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摩擦 力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摩擦 力教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简介

教案: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4.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难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滑雪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滑雪板在雪地上滑行的情况,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新课教学
——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这是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如果两个物体没有接触,就不会有摩擦力。
物体之间有压力:当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通常也越大。
接触面粗糙:粗糙的接触面会增加摩擦力。因为粗糙的表面使物体在相互滑动时产生更多的阻碍。
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只有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运动或有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
例如,当我们在地面上行走时,脚与地面接触并施加压力,地面的粗糙表面产生了摩擦力,使我们能够向前移动。如果地面非常光滑,比如在冰面上,摩擦力就会减小,行走会变得困难。
通过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地利用或减小摩擦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摩擦来提高抓地力(如汽车轮胎的花纹),或者通过减小摩擦来提高机械效率(如润滑油的使用)。
——通过实验演示,测量摩擦力,让学生观察不同表面的摩擦力大小,并记录实验结果。
摩擦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的具体步骤如下:
. 水平放置待测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使其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
. 若物体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等于摩擦力,需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摩擦力。
以测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为例,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 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1。
. 在木块上放一个砝码,再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2。
. 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和 F2,因为在水平面上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相等。由于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 f1=F1,f2=F2。
. 计算出两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果两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说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无关;如果两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相等,说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有关。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以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测量,实验原理都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讨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通常越大。例如,鞋底的花纹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行走更稳定。
物体的重量:物体越重,对接触面的压力就越大,从而导致摩擦力增大。这就是为什么重载车辆需要更大的牵引力来启动和行驶。
接触面的材料: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不同。例如,橡胶与金属的摩擦力通常比橡胶与木材的摩擦力大。
运动速度:在某些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运动速度有关。一般来说,速度较慢时摩擦力较大,速度较快时摩擦力可能减小。
润滑剂:使用润滑剂可以减小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例如,在机器零件上添加润滑油可以减少摩擦,提高机械效率。
表面的湿度:湿润的表面通常会增加摩擦力,因为水可以使表面更粗糙。这就是为什么在雨天刹车距离会增加的原因。
对于这些因素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况下摩擦力的变化,并举例说明。例如,为什么冰面上的摩擦力小,而砂纸表面的摩擦力大?为什么重载车辆需要更多的动力来行驶?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胎的花纹、防滑垫等。
轮胎的花纹和防滑垫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轮胎的花纹设计可以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这些花纹可以抓住地面,提供更好的抓地力,特别是在湿滑或崎岖的路面上。这有助于车辆在行驶时保持稳定,提高刹车效果和操控性能。
防滑垫也是利用摩擦力的原理来防止滑倒。它们的表面通常有粗糙的纹理,增加了与物体接触时的摩擦力,使物体更难滑动。防滑垫常用于厨房、浴室等容易滑倒的地方,以确保人们的安全。
除了这两个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日常用品和现象也与摩擦力有关。比如:
- 鞋子的鞋底:鞋底的设计也考虑了摩擦力,以提供良好的抓地力和防止滑倒。
- 传送带:传送带依靠摩擦力将物品传输到不同的位置。
- 摩擦生火:古代人类就是通过摩擦两根木棍来取火的。
3.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大小影响因素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条件:
.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 物体之间存在压力。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大小影响因素:
.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物体的重量:越重,摩擦力越大。
. 接触面的材料。
. 运动速度。
. 润滑剂。
. 表面湿度。
在生活中的应用:
. 轮胎的花纹: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提高行车安全。
. 防滑垫:防止滑倒,保障安全。
. 鞋子的鞋底:提供良好的抓地力。
. 传送带:利用摩擦力传输物品。
. 摩擦生火:通过摩擦产生热量。
4. 布置作业
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小摩擦力或增大摩擦力,并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