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3张PPT)第4章旅游行为与旅游流12旅游需求及其预测旅游空间行为旅游行为与旅游流旅游流3引例:国内旅游需求增长的几个转折点伴随着国家休假政策的调整,我国旅游需求形成了三次十分鲜明的转折点,每一次转折都带来全国范围内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巨大变化:第一次转折:1978年我国确立国家工作重心的新转移。职工每日8小时之外的时间、每周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开始不再为政治活动所占用。这一休息权的回归,也就使得大众旅游有了真正的可能。第二次转折:1995年5月起我国职工开始享受周5日工作制。中国居民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对旅游的渴望,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出行热潮。第三次转折:1999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实行新办法。这一年“十一”期间,国内旅游业突发了“井喷”式的全国出游高潮,至此之后每年的三个“旅游黄金周”都成为了国内旅游业极为关注的热点。引例:国内旅游需求增长的几个转折点伴随着国家休假政策的调整,我国旅游需求形成了三次十分鲜明的转折点,每一次转折都带来全国范围内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巨大变化:2007年,国家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做出了新一轮的修订,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取消“五一”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使得国内民众旅游出行的时间、线路选择更加自由、灵活。随着国内旅游供给能力的增强和旅游市场秩序的完善,以及带薪休假的逐渐普及,国内旅游需求必将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4.1 旅游需求及其预测定义:旅游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外出旅游的欲望所产生的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要。旅游需求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力,若从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可看作是在一定时期内符合旅游者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数量。4.1.1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1)旅游者自身特征2)客源地的旅游需求水平3)目的地的旅游供给水平旅游者自身特征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职业和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4.1 旅游需求及其预测4.1.1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4.1.1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客源地旅游需求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程度4.1.1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目的地旅游供给水平资源、交通和设施价格和汇率4.1.2 旅游需求的特征旅游需求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显著特征。一方面,旅游需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在某些时段旅游需求比较集中;另一方面,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在空间分布上也会呈现出较强的集中性。1)旅游需求时间特征衡量指标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高峰指数4.1.2 旅游需求的特征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式中:R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 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注意:R值越大,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也相应越大;R值越小,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越均匀,旅游淡旺季之间的差异也越小;R值趋近于0,旅游无淡旺季之分。案例:不同休假政策时期武陵源旅游需求的变化特征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在1986-2006年间四个代表我国不同休闲政策时期的各月游客量如图4-1所示。其中:1986-1988年为我国单休日休假制度时期,1996-1998年为我国双休日休假制度时期,2000-2002年、2004-2006 年分别为我国黄金周休假制度时期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问题:通过R值可以看出武陵源客流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案例:不同休假政策时期武陵源旅游需求的变化特征图4-1 1986-2006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各月游客统计案例:不同休假政策时期武陵源旅游需求的变化特征表4-1 武陵源三个休闲制度时期的季节性强度指数比较4.1.2 旅游需求的特征高峰指数:式中:Pn为高峰指数;V1为最繁忙时段的游客数;Vn为第n个时段的游客数;n为参照时段(1=最繁忙时段)。注意: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段都相同时,Pn为0,当游客集中在某些时段时,Pn值会增大。4.1.2 旅游需求的特征2) 旅游需求空间特征衡量指标:地理集中指数式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注意:G值越接近100,表明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0,则表明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何一个旅游地来说,G值适中为妥。4.1.3 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分为定量预测方法与定性预测方法两类:趋势外推模型1结构模型2人工智能方法31)定量预测方法:4.1.3 旅游需求预测趋势外推模型1趋势外推模型是依据一系列历史资料推测未来旅游的需求量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基于这样的假设,即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时间序列模型是旅游需求预测中运用较广的趋势外推模型。时间序列是指把某一变量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序列。基于不同假设,可将时间序列模型分为确定性时间序列模型和随机性时间序列模型。同步思考:我国旅游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趋势和特征是什么?下图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旅游收入和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绘制的趋势线图,请分析:①这两幅图中反映出的我国自1980年到2005年来的旅游发展水平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趋势和特征是什么?②若要基于两图中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预测模型,需分别构建什么类型的时间序列模型?4.1.3 旅游需求预测结构模型是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未来旅游的需求量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模型。