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了解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相关史实;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概念解析】
1、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战斗的。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其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通过革命道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国家在历史上只占少数,多数国家是经由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过渡的。但在17、18世纪还没有国家是经由改革完成过渡的。
2、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它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主干知识】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背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本原因)。①历史传统:13世纪英国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原则;②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③政治基础:英国王权专制,激化了社会矛盾;④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⑤导火索: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2.经过: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②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1649年处死国王。③随后,英国经历了共和国(1649—1653)、军事独裁(1653—1659)和王朝复辟(1660—1688)三个时期的反复斗争。④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邀请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袭王位(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点睛 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愿望,保持了政局和社会稳定,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决定的。
3.结果: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特点:长期性、曲折性、渐进式、妥协性。
5.意义:①结束王权专制,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②有利于英国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基础。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含义:公民选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行使主权的一种民主组织形式。
1.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第一次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向议会
(1)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留行政权);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评价:①否定君权神授,君权受到法律限制;②国王开始统而不治,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起来;③实现人治到法治的社会转型。
2.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1)1701年颁布《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2)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 第二次转移: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
A.形成:1721年沃波尔上台,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运行机制:①内阁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②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③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对立法活动施加影响。
C.评价:①国王真正“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②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起来。
☆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政党政治的形成
A.演变:早期是辉格党和托利党,后来逐渐发展成保守党和自由党,20世纪初,形成保守党和工党。
B.地位: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C.评价:有利于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和制衡,但也造成两党间互相攻击,政策连续性不强,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3.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议会选举的改革
(1)背景: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启蒙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进程:1689年,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能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有选举权。①1832年,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②1867年,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③1884年,农业工人获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子的选举权。④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⑤1969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权参加下院选举,实现全民普选。
(3)影响:①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②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走向公开政治斗争。③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民主化提供借鉴。
▲趋势:选举权不断扩大,逐步取消财产、年龄、性别限制;少数人的民主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实质: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知识拓展】1832年议会制度的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影响:政治权利由贵族转向工业资产阶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4.君主立宪制度的评价
(1)政治: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证。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
(5)世界:首次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提供了一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发展范例。
【知识拓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阁拥有行政权,且权力不断扩大;君主是国家元首,却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实行分权原则;实行两党制。
(1)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国家的象征。
(2)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3)内阁: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它由议会多数党组成,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全体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4)首相: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即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思维导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1.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颁布前,议会主要是限制国王征税权,颁布后议会有了立法权。
2.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以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为标志。“光荣革命”后,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721年,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的惯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但国王还保留一些形式上的权力。
3.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全体公民:以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表标志。由工业资产阶级与新兴工业城市代表进入议会到20世纪中期最终实现了普选。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1.背景:①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市场逐渐形成;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④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⑤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①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③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由华盛顿领导;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北美独立战争转折点;⑤1781年,约克镇大捷,取得决定性胜利;⑥1783年,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知识拓展】1776年《独立宣言》
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评价:进步性→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3.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独立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民族解放战争:美利坚民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打碎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4.意义:①政治: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②经济:促进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世界:促进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范例。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1787年宪法的颁布(费城制宪会议)
1.确立背景:①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政治前提: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③邦联困境:独立初建立的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无权,无力摆脱经济、财政、安全等窘境。④思想基础: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历史概念』邦联与联邦
(1)邦联:指若干独立的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体,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1777年通过《邦联条例》,把邦联的名称正式定名为“美利坚合众国”。邦联是一种松散的联盟,邦联制下各州仍有较大的独立性,邦联政府几乎无权,国家结构松散,不利于国家统一与资本主义发展。
