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3.2 青春有格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即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那么用什么来规范和引导青春呢?行己有耻止于至善1.理解“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的含义。2.掌握落实和践行“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要求和途径。3.理解羞恶之心、榜样的作用。学习目标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行己有耻探究一:行己有耻的含义孔子说:“行己有耻”。学校生活中的可耻行为欺负同学;不尊重老师;上课打闹;考试作弊等等。不孝敬父母;不关心老人;邻里关系不和睦等等。家庭生活中的可耻行为随意攀爬;破坏公物;不守秩序、不讲公德等。社会生活中的可耻行为行己有耻·辨耻不诚信、不尊重不文明、不礼貌不诚信、贪婪《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刑法》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二百一十四条: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你认为在网络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 的?可耻我判断的依据是:道德法律底线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探究分享行己有耻要求:《刑法》诽谤罪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探究分享行己有耻·避耻不友善、不尊重不诚信、不自律不文明、不爱惜生命《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典》人格权、生命权第一千零二条 【生命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刑法》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教育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 的?为什么?可耻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讨论:我们已经能识别“耻”,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规避可耻的行为?探究分享讨论:我们已经能识别“耻”,在生活中我们如何规避可耻的行为?事前事中事后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行己有耻要求: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我们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行己有耻·避耻小提问:我们能去网暴“网暴者”吗?网暴事件之后,他们站出来了!止于至善·明善支持、鼓励受害者,为受害者发声的行为是一种______的行为思考:善理解感知援手滴水恩仁爱德善道 息行 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致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品德;在于 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计 白 站 本 亚 Ⅱ 羊 , 左 工 儿 故 人 社 △ 如 华 计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种心向往的实践 过程、 一种美好不言弃的精神状态。VN△ va,T LJ 定 川 4 :理解“止于至善”课堂笔记3:什么是“止于至善”?(含义)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P29“止于至善”,不是好高骛远。“止于”,告诉了我们奋斗目标的终点,“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做学生,就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就要成为最好的老师。做管理,就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做人,当然要力争做一个至善的人。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P29课堂笔记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要求)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极不平凡的2021年,他们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今天,共同见证温暖,致敬向上的力量!探究二:怎样做到“止于至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B.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你有榜样吗?他对你有什么影响?榜样的作用?(题目写在P30底下)(1)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2)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3)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美好。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探究与分享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的,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来必保得稳。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v s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烟瘾网瘾思考:为什么明明知道这种行为不好却戒不掉呢?(4)“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如何增强自控力 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③加强自我监控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课堂练习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 ,有所不为。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 ,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3、“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 ,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4、“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 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 ,端正自己的行为,“止于至善”。有所为自我省察实践过程底线意识慎独课堂练习5. 2021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强调,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言行。实施教育惩戒( )A. 表明应敬畏规则,行己有耻 B. 赋予了学生受教育权C.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D. 扩大了学校教育管理权A课堂练习6.在谈到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青年时期只有“阳光水分”充足才能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里的“阳光水分”是指( )① 理想信念 ② 知难而退 ③ 高尚品格 ④ 丰富知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D课堂练习7、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材料,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做到“止于至善”。课堂练习答案示例①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②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③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