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是旅游需求预测中常用的结构模型。①引力模型。式中:T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之间旅行次数的某种量度;Pi为客源地i人口规模、财富或旅行倾向的量度;Aj为目的地j吸引力或容量的某种量度;Dij为客源地i与目的地j两地之间的距离;G、b为经验估计系数。结构模型2深度剖析:克朗蓬的旅游需求引力预测模型是否存在缺陷?克朗蓬构建的旅游需求引力模型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旅游学界的极大反响,并成为了大量研究者推广应用的基本模型。然而该模型在对旅游需求量进行预测时是否存在缺陷?继克朗蓬之后有没有更加优化的模型可以克服这一缺陷?4.1.3 旅游需求预测结构模型是依赖于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未来旅游的需求量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模型。引力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是旅游需求预测中常用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2② 计量经济模型。该模型已成为当前旅游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包括ADML模型、ECM模型、VAR模型、TVP模型、AIDS模型等,最新的研究还尝试将多种模型结合。4.1.3 旅游需求预测人工智能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定量分析方法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旅游需求预测中,具体包括神经网络、粗糙集、遗传算法、灰色算法、支持向量回归等。其中,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Model)是当前旅游需求预测中运用最广的人工智能方法。该模型是实际模仿人脑神经网络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能够进行复杂逻辑操作的网络系统。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即是通过这些被称为节点的神经元向邻近的节点发出抑制或激励的信号而完成的。人工智能方法34.1.3 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分为定量预测方法与定性预测方法两类:定性预测方法并不完全依赖于数据,而是根据各种历史资料,运用人的知识、经验及主观判断,对预测目标的未来发展作出趋势、方向、性质等方面的判断。1)定性预测方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较常使用的特尔菲法。该方法根据有专业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采用系统的程序,以互不见面和反复进行的方式,对某一未来问题进行判断。该方法的具体实施程序如下:4.1.3 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分为定量预测方法与定性预测方法两类:1)定性预测方法:特尔菲法的具体实施程序:①明确预测问题,成立预测工作小组。②确立专家组成员。③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④回收第一轮问卷,并整理结果。⑤分发第二轮问卷。⑥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⑦分发第三轮问卷。⑧回收第三轮问卷,整理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作进一步的问卷调查。4.2 旅游空间行为广义的旅游空间行为:与地域移动相关的旅游者的整个心理和行为过程,包括旅游动机行为、旅游决策行为、旅行行为、体验行为等。狭义的旅游空间行为:旅游者在地域移动中产生的旅行过程和游览行为。4.2.1 旅游者的概念国际上对旅游者的界定国际旅游者12国内旅游者4.2.1 旅游者的概念国际上对旅游者的界定国际旅游者12国际旅游者是指到另一个国家,并且其到访目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①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②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③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④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以下几类不属于国际旅游者:①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位而进入其它国家的人;②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③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④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工人;⑤逗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4.2.1 旅游者的概念国际上对旅游者的界定2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分为国内过夜旅游者(document tourist)和国内不过夜旅游者(document excursionist)两类:其中,国内过夜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一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国内不过夜旅游者是指出于上述任一目的在目的地逗留不超过24小时的人。4.2.1 旅游者的概念国内对旅游者的界定2国内旅游者旅游者是指任何一个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国内其他地方旅行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国内在进行旅游统计时,一般按两种方式对旅游者进行划分,即按出游去向分为入境旅游者、出境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按出游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或旅游者)和不过夜旅游者。4.2.1 旅游者的概念总之,旅游者是指为审美体验、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或社会交往及其他目的,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旅行访问,但并非就业或定居的人。深度思考问题:旅游者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教学互动4-1】互动问题:访谈调查方法一般适用于什么情况下?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内动力1外动力2中间条件33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内动力1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内动力是人的旅游动机。动机是支配人们行为最根本、最直接的驱动力,它以需要的产生为前提,隐藏在行为的背后,是行为的直接动因。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内动力1(1)旅游需要。马斯洛(A.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具影响力,该理论也是分析旅游需要的基础。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内动力1(2)旅游动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旅游需要即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人们正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继而产生了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旅游动机便是在这一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普洛格(Plog,1974)以旅游者人格特征为依据构建的旅游动机模型是旅游学界最广泛使用的模型之一 。