(2)联邦: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州、邦)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2.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1)内容——规定国家结构是联邦制;政体是民主共和制
①联邦制原则(国家结构形式):即中央集权原则,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各州有一定自治权(调节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总统共和制(国家政体):国家元首: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只能连任2届。拥有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众议院由选民直接选出,每州议员人数与该州的人口成正比例,任期为2年。司法机关:最高法院做为最高。法官由总统任命,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
③三权分立制(权力运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衡,防止专制出现。
④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性质: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3)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核心原则)、民主原则(主权在民原则)、联邦制原则、共和制原则。
(4)评价:积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三权分立避免绝对权力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局限→宪法最初未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打上种族歧视烙印;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5)宪法修正:1790年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即美国《权利法案》)规定了基本人权。
(6)妥协的艺术:《1787年宪法》(宪法协调的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在强调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②大州与小州: 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③南方与北方:黑人按五分之三计算人口,印第安人不算人口,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之间的矛盾。④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图解历史】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知识拓展】美国民主政体的“分权与制衡”
1.理论来源: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2.实质:分权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分权,而非资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分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3.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政府各部门之间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两党制。
4.结果:调节平衡了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有力地防止了个人专制的出现;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易造成互相扯皮现象,影响行政效率。
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 立法权归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 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构成了一种制衡。
解决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两党制的分权制衡 国会与总统选举都从两党中产生,多数党主导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监督,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
(三)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政党: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
3.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与总统制相结合;是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本质: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5.影响: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驴象之争”);与总统制相结合,是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国内战(南北战争)与共和制的发展
1.背景:①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②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除问题;③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
2.过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1865年,北方击败南方,内战结束。
☆点睛《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西部的开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黑人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3.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4.影响:(1)积极:①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②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③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④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基础。(2)局限性:种族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
【知识拓展】英美两国政体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1)英国:原是君主专制国家,有王权受议会限制的传统;君主立宪制是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以及新旧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资本主义政体确立早,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的国家,有反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传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形式创建(开国元勋反对君主制);资本主义政体确立较晚,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
三、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
1.背景:①经济: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求摆脱封建统治;③思想: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④外因: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影响。
2.爆发: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3.过程
第一阶段:1789年7月至1792年8月。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斐扬派”掌权时期。1789年《人权宣言》确立了自由平等原则;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第二阶段: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派“吉伦特派”掌权时期,1792年9月,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审判处死路易十六。
第三阶段: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中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第四阶段:1794年7月至1799年11月。这是热月党与督政府执政时期。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法国大革命结束。
4.国家制度更迭
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第一帝国覆灭,封建王朝复辟。
1848年,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5.革命过程的特点:反复性、曲折性、艰难性
6.革命的评价:①法国大革命猛烈冲击了专制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法国大革命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知识拓展】拿破仑帝国(1804—1815)
①拿破仑上台:1799年,雾月政变,夺取政权,标志着拿破仑军事独裁的开始
②拿破仑称帝: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③对内政策:1804年颁布《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
*内容: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将法国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影响: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
④对外政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乘胜扩大疆域
⑤帝国覆灭: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1815年,兵败滑铁卢,帝国覆灭
⑥评价:*积极:打击了欧洲欧洲封建势力,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消极: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具有侵略性。
(二)法国民主共和制
1.确立: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1875年宪法实质上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2.内容: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3.特点:是共和派与君主派相互妥协的产物。①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创制法律。②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权力受议会和内阁的制约是议会共和制政体。
4.认识:①从历史角度: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从法律上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标志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②从现实角度:一方面,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另一方面,说明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是不可抗拒的。③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除了波旁王朝外,其他的君主制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5.意义: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②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法国的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①经济:工业资本主义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小农经济长期存在。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③思想:君主观念根深蒂固;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四、资本主义的扩展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1.背景→(1)经济: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3)思想: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4)军事: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矛盾(直接原因)。
