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课件(共39张PPT)- 《旅游地理学》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章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课件(共39张PPT)- 《旅游地理学》同步教学(东北财经大学版)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2章
2.1 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涵
1
2.2 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2
2.3 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3
引例:旅游地理学是学术繁荣还是理论薄弱?
20 世纪20 年代起源于美国的旅游地理学(Lisle S. Mitchell and Peter E.,1991),经过9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尤其近年来,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趋于多元化,跨学科交流不断增多,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旅游地理科学研究正在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由于旅游地理学对相关学科的依附性较强,加上旅游现象十分复杂,研究内容繁多,主题比较分散,旅游地理学一直缺乏较强的概念基础和理论基础。
思考:旅游地理学是学术繁荣还是理论薄弱?
旅游地理学尚未形成公认的核心概念、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仍处于库恩( Thoms S.Kuhn) 所述的“前范式”阶段,需要推动旅游地理学研究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不断深化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构建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
2.1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涵
2.1.1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吴传钧,1991; 陆大道,2002)。
2.1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涵
2.1.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应该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
2.1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涵
2.1.3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
1)基于认识论的观念。
2)基于本体论的观念。
3)基于方法论的观念。
2.1旅游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涵
2.1.3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
【同步思考2-1】
问题:为什么说旅游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核心?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是什么?
同步案例2-1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部,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我国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山西省正在大力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
问题:请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山西省为什么以旅游业为先导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2. 2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2.2.1旅游地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1)以“人”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
2)以“地”为视角的旅游地理科学理论
3)以“人地综合”为视角的旅游人地关系理论(核心)
图 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体系(黄震方,2015)
2. 2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2. 2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2.2.2旅游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创新
1)以旅游人地关系为视角,创新学科特色
按照旅游人地关系“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为研究主线,探讨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2)以建立学术规范为前提,创新研究范式
应培养正确的研究观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运用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等科学研究范式,共同创建本学科的研究过程规范、成果表达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为研究者有效解决旅游地理科学问题提供共同遵循的科学范式。
3)以解决科学问题为重点,创新理论成果
以“人”为主题、以“地”为主题、以“人地综合”为主题等的旅游地理科学问题。
4)以系统综合集成为手段,创新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质性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多视角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
5)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价值
基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提升”的思路,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旅游实践,在创新应用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2. 2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业务链接2-1
质性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具有如下特点:①质性研究是自然式探究;②质性研究重视描述;③质性研究重视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资料来源: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9)
深入剖析2-1
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有何不同?
解析提示:
一是着眼点不同;
二是依据不同;
三是手段不同;
四是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同步思考2-2
问题:如何理解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业务链接2-2
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八项注意”
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的整个过程,涉及选题、立意、收集数据与资料、逻辑梳理、结构搭建、图表制作、文字写作与润色、文献引用及其格式、论文版式设计和投稿等诸多环节。
第一项:注意论文应题文相符,题名通顺、独特,不应空泛、笼统。
第二项:注意论文数据资料应来源准确、翔实、充分。
第三项:注意对文献应把握有度。
第四项:注意论文应具有逻辑结构,合理畅顺。
第五项:注意论文图表应制作规范、美观,与行文紧密结合。
第六项:注意论文应写作规范、行文通顺,排版规范、美观。
第七项:注意参考文献注录项信息应齐全,格式规范。
第八项:注意投稿前应认真通读全文,做自己论文的第一个读者和“评审人”。
(资料来源:朱晓华.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八项注意”.旅游学刊,2010, 25(10): 11-12.)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1旅游行为理论
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认识、购买、消费和评估旅游产品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旅游动机行为