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内动力1普洛格认为,旅游者人格是一个连续统,在连续统的两端分别是“自我中心型”(psychocentic)人格和“多中心型”(allocentric)人格,两者之间接近自我中心型的被称为“近自我中心型”(near-psychocentric), 接近多中心型的被称为“近多中心型”(near-allocentric),处于中间的被称为“中间型”(mid-centric)。自我中心型多中心型近多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深度思考问题:结合当前的旅游需求和形式,你认为至少存在哪几种旅游者?这几类旅游者各自表现出哪些明显的行为特征?4.2.2 旅游空间行为产生的条件旅游行为的产生需具备三方面条件:外动力2(1)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2)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包括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三种关系。4.2.3 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及特征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际、全国、国际;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内、地区(市)内;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县(市)内、风景区内。4.2.3 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及特征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际、全国、国际;受最大旅游效益原则影响,该原则表现在“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和“最大的信息收集量”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人们用于往返常住地和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做出到该旅游地旅游的决定,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当某几个旅游地的类型相同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拥有最小旅游时间比的旅游地旅游;4.2.3 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及特征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际、全国、国际;受最大旅游效益原则影响,该原则主要表现在“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和“最大的信息收集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一般在自然、文化或经济地理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们选择旅游正是希望最大程度的体验这种异地环境,并从感知上消除或减少这种环境差异,因此,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倾向于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或是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4.2.3 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及特征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际、全国、国际;受最大旅游效益原则影响,人们在大尺度空间的旅游行为一般表现出以下特征:(1)倾向于游玩级别较高的旅游点。(2)尽可能游玩较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4.2.3 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及特征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涉及省内、地区(市)内旅游者无论是在常住地还是在暂住地附近旅游,都有采用节点状旅游线路的倾向。在常住地附近旅游时,旅游者一般不愿在外留宿,而是尽可能在一天内结束游程,这一方面出于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出于对常住地的特殊归属感;在暂住地附近旅游时,当旅游点到暂住地的距离可以保证旅游者在一天内完成该点旅游时,旅游者也会选择节点状旅游线路,这一方面出于安全、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于多数旅游者在外旅游时不愿意过多的更换住宿地点,宁愿以某一地为中心,多次往返。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旅行模式:旅行模式是一种早期的旅游空间行为的描述模式,主要通过节点、联结节点的路径、沿路径移动的旅行方式这三个基本概念进行描述。Mariot模式和Campbell模式是两种主要的旅行模式。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旅行模式:(1)Mariot模式。Mariot(1969)提出了联结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三种不同的旅行线路,即直达线路(Access Route)、游憩线路(Recreational Route)和返回线路(Return Route)。Mariot指出直达路线和返回路线有时在空间上是重合的, 主要是提供一种节点之间直接的联接途径。使用游憩线路的旅游者一般会充分或部分地利用旅行途中的游憩娱乐设施, 即使这些中介地区的设施并不是构成旅行活动的主要内容。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旅行模式:(2)Campbell模式。Campbell(1967)根据旅行过程中游览(travel)和逗留(stay) 这两种不同目的将旅游者划分为游憩者、度假者、游憩度假者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旅游者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的不同模式。对于游憩者而言,旅游过程中的游览是主要因素,其选择的旅行路线可能随机散布在城市周围,构成了城市周边出游频率较高的游憩带;而对于度假者而言,在目的地停留则是其旅行的主要活动,其旅行线路多为线型;而“游憩度假者”的行为则介于两者之间。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O-D模式:在一定空间尺度上,O-D具有双向吸引作用,即许多地区(尤其是城市)既是客源地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由此形成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模式。Thurot模式和Lundgren模式是两种主要的O-D模式。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O-D模式:(1)Thurot模式。Thurot(1980)把旅游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该模式集中研究国家之间的国际旅游流动特征。Thurot认为在国际旅游流动中,不同的国家作用模式不同,发达国家之间表现为旅游流动的双向性,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则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O-D模式:(2)Lundgren模式。Lundgren(1982)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地区之间,指出地区之间的旅游流动可以看作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们的“空间旅行相互吸引程度”与大城市的区位特征有很大关系。这一模式是在Lundgren和Hill(1977)提出的国际旅游流动的核心-外围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其认知基础是旅游地的开发以城市为核心向外扩散,形成大城市之间水平的旅游流动和由大城市向一般非城市型旅游胜地扩散的垂直流动。4.2.4 旅游空间行为的模式区域尺度模式:旅游者在空间中的位移受到旅游地吸引物资源、可进入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其存在基于不同目的地组合的线路模式。