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城乡旅游与社区旅游 课件(共37张PPT)- 《旅游地理学》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章 城乡旅游与社区旅游 课件(共37张PPT)- 《旅游地理学》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版)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6章
6.1 城市旅游
1
6.2 乡村旅游
2
6.4 区域旅游合作
4
6.3 社区旅游
3
6.1城市旅游
6.1.1 城市旅游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由于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使得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因此产生了城市旅游”。 Page(1995)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保继刚等(2005)
总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依托城市旅游吸引物及其功能性服务设施开展的旅游活动。
6.1城市旅游
6.1.1 城市旅游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空间与功能
集聚
通过市场营销(社会媒体、宣传资料)
来刺激需求
消费者需求
旅游体验
旅游动机
旅游需求
旅游设施供给
城市旅游吸引力
住宿设施
餐饮设施
购物设施
交通设施
娱乐设施
游憩
商业区
(RBD)
对旅游服务/产品的消费
对环境、文化、社会的影响
(客源地、路途中、目的地)
游客的旅游体验
顾客反馈
满意程度调查
公共/私人部门
管理、市场营销、规划、开发与发展
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体系(Page,1995)
【同步思考6-1】
问题:城市旅游吸引要素有哪些?
6.1城市旅游
6.1.2 旅游城镇化
1)旅游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黄震方等(2000)。
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和谐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陆林等(2009)
6.1城市旅游
6.1.2 旅游城镇化
2)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
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就是以旅游带动下的泛旅游产业集聚为产业基础,由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直接带动推动的城镇化过程。
旅游引导的城镇化
旅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
产业融合
旅游与体育运动、医疗卫生、养生养老、创意产业、教育培训、文化艺术、会议会展、农林牧副渔、加工工业、高科技产业、建筑建材等产业之间深度融合。
产业聚集化
产业集群化
农民身份转变
人口集中
旅游配套设施
社会公共服务
就地城镇化
旅游综合体、旅游休闲小镇
旅游发展
游客聚集
消费聚集
产业聚集
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
6.1城市旅游
6.1.2 旅游城镇化
3)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市旅游化模式
旅游城镇建设模式
旅游综合体模式
旅游新农村社区模式
【同步思考6-2】
问题:如何理解旅游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旅游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同步案例6-1
旅游城市化现象及形成的动力机制
旅游城市化的产生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城市化进程的带动机制起关键性作用。城市本身的旅游载体作用也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的产生。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对旅游的城市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政策制度是导致旅游城市化发展又一重要因素。区位交通是旅游城市化形成发展的基础。。
问题:旅游城镇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何构建不同阶段的旅游城镇化动力机制?
6.1城市旅游
6.1.3 城市游憩商业区
1)RBD概念
RBD的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城市RBD主要包括大型的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基本类型。 (Smith,1990)
6.1城市旅游
6.1.3 城市游憩商业区
2)城市RBD的形成动力机制
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发展因素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自然、文化、交通、工商业、金融、社区与政府等因素都影响到城市商业游憩业的发展。其动力机制是由游憩消费子系统牵动和游憩产品吸引子系统所构成,并由中介系统进行游憩消费引导、城市支持系统作为发展条件,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的互动型动力系统
发展条件
吸引消费
消费引导
发展基础
消费牵动
服务内涵
优化结构
推动服务
促进发展
激发动机
辅助决策
游憩需要、出游倾向、个人偏好
消费观念、经济能力、闲暇时间
游憩景观、游憩设施、游憩活动
服务设施、城市形象
城市建设人文环境、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游憩政策、城市管理
公众口碑、宣传广告、旅游交通、旅行社、服务引导
需求系统
供给系统
支持系统
中介系统
动力
系统
城市商业游憩区动力系统结构模型(黄震方等,2001)
6.1城市旅游
6.1.4 主题街区与历史街区
1)主题街区
主题街区是在市民相对聚集区域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场所感与便利性的生活空间形态。
主题街区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4方面:
主题
场景
空间
商业模式
6.1城市旅游
6.1.4 主题街区与历史街区
2)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典型和相对完整的历史风貌、融合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历史街区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
遗存的真实性
空间的功能性
6.1城市旅游
6.1.5 滨水休闲空间
1)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地段,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城市空间,是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城市滨水区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组成,具有自然生态、空间开放、功能混合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2)休闲空间  
休闲空间是为人们提供可供休息、观赏、娱乐、运动、游玩以及交往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它为人们在自由时间里自发自足的休闲活动提供基本场所,并使人能产生愉悦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休闲空间是一个由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
6.1城市旅游
6.1.5 滨水休闲空间
3)城市滨水区带状休闲空间特征
流动性
层次性
双栖性
开放性
6.1城市旅游
6.1.6 主题公园
1)基本概念
自1955年美国人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以其出色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国洛杉矶创造了迪斯尼乐园以来,主题公园得到巨大的发展。从迪斯尼的构想及其他主题公园的实践来看,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6.1城市旅游
6.1.6 主题公园
2)主题公园的类型
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但一般或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
(1)以主题内容划分
(2)以吸引范围划分
(3)以规模大小划分
3)主题公园成功的要素
国内外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主题公园的开发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准确的主题定位
(2)恰当的园址选择
(3)新颖的创意策划
(4)独特的主题文化
(5)深度的产品开发
(6)灵活的营销策略
同步案例6-2
常州环球恐龙城
环球恐龙城位于江苏省常州新区,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恐龙文化为主题,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集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温泉休闲、游憩型商业、主题地产及动漫创意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大型主题游乐休闲区。包括中华恐龙园、香树湾东南亚风情度假中心、恐龙城大剧场、恐龙谷温泉度假中心、三河三园亲水之旅、飞龙运动休闲公园、迪诺水镇、时光城、养生天地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其核心景区中华恐龙园有六大主题区域、五十多个极限游乐项目、每天十多场各种风格的出题演出,是有着“东方侏罗纪”之称恐龙主题乐园。
环球恐龙城是中国“无中生有”发展旅游成功的典范,是颇具文化价值的主题公园建设新成就,自2000年建成开园以来,环球恐龙城规模不断壮大,品牌不断提升,影响不大扩大,产业不断升级,进入了国内主题公园第一方阵,成为世界恐龙文化体验基地、中国最知名的恐龙主题乐园和一座复合型创意旅游城,荣膺国家5A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中国主题公园服务规范》和《国家动漫服务标准》制定者。
问题:环球恐龙城的成功对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哪些启示?
