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共16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共16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任务清单:
课前五分钟背诵文化理论。
课上五分钟默写文化术语。
——2024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修4文化部分)
考情分析
课标要求
复习目标
学习导航
文化部分为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考查,主观题必考题型(6-7分)。试题情境新颖、紧扣时代主题,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考查内容综合性强,但总的来说是从纵横两条线来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自信。
3.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3.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3.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等时政热点情境的探究,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外来文化、民族精神等核心主干知识,加深对文化传承创新纵横的体会,增强政治认同,同时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迁移等关键能力。
2.借助高考典例,掌握“措施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16班学生展示知识体系
姜慧靖
哲学
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
活的灵魂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多样性)
不忘本来
纵向 传承(时间)
吸收外来
横向 交流(空间)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共性
个性
建设文化强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
知识体系建构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特点
当代价值
继承
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结 晶
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价值
丰富和发展
弘扬
培育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一般性
文化
特殊性
不忘本来
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的有益成果
民族文化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做法
世界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要求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推动
文化发展
吸收外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面向未来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体系建构
纵向
横向
选择题易错点一
1.(2023·山东高考,11③)月亮门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
2.(2023·全国甲卷,21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3.中华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2023·全国甲卷,21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5.(2023·湖南高考,10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题18)
6.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7.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8.(2021·山东高考,)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1.认同本民族文化。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性指导,而不提供具体方案。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马克思主义吸收各种优秀或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不是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
5.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并没有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书本P114
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书本P117
7.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8.文化的统一性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统一性不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学案选择题讲解
4题
①:东北各地打造冰雪圣地,开发冰雪文创产品,这属于发展文化产业,而非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强调生产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文化产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①不符合题意。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该选项夸大了冰雪文创产品的作用,③排除。
注意教材——五处精神标识的提法:(错题补充)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P113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18题: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铜镜文化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④排除。
(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学案主观题题热点考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要求
16班学生展示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冲突论”认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敌视甚至战争。中国式现代化破解“文明冲突论”,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1.设问逻辑:信息获取与加工
明确知识范围,抓住设问逻辑层次。
破解“文明冲突论”——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措施类主观题
2.材料逻辑:
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可联系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和遵循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关键词②:紧紧扎根中国土壤,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联系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
关键词③: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可联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在文化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关键词④: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可联系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
参考答案:
①文明冲突论实质是文化霸权主义,导致国家和民族冲突敌视。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胸怀天下、保持开放,又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发展立场,推动人类文明在深度文化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2023山东卷) 18.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家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 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 1)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 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7 分)
【答案】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扭转命运→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带领、听党的指挥等不给分。
②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分)(不可替代)
③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弘扬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有民族精神即可 1分。
④茶马古道、河西走廊→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漏掉优秀不得分。民族团结融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突出共同精神标识,强大精神纽带(精神根基)。(得分率较高)
⑤民族交融、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尊重文化多样性,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作答不多,写成世界文化交流,不得分;)
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层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分)不加意识,不得分;
⑦文化对复兴作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1分)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立足实践不得分)
典例剖析
3.理论逻辑:
1、文化复习要从宏观入手,关注综合性考查, 对文化知识进行纵向与横向综合,注意审题思路要宽广,从三个维度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理解怎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部分关注每课的标题、 课首语、框题目题、单元后理论评析等主干内容。
3、 微观掌握关键词,加强文化术语精准化默写训练。
措施类答题技巧:设问逻辑(明确设问要求、知识范围、措施主体、措施指向。)
知识逻辑(熟记教材大单元核心概念知识,答案实现知识与关键信息结合)
材料逻辑(材料分层全面、整合关键信息、知识迁移)
1.(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对满足村民公共生活需要、涵养村民精神生活、传承乡土文化等有着重要意义。以下为一些地方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案例。
参考上述案例,就“如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撰写一份建议书。
要求:①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②紧扣主题,建议科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课后作业:针对性限时训练 13分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