失,人民困苦。
宋夏和议
3.宋夏议和:
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
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有各种生日、节庆所赐银、绢、茶,以及衣著杂帛等,总计二十五万五千。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民族关系
知识小结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战与和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议和影响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东京
1004,澶州之战
1005,宋辽议和
史称《澶渊之盟》
1044宋夏议和
积极:使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消极: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960年
西夏归附北宋
1038年
西夏独立,
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
1040年
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1044年
“庆历和议”
916年
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澶渊之盟”
1125年
金灭辽
战:45年
和:120年
和:78年
战:6年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民族关系发展——民族交融加强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方的密切来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知识拓展: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五种方式
(1)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
(2)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4)友好往来(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3)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5)并立对峙(辽、西夏与北宋;金、蒙古与南宋)
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和为主流。
民族之间的战与和,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家国情怀:如何认识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共同创造!
1.“西夏人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材料反映出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都市生活丰富
C.民族交融加深 D.科技文化灿烂
c
课堂反馈
2.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所述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b
课堂反馈
3.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介绍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D.北宋给辽“岁币”
a
课堂反馈
4.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家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A.瓦子 B.榷场 C.草市 D.市舶司
b
课堂反馈
5.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于1005年缔结的盟约。该盟约( )
A.使辽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B.完全消除了宋辽之间的民族隔阂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D.促进了汉族与党项族的友好往来
c
课堂反馈
6.比较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异同点,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哪一项不是辽和西夏的共同点( )
A.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B.都与宋朝有过战争
C.都向北宋称臣
D.都同北宋达成和议
c
课堂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