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望海潮》和《扬州慢》导学稿(教师版)第一课时一、课题:《望海潮》二、课时安排:共1课时三、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文本,理解词意。通过鉴赏感受文本的意境。3.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预习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一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者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乐章集》。2.写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一般分上下阕。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明代张誕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明确:上片: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探究案1、诗中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安定和谐,国泰民安,官民同乐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明确:自然风光图 都市繁华图 民生安乐图3、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呼应,增添了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训练案1、《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与夜晚,劳作或休闲,湖面上都荡漾着愉悦的歌唱与欢笑,生动描绘出一幅国泰民安的生产生活图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2、、柳永认为,应该把杭州的美景画出来,有朝一日孙何应召进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绩。有关句子是: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3、《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第二课时课题《扬州慢》学习目标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2、理解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预习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为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2、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这首千古佳作。3、整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序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明确: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以动写静 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探究案1.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明确:昔盛今衰\感时伤世 胡马窥江 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相济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废池乔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作为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训练案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qióng):蟋蟀。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词中说的“心事”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解析】 1.C 2.希望抗金报国 3.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4. 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评价题。答题时要注意既要指出“含蓄而不显露”,又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参考答案:此词(借知音的典故)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愤怒和沉郁情怀。(2分)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1分)(意思对即可4.《望海潮》和《扬州慢》导学稿(学生版)第一课时一、课题:《望海潮》二、课时安排:共1课时三、学习目标反复诵读文本,理解词意。通过鉴赏感受文本的意境。3.感受词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预习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一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者卿,福建崇安人。为人放荡不羁,但才情卓异。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乐章集》。2.写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歌唱以使孙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词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词牌)而改变,句子长短不一,所以有“长短句”之称;又有“诗余”“倚声”“填词”之谓。词依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称长调。一般分上下阕。从风格看,宋词大致可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明代张誕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上片写了什么?下片写了什么?探究案1、诗中可以看出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3、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训练案1、《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与夜晚,劳作或休闲,湖面上都荡漾着愉悦的歌唱与欢笑,生动描绘出一幅国泰民安的生产生活图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2、、柳永认为,应该把杭州的美景画出来,有朝一日孙何应召进京,足可以在朝廷上向人夸耀自己的政绩。有关句子是: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3、《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第二课时课题《扬州慢》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目标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2、理解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预习案一、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与白石洞天为邻。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以清冷刚健的词笔开创了体制高雅的风雅词派,亦称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他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为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2、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于是写下这首千古佳作。3、整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目的是什么?2.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怎样的图景?探究案1.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这份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训练案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qióng):蟋蟀。1.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 )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2.词中说的“心事”指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4.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望海潮》《扬州慢》(学生版).docx 《望海潮》《扬州慢》(教师版)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