旅游决策行为
旅游空间行为
旅游行为
1)旅游动机行为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旅游动机的主要理论模型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推——拉动机模型
3)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
4)基于个性的旅游动机模型
2)旅游决策行为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
旅游决策的
主要理论模型
旅行距离决策模式
认识需要
信息收集
评价对比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旅游决策过程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3)旅游空间行为
狭义的旅游空间行为即为旅游者在地域移动中发生的旅行和游览行为,旅游动机行为和旅游决策行为是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距离衰减
与递增规律
地域分异
规律
地理空间
等级层次
性规律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2旅游流理论
谢彦君(2004)认为狭义的旅游流是指在一定区域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
旅游者产生空间位移的因素可分为“推力( push) ”和“拉力( pull) ”两类,即推拉模式。
①旅游流与出行距离之间具有距离衰减规律特征;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种空间使用曲线类型,即基本型、U型和Maxwell-Boltzman型;③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是我国区域城市旅游的两种基本模式,其中以水平流动为主。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3旅游吸引物理论
旅游吸引物是指对旅游者或本地居民具有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既包括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也包括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因素。
旅游吸引物理论是建立在旅游者主动地被目的地核心吸引物拉到目的地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之上。与旅游吸引物相对应的旅游资源的核心理论是吸引力。
深入剖析2-2
问题:如何增强旅游地的核心吸引力?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4旅游环境理论
旅游环境是围绕某一旅游中心事物而客观存在的周围相关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总和。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旅游环境系统三重结构特征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5旅游系统论与人地协调论
1)旅游系统论
旅游空间系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组成。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旅游功能系统: Mill和Morrison(1992)把旅游系统看成是由需求、旅行、旅游地和营销4部分组成。
旅游系统的特征: ①整体性,②关联性,③层次性,④动态性,⑤开放性,⑥地域性。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人地协调论
基本内涵:①地对地的协调;②人与地的协调;③人与人的协调。
主要内容:①协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②协调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③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④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⑤协调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⑥协调代际之间的发展关系。
旅游发展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为重要思想,不断协调好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客源增长、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旅游地区协调发展等关系。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3)系统论与人地协调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
为旅游地理学提供了系统思维
为旅游地理学提供了方法基础
为旅游地理学提供了应用工具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6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关系。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中的运用:认知旅游空间活动、指导旅游空间开发、理解旅游发展过程。
2. 3旅游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2.3.6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期、起步期、发展期、稳定期、停滞期、衰退期(或复兴期)六个阶段。
在具体旅游地的研究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旅游地的个体情况进行差别化的具体分析,选取模型中的阶段而加以灵活的应用。
深度思考2-1
问题:如何理解跨学科、多元化的相关理论与旅游地理学核心理论的关系?
单元训练
□传承型训练
▲ 理论题
△ 简答题
1)简述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
2)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3)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理论的主要内涵。
4)简述旅游流理论的主要内涵。
5)简述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内涵。
△ 讨论题
1)为什么说旅游人地关系是旅游地理学的理论核心?
2)如何理解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协调发展?
3)如何理解和把握旅游地理学的科学问题?
4)如何理解跨学科、多元化的相关理论与旅游地理学核心理论的关系?
单元训练
▲ 实务题
△ 规则复习
1)怎样以旅游人地关系为视角,创新学科特色?
2)怎样以建立学术规范为前提,创新研究范式?
3)怎样以解决科学问题为重点,创新理论成果?
4)怎样以系统综合集成为手段,创新研究方法?
5)怎样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价值?
△ 业务解析
1)旅游地理学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有何不同?
2)依据旅游吸引物理论,谈谈如何提升旅游地核心吸引力?
3)怎样运用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解释旅游地的发展演化?
案例分析:无锡灵山景区的成长过程与阶段性演进
灵山景区位于无锡太湖之滨的马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景区占地2000多亩,自1994年开始投资建设,先后建成灵山大佛(1997)、九龙灌浴(2003)和灵山梵宫(2008)三期工程,现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和中国知名旅游品牌。灵山是依托佛教文化发展文化旅游的成功案例,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型文化旅游区,其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问题:
1)请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无锡灵山景区的演化阶段与演化特点。
2)你认为无锡灵山的成长、演化和发展给相关文化旅游区有哪些启示?
善恶研判:错位旅游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旅游开发的大潮下,许多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地难逃劫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多位专家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错位开发,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
 问题:
1)本案例中存在哪些道德伦理问题?
2)试对上述问题做出你的道德研判。
3)说明你所作善恶研判的依据。
4)请从生态环境保护与道德研判角度对旅游开发行为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