6.1城市旅游
6.1.7 环城游憩带
1)环城游憩带概念
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的概念由吴必虎(1998)首次提出,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
6.1城市旅游
6.1.7 环城游憩带
2)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
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行者达成的一种妥协。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环城游憩带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其形成是在需求系统、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行系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供给系统
支持系统
需求系统
ReBAC
出行系统
营销策略
旅游交通
公众口碑
网络信息
媒体广告
资源环境 投资决策 游憩用地 游憩设施 活动设计
政策规划
基础设施
政府管理
游憩需求 游憩偏好 经济能力 闲暇时间 消费观念
环城游憩带系统动力机制模型
6.2乡村旅游
6.2.1乡村旅游的概念
意大利撒丁岛地区法律规定,乡村旅游是在非城市区域为满足旅游需求,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修建和组织活动及其他服务等。Pulina(2006)。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杜江(1999)
6.2乡村旅游
6.2.2乡村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1)乡村旅游的类型
2)乡村旅游的特征
乡村景观资源的丰富性。
时空结构上的分散性。
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
乡村旅游的多功能性。
6.2乡村旅游
6.2.3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休闲观光型
务农参与型
综合型
观光农业园开发模式
现代农村展示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乡村田园风光模式
古镇村落开发模式
民俗风情开发模式
6.2乡村旅游
6.2.4乡村旅游动力机制
1)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动力
2)乡村旅游驱动机制
寻求供给
乡村旅游需求系统

乡村旅游支持系统
乡村旅游媒介系统
乡村旅游供给系统
鼓励、推动需求
促进建设
吸引、引导需求
推动供给
引导、扶持供给
吸引宣传和中介
传递
传递
乡村旅游驱动机制
【深度剖析6-1】
问题:如何理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解析提示:“模式”是对事物共同效应和特征的一种抽象,是人
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动力机制”是指动力源建设。对于乡村旅
游而言,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市场结构、政策扶持力度均存在较大的
差异,可以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抽象和提炼出乡村旅游发展
模式,寻找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力。
6.3 社区旅游
6.3.1 社区旅游的内涵
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旅游产品,认为社区旅游是以社区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活动;
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认为社区旅游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 并将其作为主要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区全面发展
三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社区利益,认为社区旅游是社区居民公平得到旅游利益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决定社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目标,强调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
6.2乡村旅游
6.3.2 社区参与旅游
1)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
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只是发挥行政职能,引导社区居民的行为,最终这一理念的实施,还是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力量。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客体是居民参与社区内与旅游有关的各项事物或活动当中,具体而言,从宏观上讲包括旅游社区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参与。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共同目标是促进旅游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健康的发展。
6.2乡村旅游
6.3.2 社区参与旅游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
(2)社区参与旅游经济活动
(3)社区参与旅游相关培训
3)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
(1)政府主导型
(2)公司主导型
(3)社区主导型
4)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措施
①对社区利益相关者进行认定,了解和兼顾相关群体的利益需求
②建立“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的旅游管理机构,合理地进行社区赋权,强化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决策、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职能
③完善旅游政策和管理制度,提高社区旅游管理水平
④加强对社区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参与能力
⑤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的环境、设施与功能,促进社区和旅游的联动发展
6.2乡村旅游
6.3.3 社区增权
斯基文斯(R.Scheyvens)在1999年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与地方社区增权》(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的一篇短讯,至此,旅游学界才真正开始了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增权研究。指出, 旅游增权的受体应当是目的地社区, 并提出了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心理、社会4 个维度在内的社区旅游增权框架。
维度 增权 去权
经济增权 旅游为当地社区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发展旅游所赚来的钱被社区中许多家庭共同分享, 并导致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新建给水系统、房屋更耐久) 旅游仅仅导致了少量的、间歇性的收益。大部分利益流向地方精英、外来开发商、政府机构。只有少数个人或家庭从旅游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由于缺少资本或适当的技能, 其他人很难找到一条途径来分享利益
心理增权 旅游发展提高了许多社区居民的自豪感,因为他们的文化、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独特性和价值得到外部肯定。当地居民日益增强的信心促使他们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机会。就业和挣钱机会可获得性的增加导致处于传统社会底层的群体,如妇女和年轻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许多人不仅没有分享到旅游的利益, 而且还面临着由于使用保护区资源的机会减少而产生生活困难。他们因此而感到沮丧、无所适从、对旅游发展毫无兴趣或悲观失望
