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1.归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概括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同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3.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素养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认同建设美丽中国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重点: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难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独立完成重点梳理。2.合作完成任务驱动,当堂完成当堂检测及变式训练。3.课后完成分层作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存在缺失或者不力的地方,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于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思考: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1)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 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①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 ;②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内在联系:人与自然 ,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生态危机必要条件相互依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 。 (2)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 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和做法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 。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 的关系。 (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 ,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 ,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发展共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和做法 (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 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自然恢复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和做法(5)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底线、 上线。实行最严格的 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 的关系。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产力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材料一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他倡导,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材料二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建设生态文明,让中国更美丽,共筑生命家园,有你也有我!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谈谈倡导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依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共筑生命家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如何行动 大力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环保志愿服务行动,努力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积极为当地政府治理环境献计献策;勇于并善于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等等。·易错点提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意区别三者的地位。1.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2.近年来,沙尘暴、强暴雨、强对流、高温、干旱、强台风等极端天气频发。有专家称,上述极端天气多的情况是人们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的。这说明 ( )A.人类如果随意践踏环境,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B.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人最具有智慧C.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彩,但在灾难面前都显得特别脆弱D.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非常强,主宰大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A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材料一 观察漫画《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保护环境》 (1)材料一中的漫画说明了什么道理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材料二 我国发展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2)为什么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①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②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需要。③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的需要。(3)为更好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还可以从个人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易错点提示·观点:发展经济就会污染环境,保护环境就要限制经济发展。点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相互协调、统筹兼顾。(教材P86~87探究与分享)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5月1~14日,新能源车市场零售21.7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01%,较上月同期增长17%;全国乘用车厂商新能源批发19.3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69%,较上月同期增长13%。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热有利于 ( )B①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 ②取消限号,使居民出行更便利 ③低碳出行,促进绿色消费 ④生活质量提升,杜绝排放尾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坚持绿色发展,我们必然要走的文明发展道路有 ( )①生产发展 ②生活富裕 ③生态良好 ④公平正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2.研究显示,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在全球导致330万人丧命,其中近75%的人是因为长期吸入空气中的微尘颗粒所引发的中风和心脏病而死亡,其余的则是因呼吸道疾病和肺癌不治。这说明 ( )A.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已无法遏制B.环境污染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C.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D.环境保护是我国当前工作的关键C3.(原创题)观察漫画《立法保护母亲河》,你认为漫画中的空格处应该填入 ( )A.政策 B.战略C.理念 D.法治D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此举 ( )①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 ③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 ④说明要优先保护环境,经济建设可暂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5.(原创题)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一定要确保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手中。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是因为 ( )B①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消耗量大 ②粮食问题已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 ③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④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下图给我们的启示有 ( )B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②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③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限制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在传统煤炭能源大区内蒙古,一项风电光伏项目在库布其开工。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的绿色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过100万吨,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00万吨。该项目的建设 ( )①可以大大增加煤炭资源的供应量 ②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环境保护 ③体现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④可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能源问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8.(原创题)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之一,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材料二 2023年3月14日,江西省南昌市政府召开的2023年第9次常务会议强调,要按照“查、测、溯、治、管”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昌。(1)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①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③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怎样才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昌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怎样的要求。①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环保意识。②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③积极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9.(2022·广东中考)节假日期间,人们在绿地公园、河滩湖岸、露营营地搭起帐篷,与亲朋好友一起露营、烧烤,休闲娱乐,但同时也产生了植被损伤、环境污染、用火隐患等问题。对此,正确的选择有 ( )①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③主动融入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④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义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10.(2022·河南中考)2017年,兰考县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5年来,兰考走出了一条由“脱贫”到“小康”的赶考路:依托丰富的泡桐资源,逐步培育壮大特色民族乐器产业;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造林绿化20万亩,植树3000万株;加快推进国家级焦裕禄精神研学营地建设……兰考的赶考路是一条 ( )①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 ②重民生共同富裕之路 ③保护环境可以照搬之路 ④弘扬焦裕禄精神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B11.(2022·武汉中考)碳中和要求人们通过种植树木、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为此,武汉市政府将嵩阳山、将军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地。据测算,这两片碳中和林,未来30年可吸收约3万吨碳排放。这体现了 (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②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③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就是改善生态环境 ④建设生态文明,应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实践作业三: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好生活设计理念:采用生活情境,通过了解深圳市的民主发展进程和如何参与民主生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我分析:九年级学生小美对《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简称 《条例》)十分感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老师的指导下,以“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策略研究”为主题开展了小课题研究活动。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小美总结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条例》中要求每天要设置两个厨余垃圾投放时段,但是居民常因为工作等错过投放时间。2.纸皮、金属等高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高,而玻璃和塑料泡沫等低值可回收物常常无人回收。3.垃圾投放错误的情况较多,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较弱。随后,小美将自己的建议通过“人大信箱”反映给了人大代表。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一段时间后, 深圳市人大代表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聚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这一民生问题举行电视问政会,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看到自己的建议得到政府的回应,小美十分开心!结合民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请你评析小美的行为。①小美的行为是正确的。她积极行使监督权,参与深圳市民主法治的建设。②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小美向政府提出建议有利于改善垃圾分类管理。③民主监督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小美的民主参与体现了主人翁精神。④所以,我们应该向小美学习,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积极参与民主建设。我实践: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可以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条例。◎《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经由省政府第14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经由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是很重要的事情。请你与同学合作,撰写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报告。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