2.标志: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巩固沙皇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4.内容:(1)废除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也有支配财产、选择职业的自由;农奴可以使用地主的份地,也可以出钱赎买份地;(2)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征兵制等;(3)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6.评价: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消极→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沙俄具有强烈的军事扩张性和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二)意大利统一(1870年)
1.背景:19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1)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2)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3.特点: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4.意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统一(1871年)
(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人民渴望国家统一;②德意志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③容克贵族(地主)实力强大,工业资产阶级相对弱小;④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铁血政策,俾斯麦)。
(2)过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1866年普奥、1870年普法)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
(3)特点: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4)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结构是联邦制。皇帝拥有巨大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3)特点:①行政权和立法权没有真正分离;②立宪为虚,专制为实;③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
(4)评价:积极→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消极→德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四)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背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幕藩体制衰落;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面临民族危机;④社会矛盾尖锐。
2.目的: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脱亚入欧)
3.内容: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藩:割据势力 县:中央管理
军事 富国强兵,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对外侵略做准备
经济 ①推行地税改革;②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①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②殖产:增值财产,收入 兴业:振兴工业、商业、银行业
社会 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教育:最有远见的措施
制定 宪法 1889年,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利的代行机构。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评价:(1)积极: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旧制度的残余(如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官僚寡头和军阀掌握了权力);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6.启示:①善于向他国学习,取其精华,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②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③科教兴国,培养人才。
【深化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1)理论依据: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2)建立方式:①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②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3)建立过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4)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5)体现原则:①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②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③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④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2.评价:(1)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知识总结】英、美、法、德政治斗争中的妥协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也是国王与议会、贵族与资产阶级不断斗争、不断妥协的过程,英国政治势力的相互妥协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2.美国1787年宪法实际上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部与北部相互妥协的产物,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3.法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过程充满了腥风血雨,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充满了暴力,是政治斗争“妥协”的反面教材,给法国带来了长期的动荡,最终共和派和君主派被迫走上妥协之路。
4.德国政治体制确立过程中,容克贵族掌握着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做出了一定的妥协,资产阶级也放弃了暴力斗争的手段,最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拓展解难】
一、对比:英美法德四国政体的不同。
政体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确立文件 1689年《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5年三共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 议会选举 世袭
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元首有无实权 无 有 有 有
元首与议会 议会不受国王干预 否决、复议、弹劾 议会选,对议负责 皇帝控制议会
行政权 首相 总统 总统与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总统 宰相
政府首脑产生 议会选举 选民间接选举 议会选举 皇帝任命
政府与议会 首相对议会负责 分权制衡 议会选举 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二、总结: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呈现出的特点。
1、渐进性:从责任内阁到议会改革,逐渐完善。
2、连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前后相继。
3、和平性:以妥协的方式推动制度变革,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4、创新性:议会制、责任内阁制等。
三、列举:美国代议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2、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
3、联邦制建立:1787年宪法。 4、第一届联邦政府诞生:1789年,华盛顿就任第一届美国总统。
5、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7、宪法第13条、14条修正案:1865、1868年通过,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四、总结:美国较早确立共和制的原因。
1、从历史上看,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2、从思想上看,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
4、从外围环境上看,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这一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对照。
五、总结: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
1、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议长为副总统。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与各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参众两院可各自反对对方所提法令。有征税权、宣战权、弹劾总统的权力。
2、总统: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只连任两届,对选民(宪法)负责。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美国也有内阁,但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
3、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渎职,任职终身,可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命令无效。
六、理解:法国为何是议会制共和制。按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但在实践中,由于总统的实际权力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所以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
七、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进步性:
(1)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1)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
(2)对外,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课内思考
教材P51“史料阅读”:如何理解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提示: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
教材P53“思考点”: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哪些方面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
提示:都暴力推翻压迫;都颁布法律文献,体现平等、自由、法制理念;都实行分权制衡的理念。
教材P53“史料阅读”:史料承认奴隶自由,又限定地区,谈谈你是如何认识此规定的?
提示:既解放奴隶,又限定了地区,说明它具有局限的一面,同时还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林肯一贯主张逐步限制奴隶制,限定地区主要是针对叛乱诸州,对当时未加入叛乱的州暂不实行,有利于孤立、瓦解叛乱各州。
教材P54“学思之窗”:思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提示:皇权特别突出,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