Lue(1996)提出多目的地旅行模式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具体包含5种模式:(1)直游式(2)枝游式(3)环游式(4)直游-环游式(5)基营式互动教学问题:请为直游式、枝游式、环游式、直游-环游式、基营式的旅游空间行为各设计一个具体实例,并说出你的设计理由。4.3 旅游流4.3.1 旅游流体系旅游流根据流动对象可分为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狭义的旅游流(tourist flows):即旅游客流,在一定区域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位移现象。广义的旅游流(tourism flows):以旅游客流为主体,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4.3 旅游流4.3.2 旅游流要素及属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节点和旅游通道。属性:①流量;②流向;③时间;④长度;⑤饱和度;⑥对称性;⑦平衡性。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流产生或流动的空间尺度划分根据旅游流来源地划分根据旅游流与被研究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划分123根据旅游流单位时间的流量划分根据旅游目的划分45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流来源地划分1可分为三类,即国内旅游流、入境旅游流、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流来源于国内,在国内集聚与扩散;入境旅游流来源于境外,流向国内后在各目的地间集聚与扩散,随后流出境外;出境旅游流来源于国内,在国际间集聚与扩散。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流与被研究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划分2可分为两类,即集聚旅游流和扩散旅游流。集聚旅游流是客源地或其它目的地的旅游流流向所研究的目的地,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状态;扩散旅游流是旅游流从被研究的目的地流向其他旅游目的地或返回客源地,在空间上呈现出扩散状态。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流产生或流动的空间尺度划分3可分为三类,即国家旅游流、区域旅游流、地方旅游流。国家旅游流是指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流,也被称为大尺度旅游流;区域旅游流是指省级行政区,或城市群、都市圈等较大地理单元的旅游流,也被称为中尺度旅游流;地方旅游流是指省域范围内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等较小地区的旅游流,也被称为小尺度旅游流。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流单位时间的流量划分4一般以年为时间单位分为八类,按流量由大到小分别是:超级旅游流(>150万游客)、特大型旅游流(100-150万游客)、大型旅游流(50万-100万游客)、中型旅游流(20万-50万游客)、小型旅游流(10万-20万游客)、较小型旅游流(5万-10万游客)、微小型旅游流(l万-5万游客)、特小型旅游流(<1万游客)。4.3 旅游流4.3.3 旅游流的分类根据旅游目的划分5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问卷中的旅游目的可分为十类,分别是:休闲(度假)旅游流、观光(游览)旅游流、探亲访友旅游流、商务旅游流、会议旅游流、健康(疗养)旅游流、宗教(朝拜)旅游流、文化(体育、科技交流)旅游流、公务旅游流、购物旅游流。4.3 旅游流4.3.4 旅游流的时空特性1. 旅游流的时间特性:即在发生时间上,旅游流呈现明显的节律性。具体来说,旅游流在流量、流向、流速等方面呈现出在某一季或某几季的明显变化,由此形成旅游地的旅游旺季、平季和淡季。2. 旅游流的空间特性:即旅游流在旅游系统内不断集聚与扩散,整个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空间特性,具体表现为:扩散路径闭合性、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流向双向性、双向流量不对称性。4.3 旅游流4.3.5 旅游流的网络结构1)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内涵:旅游流网络结构是旅游者在不同旅游地之间从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发生联结而建立的各种旅游流关系的总和,反映了旅游者活动的空间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4.3 旅游流4.3.5 旅游流的网络结构2)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建构要素:网络结构的构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节点和边。4.3 旅游流4.3.5 旅游流的网络结构3)旅游流网络结构的评价指标:(1)节点结构:主要包括节点中心性和节点结构洞。节点中心性用于识别旅游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重要的旅游节点通常占据旅游流网络中的战略区位,后者用于发现旅游流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断裂现象。4.3 旅游流4.3.5 旅游流的网络结构3)旅游流网络结构的评价指标:(2)网络结构:主要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直径、网络中心势、核心—边缘度等。同步案例问题:什么是网络虚拟旅游流?网络虚拟旅游流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单元训练□ 传承型训练▲ 理论题△简答题1)简述游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特征。2)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的概念和产生条件。3)简述旅游空间行为的层次、特征与模式。4)简述旅游流的概念与要素。5)简述旅游流的属性与分类。6)简述旅游流的时空特性。■ 单元训练□ 传承型训练▲ 理论题△讨论题1)为什么旅游者自身特征会对其旅游需求构成影响?是如何影响的?2)目的地旅游供给水平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其供给水平如何影响旅游需求?3)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如何影响旅游空间行为的产生?4)如何理解现实旅游流与虚拟旅游流?△ 业务解析克朗蓬的旅游需求引力预测模型是否存在缺陷?继克朗蓬之后有没有更加优化的模型可以克服这一缺陷?■ 单元训练▲ 案例题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auty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其7308万的参观人数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 …问题:1)该案例涉及到了本章的哪些知识点?2)请分别从旅游需求、旅游空间行为和旅游流三个方面分析该案例。■ 单元训练△ 善恶研判四川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2013年10月2日,四川九寨沟景区发生大规模游客滞留事件。据目击者称,当日中午12时许,九寨沟景区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大量游客聚集于公交站点和道路中,拥堵达数公里之长。当日17时许,景区道路逐渐通畅。公交车通行恢复正常,游客陆续下山。但入夜之后,景区道路再次堵塞,大量游客开始往售票处聚集,要求退票和赔偿,不少游客情绪激动,现场一片混乱。… …问题:1)本案例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2) 试对上述问题做出你的道德研判。3)说明你所作善恶研判的依据。4)请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九寨沟景区今后的相关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单元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