社会增权 旅游提高或维持着当地社区的平衡。当个人和家庭为建设成功的旅游企业而共同工作时, 社区的整合度被提高。部分旅游收益被安排用于推动社区发展, 如修建学校或改进道路交通 社会混乱和堕落。许多社区居民吸纳了外来价值观念, 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承受了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能公平地分享收益。个人、家庭、民族或社会经济群体不仅不合作, 还为了经济利益而相互竞争, 憎恨、妒忌很常见
政治增权 社区的政治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所有社区群体的需要与利益, 并提供了一个平台供人们就旅游发展相关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交流。为发展旅游而建立起来的机构处理和解决不同社区群体( 包括特殊利益集团如妇女、年轻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 的各种问题, 并为这些群体提供被选举作为代表参与决策的机会 社区拥有一个专横的或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领导集体。为发展旅游而建立起来的机构将社区作为被动的受益者对待, 不让他们参与决策, 社区的大多数成员感到他们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和权力发表关于是否发展旅游或应该怎样发展旅游的看法
旅游发展中社区增权的四维框架
6.4 区域旅游合作概述
6.4.1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体,依据一定的章程、协议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6.4.2 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
联合开发区域旅游产品,整合区域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水平提高
合作开展旅游市场促销,统一塑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促进客源互送,联合拓展客源市场,共同做大旅游市场
加强旅游经营管理合作,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的、跨行业的经营合作,推动旅游经营连锁化、服务标准一体化
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交通一体化,共建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共同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共同营造良好旅游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6.2乡村旅游
6.4.3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1)行政推动机制
2)市场调节机制
3)协商解决机制
4)法律保障机制
【深度剖析6-2】
问题:根据利益相关理论,如何建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解析提示:区域旅游合作通常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整体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互助合作措施。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利益主体各自的特点,寻找合作共赢的关键问题,构建长效的利益联盟,进而保证区域旅游合作的有效进行。
单元训练
□传承型训练
▲ 理论题
△ 简答题
1)简述城市旅游的概念和旅游城镇化的内涵。
2)简述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
3)简述主题商业区概念及其关键要素。
4)简述历史商业区和滨水休闲空间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5)简述主题公园的概念与类型。
6)简述乡村旅游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7)简述社区旅游和社区参与旅游的内涵。
△ 讨论题
1)城市旅游吸引要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旅游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旅游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单元训练
▲ 实务题
△ 规则复习
1)简述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
2)简述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
3)简述RBD形成的动力机制。
4)简述主题商业区的商业模式和主题公园的成功要素。
5)简述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
6)简述乡村旅游的动力机制。
7)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8)简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容、模式与措施。
9)简述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与机制。
△ 业务解析
1)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如何选择?
2)如何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
3)怎样进行旅游社区增权?
4)根据利益相关理论,如何建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案例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地区成为城乡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农村居民很少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种现象在大城市的近郊更为突出。例如,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地区经济上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境内山水相连、林田相依,依托“一山三水”(大西山、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分布着凤凰岭、大觉寺、鹫峰、阳台山等众多旅游景点,在北京享有“上风上水”宝地之美誉。区内旅游资源丰富,市民的旅游与休闲市场需求旺盛,但发展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是造成各种矛盾或利益冲突的焦点。农民作为最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使用者,在各利益相关方中处于最弱势地位,其土地使用权既面临被非法侵犯的威胁,也存在着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业或通过出让土地或出租房屋以获取比较稳定收益的多重选择。
 问题:
1)该案例涉及本章的哪些知识点?
2)分别从利益相关者、农村居民参与旅游及利益分享机制等不同方面点评该案例。
善恶研判:旅游发展背景下本地社区居民的边缘化现象
海南三亚拥有世界级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也是近年来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旅游城市,在三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世世代代以农业和渔业为生的本地原住民普遍缺乏从事旅游开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接受过系统学历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外来精英劳动者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启动,旅游发展对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外来精英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中高端酒店业甚至打出“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外地人”的标语,导致本地居民与外来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本地居民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将随之不断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扩大化促使本地社区居民陷入更加严峻的边缘化困境。
 问题:
1)本案例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
2)试对上述问题做出你的道德研判。
3)说明你所作善恶研判的依据。
4)请就“旅游发展背景下本地社区居民的边缘化现象”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